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区志》|人口 民族 宗教——民族构成

清康熙年间,经过多次战争,北方局势趋于稳定,商埠开辟范围日渐扩大,山西、陕西、河北、新疆等地的回汉人民移居到今呼和浩特地区的日益增多。民国期间,回民区境内各民族的居留变化,失于考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干部队伍实行交流,军队转业边疆建设和接收高、中等院校毕业分配及蒙绥合并等原因,回民区民族构成发生变化。

一、回族

从唐朝开始,中国与阿拉伯、波斯等国的经济往来密切,穆斯林商人定居中国(成“住唐”藩商)者日多。回族的先民已经在华夏大地上落脚。考古发现,在呼和浩特市坝口子村发现的波斯萨珊银币,以及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发现的东罗马列奥一世金币,说明这些都是当年波斯和阿拉伯商人带到中国来的通货。由此也可推及呼和浩特地区在这时已有回族的先民涉足。

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西突厥沙陀部定居云中。五代十国时期,沙陀部与后梁争夺中原,今呼和浩特遂为契丹占有。契丹建辽后,今呼和浩特地区属辽西京道丰州管辖,始称“丰州滩”。当时的丰州城址,就在今呼和浩特东郊白塔村西。金收国元年(公元1115年),女真灭辽建金,此地仍称丰州,当时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已有十万左右,是人口密集、商业繁荣的州邑之一。各处商人特别是跟随中亚大食王朝及葱岭西阿萨兰回鹘使节的穆斯林商人,自然能到东辽的京都贸易。其中路过丰州的穆斯林商人,则可能长久寓居丰州。从今呼和浩特城东的“万部华严经塔”(亦称“白塔”)上发现的“历代游人题记”中与伊斯兰有关的文字,更证明回族人已经在这里经过或驻留。

金代末年,因连年战争,丰州城遭到破坏,变成败砾荒墟。至忽必烈建立元朝,这里的经济文化才得到恢复发展。元初,沿用金制,今呼和浩特仍称西京路、丰州,后改大同路所管。元时,回回民族作为一个新的民族已经正式形成。这时已有大批的回族徙居呼和浩特。元代颇有影响的回族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在太宗窝阔台汗即位后曾任丰、靖、云内三州的都达鲁花赤,主管三州民政;回族政治家赡思(字得之)的祖父鲁坤也于13世纪初从中亚迁居丰州。表明这时丰州城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回族到这里或在此寓居。

16世纪初,蒙古族首领达延汗统一蒙古各部。16世纪中叶,达延汗之孙阿拉坦汗率土默特部驻牧丰州滩,并于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在今呼和浩特境内兴建一座“大板升城”,与中原地区展开和平互市,接纳大批内地迁居之民。

清代是回族大量迁到今呼和浩特的时期,《绥远通志稿》记载,当乾隆平定准部及天山南路后,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清军凯旋,…其出力之回军一部,则驻归化城外候命,总数不足千人。初居于城东南 38里之草原,恣其驻牧,日久遂成村落,并建寺以崇其教,即今后所谓八拜村回回营也。清高宗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以回民既不便返西域,且解兵籍后,有妻孥而无恒产,……于是由驻防将军、都统等奉命,饬其散居,俾得自由谋生,自此始迁入归化城为民。同时于城北门外……创建清真寺1座,盖因当日迁居归化城之回众,率聚族于北门外营坊道、十间房(今通道街)附近一带,故建寺于此”。

据回族中的耆老口碑资料传说,雍正年间有陕西长安、大荔等处回民,来此贩卖马、羊,有几户迁来呼和浩特市落户,如拜、刘、马三姓。1960年,在呼和浩特市回民老坟地挖掘墓碑一块,立碑时间是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亡人系陕西人氏。清乾隆年间,新疆一带有护送香妃娘娘(即容妃)进北京后返回,途经归化城,在城南八拜村落户,乾隆皇帝赐给他们一马之地,让他们在今八拜村定居,后陆续迁入归绥城北门外,并扩建清真大寺。据在察哈尔右翼中旗苏勒图村考察印证,苏勒图村曾在清末有不少回民聚居,存有清真寺遗址和两座回民坟地,坟地墓碑上记有“长安临潼县”字样,据当地老人传说,该村回民是清同治年间,西北马化龙领导的回民起事被左宗棠镇压逃来此地谋生的,其后也陆续迁入今呼和浩特市,定居于北门外和马莲滩(今新民街)一带。综上所述,今呼和浩特地区回族的主要来源,也是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回族的主要来源。

民国29年(1940年),归绥市(今呼和浩特市)回族总户数2 000户,总人口4 994人。1953年,回民区回族有9 348人,占总人口的28.3%。1964年,回民区回族有13 133人,占总人口的14.7%。1982年,回民区回族有16 600人,占总人口的11.2%。1990年,回民区回族有18 163人,占总人口的10.6%。2000年,回民区回族有19 691人, 占总人口的9.0%。2005年12月,回民区回族有19 825人,占呼和浩特市回族总人口的55.90%,占回民区总人口的9.0%。回民区回民主要聚居在通道街办事处、环河街办事处和光明路办事处管区内。

(未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