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朱元璋死后,藩王的势力达到了何种程度?

建文帝有理说不清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

削藩的动因,是建文帝看到各路藩王渐渐势大,怕自己的叔叔们尾大不掉。比如前文所讲的宁王朱权。宁王朱权虽然只有二十出头,但却是“守边九王”里面势力最大的一个。这个时候宁王甚至已经把标配的“三护卫”,扩展到了“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明史.卷一百一十七,列传第五》)。插一句闲话,朱权是第一代宁王,朱权后来有个后人叫做朱宸濠,是第四代宁王。朱宸濠起兵作乱未果,成就了一带圣贤王守仁。

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朱元璋死后,藩王的势力达到了何种程度?

宁王朱权剧照

削藩的理论基础则是来源于齐泰,黄子澄的战略分析,他们引用了西汉“七国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的旧事启发建文帝,希望建文帝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限制藩王权力。建文帝最终听从了这两位智囊的建议,正式启动削藩。

应该讲,站在建文帝的角度,削藩的决策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削藩的方式选择却严重错误。

第一, 削藩的时机选择过于急迫。年轻的建文帝刚刚登上帝位,他迫切需要的是站稳脚跟,控制局面,进而取得满朝文武大臣更深的信任和效忠。往往一个心狠手辣的政客上台,不管前朝的大臣是否怀有二心,都一定会重新洗牌,将中央各部委以及地方上的军政要员,逐步替换成自己信任的人。然而这种人事调整,往往需要至少几年时间的磨合。就像煲汤一样,要掌握火候和时机,如果时机不到,则很容易生变。很遗憾,建文帝只等了几个月,没等自己全面掌控政局,就迫不及待表达了削藩的意愿;

第二, 削藩的顺序选择错误。当时的齐泰和黄子澄关于削藩顺序,曾经有过一番争论。齐泰的意见是从诸王中最强的燕王朱棣下手,然后再去收拾其他相对弱一些的藩王。理由是,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但年轻的皇帝经过反复考虑,最后采用的是黄子澄的意见,从柿子里面最软的开始捏起,最后再动实力最强的燕王。不过,建文帝忽略了一点——如果从最弱的藩王开始实施削藩,那么就一定会打草惊蛇,结果只能使燕王朱棣提高戒备,从而争取到更多的时间来做好抵抗的准备;

第三, 削藩的B计划准备不足。削藩无非几种方式,要么和平解除兵权,要么朝廷派兵抓捕,最坏的一种结局就是开战。总之就是先礼后兵,但不管是礼还是兵,都需要做好万全的准备,上中下三策都要做好行动预案,以防不测。然而,从事结果分析来看,建文帝根本没有做好认真的战争准备。换句话讲,建文帝可能从心理上,并没有做好叔侄反目,兵戎相见的最坏打算。

其实,退一步讲,建文帝的这一切,又都不算错。因为朱允炆不是朱元璋,他的执政理念里面,压根就没有祖父那样狠辣的手段,反而充斥了更多的儒家“以德治国”的仁政思想。不过无论如何,削藩的动议一旦通过,“秀才朝廷”就已经身不由己,走上了一条只许胜不许败的不归路。

------------------------

备注:本文是一本书的其中一个小节,整本书的名字叫做《魔方中国史》。欲知上下文,请关注“唐岛渔夫”头条号。更多最新内容,请关注天涯煮酒论史版块的原帖——“打乱顺序重读中国历史”,原贴已更新三十五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