企業上雲,路在何方?

不可否認,這個時代是雲計算迅猛發展的時代,企業級雲服務市場的打開,卻並沒有如想象中來的那麼快。但最近的一些動態表明,企業上雲的步調正在加快。

首先從全球視角看,Gartner上個月剛發佈的最新全球公有云市場調查中,我們發現全球霸主AWS的市場增速已經降到了25%,而第二名的微軟則保持了98.2%的增速,幾乎四倍於AWS。而過去的幾個季度,企業服務能力更強的微軟增速都大幅領先於AWS。正是企業級雲服務市場的啟動,推動了這種公有云市場的變化。

其次,從國內企業上雲的角度看,去年某雲計算公司1元中標政務雲的新聞,曾引發了雲計算在行業落地成熟與否的大討論,僅僅過了一年,情況就有了極大的改觀,不僅行業大單頻現,甚至在日照還誕生了高達18億以雲服務為主體的戰略合作。

企業上雲,路在何方?

可見無論從國外到國內,企業上雲的速度開始加快,同時這個領域也不斷引來巨頭的加入。比如2017年初,IBM推出了IBM Cloud Private。在國內市場戰局則更加火熱,2017年華為雲和浪潮雲相繼誕生,到2018年初又有紫光雲高調入局。

如此激烈的市場之爭,源於數字化轉型的浪潮正在席捲而來。而企業上雲,是企業步入數字化企業的必由之路。

企業上雲,條條大路通羅馬?

我們常說,雲不是萬能的,是手段而不是結果。沒有企業會因為上雲而上雲,上雲是通往數字化的便捷之徑。即便是通往雲端的路,也有很多選擇。因為大部分的傳統企業都不會直接走到公有云,所以我們來對比一下當下比較流行的幾種上雲模式。

企業上雲,路在何方?

首先是以OpenStack為代表的開源雲,OpenStack本身就是個非常有爭議的話題。誕生之初,OpenStack相當受歡迎。當時,它是市場上唯一可以讓企業用非常低的成本靈活搭建自己的雲平臺,進而快速的實現商業化的開源平臺。過去兩年,國內許多OpenStack創業公司也成為了資本熱捧的對象,上億的融資頻頻推高OpenStack的水位。

但OpenStack的侷限性也非常明顯,一方面OpenStack並不是一個標準版本,而是一整套開源組件的集合,所以不可能被企業直接採用,對部署和運維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OpenStack在一開始就不是為大規模雲計算設計的,對未來的擴容和升級提出了難題。

因為開源開放的優勢,國內的一些大行業用戶還是比較相信OpenStack,比如政務雲。不過,對技術能力不夠強,或者沒有很強技術能力的服務商的企業來說,選擇OpenStack還是要非常謹慎。

其次是,通過公有云服務商提供的專有云模式上雲。比較常見的有阿里雲的專有云,網易雲的專屬雲等等。這其實是公有云服務商在撬動企業用戶所採用的權宜之計。因為客戶擔心共享虛擬資源,為特定的用戶,

在數據中心裡面用物理隔離的方式,開闢出來的小型私有云。

換句話說,專有云就是隔離在雲服務商數據中心裡的私有云。它的好處是,既實現了物理隔離,讓安全性有了較大的提高,又利用了公有云服務商非常成熟的技術運維體系,甚至在未來業務完全遷移至公有云也奠定了基礎。但疑問是,因為專有云在具體的公有云數據中心當中,對於未來多雲環境之間的遷移可能會存在困難,同時既然選擇了在公有云的數據中心做物理隔離,其實不如選擇公有云更為實際。

第三種,則是直接選擇第三方服務商的私有云方案,比如IBM Cloud Private。很多對私有云和公有云的對比都有失偏頗,認為私有云缺乏靈活性和創新性。其實,從IBM Cloud Private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私有云的生存魅力遠非OpenStack這種開源雲能夠比擬的。

以IBM Cloud Private為例,無論在多種雲計算架構的兼容性,還是對容器技術和區塊鏈技術等新技術的支撐上都做到了極致,也許我們應該以IBM Cloud Private為藍本,重新定義一下新一代的私有云。

IBM Cloud Private有何種獨特價值?

IBM與雲計算始於10多年之前,早在2007 年,IBM就開始致力於雲計算的研發與推廣,從私有云、公有云到混合雲,經歷了雲的瞭解和探索、實踐與創新以及廣泛部署和應用的過程。

同時,IBM多年來專注於企業IT服務,對企業上雲的需求瞭如指掌。IBM很清楚,雲其實是可以驅動業務創新的。雲還可以用於流程的創新,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所以,IBM Cloud Private就是這樣的主旨之下誕生的。

IBM將IBM Cloud Private稱之為新一代的企業私有云方案,這其實不無道理。

第一,應用了容器優先的架構。容器有易於部署和快速啟動的特點,使容器的使用很快推廣開來,也隨之誕生了很多開源項目,其中Kubernetes 是發展最快的一個。而IBM Cloud Private正是基於 Docker 容器和 Kubernetes 技術,支持集中運維管理和開發服務,做到開發運維一體化(DevOps)。

企業上雲,路在何方?

這裡有必要強調一下DevOps。儘管DevOps已經逐漸被企業所接受,但云原生應用的DevOps還是一個新生事物。雲原生應用大多基於容器技術,採用敏捷開發方法,並部署在容器雲環境,採納微服務架構模式來實現業務需求,以達到快速響應、彈性擴展的效果。隨著微服務數量的增長,雲原生應用的DevOps訴求越來越強烈。

而IBM提供了基於容器雲和開源架構的完整解決方案。例如通過IBM Microclimate,IBM Cloud Private以及IBM APM緊密集成,提供了端到端的微服務開發,更新,上線,監控的全生命週期管理,大大簡化了微服務應用的DevOps流程。開發人員能夠快速迭代,持續交付微服務應用。

第二是擁有充分的行業前瞻性。首先用戶對系統的開放性有很高要求,所以IBM Cloud Private可以部署在 VMWare 及 OpenStack 等 IaaS 架構上,並且支持 x86, POWERLinux 及 zLinux 架構。其次,採用了完全開放與融合的技術體系。正因為如此,它不會綁定廠商,而且能夠更快地令企業的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應用發揮出效力。

企業上雲,路在何方?

比如,IBM Cloud Private內置了區塊鏈平臺服務,開箱即用。區塊鏈應用中的水平擴展、交易性能、穩定性和保密性等要求,在IBM Cloud Private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第三,具備完整的雲計算環境,做到穩定安全可靠。這也是企業級用戶最為關心的問題。首先,IBM Cloud Private基於 12 因素應用原則和技術設計架構,如微服務架構,設計成為原生雲應用的創建平臺。同時,包含了流行的開源工具、IBM 應用中間件及開發服務,是一個完整的雲環境。能夠幫助開發者和運維管理人員釋放創新能力,滿足企業的業務需求。這種對主流的 IaaS 和 PaaS 的支持,使得IBM Cloud Private 能夠更靈活地支持企業的私有云戰略。

從客戶視角,IBM Cloud Private提供的是數字化能力

我們知道,IBM Cloud Private是IBM 雲計算的核心拳頭產品,集成了IBM 的大數據,AI, 中間件等多種的能力,包括即將發佈的對區塊鏈技術的支持,絕對稱得上是心雲的的私有云解決方案。

企業上雲,路在何方?

同時在全球各地幫助大中型企業步入數字化轉型。美國的著名第三方汽車服務公司Hertz就是IBM Cloud Private典型的用戶。熟悉Hertz的人都知道,這家公司本身已經建設了足夠強大的IaaS架構,但在互聯網時代靈活性的訴求下,Hertz希望快速構建和部署基於微服務的應用,而這正是IBM Cloud Private的價值所在。

據瞭解,IBM Cloud Private幫助Hertz自動化了Kubernetes環境的配置,以及基於容器的應用程序的構建和部署。這使得雲採用的主要驅動力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從便宜的存儲和計算到解決數據的指數級爆炸,同時以具有競爭力的速度構建數據和AI,滿足了Hertz對每天將獲得15億次點擊和3000萬次更新的高要求。目前整合IBM 實驗室 的相關技術力量,已經推出近10個的用戶場景,供用戶創新應用的選擇。

而在國內市場,IBM Cloud Private已經有多家合作伙伴參與合作,共建覆蓋製造,醫療,金融等行業的行業私有云解決方案。其中不乏傳統企業互聯網化的先行者。

例如在互聯網金融行業,易誠互動一直有構建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核心服務架構包括用戶中心、虛賬戶、產品工廠、資金渠道、功能管理、接口管理等需求。IBM Cloud Private解決方案則通過微服務形式,靈活的進行服務功能的組合拼裝和卸載,實現輕裝化功能管理、高效率實現服務場景、快速完成付服務擴展,達成了系統設計架構。

最終在該案例當中,易誠互動實現了通過對客戶賬戶的整合和管理,為客戶提供統一的資產視圖,讓客戶可以一目瞭然的知道自己的資產情況,從而更好的幫助客戶合理管理自身的資產,有效實現資產的增值。顯然,IBM Cloud Private為易誠互動提供的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雲服務,而是一種數字化的能力。

再比如,在醫療行業一直有智能醫療的需求。電科醫療就有建設“智能單病種醫聯體混合雲平臺”,來進行遠程隨訪、遠程會診、在線支付、預約掛號等業務開展。而通過 IBM Cloud Private產品打造一個面向醫聯體業務的異構、融合的公私混合雲平臺,並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增值服務賦能醫聯體業務流程,打造以單病種為特色的包含疾病篩查預防、診斷治療和康復隨訪全流程的智能醫療服務。

總結起來,不難發現IBM Cloud Private並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傳統私有云,而是基於開放原則,擁有IBM多年對雲計算的智慧集合,並建立在容器和微服務之上的企業雲服務。通過對私有云的全新理解,IBM Cloud Private正在重新定義企業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