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理 大道至简!

点上面“功夫之咏春”…

咏春拳理 大道至简!

1.论势:

咏春拳对动作姿势的要求很高,一招一式既要达到动作规范,又要符合实战要求。尤其注重攻防练习中的基本姿势。一般以“二桥上势”为摆桩姿势,这是咏春拳的典型桩势,也是实战练习的基本姿势。一手上拦,一手下按,两肘夹紧护肋。上拦手掌心向上,届阳;下按手掌心向下,属阴。阴阳上下相会,应于咏春拳“正面八门”的攻防战略。

2.论力:

三式六力。这是咏春拳在实战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防守练习方法和发力形式。“三式”指在攻防实践中,对方的每一攻击动作,即便目标相同、力度相等,但其作用力的方向总是不尽相同。若只用一种方法、一种用力顺序去防守,往往会力不从心。为此,在练习时,必须具备应变不同方向力变化的能力。

正所谓水无常形、式无常势、法贵应变。“六力”是指出手发力时,要以腰、胯、踝、肩、肘、腕六个部位同时用力,而产生一种聚周身力为一体的合力。

咏春拳学理论心法堪称咏春体系之基石,研究实践之中倍受重视。现将咏春之理论心法简述如下:

一、咏春拳之理论

(一)本能动作

攻防完成于特定时空(即有条件的瞬间)。因此对你来说,瞬间呈现于你体前的攻击目标或攻击动作,根本不容你去观察、思考、判断后动作,而要求你几乎在同时出正确的相应动作。如同一位考官,在严肃的测试你反应速度与动作的准确性及速度。毫不夸张的计,咏春拳学要求每位练习者必须通过锻炼达到视觉或触觉(亦包括空间感觉能力)反应瞬间身体亦能高速动作,即无意识的纯本能的动作。

(二)全力攻击

从理论研究到攻防实践,直到面临真正的战斗,全力攻击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所谓全力攻击是指全力以赴,不遗余力的发起最猛烈、高速、强劲的连续攻击。全力攻击能有效消除你的懒散与恐惧,并能够让你在真实战斗中超本能发挥。同时全力攻击不会让对方有喘息之机,你能在最小消耗获胜,同时使你得到了安全。

(三)打手为消

打手为消是指以积极进攻来实现防御的,亦称“打手即消手”。我们认为,防御无法让你获得胜利,并让你时刻笼罩在危险之下。面临一个进攻的对手时,只有一个最佳选择,那就是打倒他,他不会击你的身体,你才会安全与胜利。

(四)中线攻防

我们从人体头部正中往下,垂直地面虚设中线,要求你无论攻击或防御必须紧守中线。人体要害都在中线附近,其次攻击对方中线其消力甚难,中线防御对方攻击符名“短距精简”理论。

(五)短距精简

短距精简是指无论攻击对方或防御对方攻击,均应按照最短距离,最简单动作之要求完成。如中线冲拳直击对方面部,较从己方肩外弧线发拳攻击对方面部,会更高速度与准确。

(六)朝面追形

同对方面对相搏(即正身相对搏斗)即为“朝面”。如果对方面向其他方向,不能相朝面时,则攻击指向对方身体中线,此为“追形”。朝面追形攻防机动,能便利左右兼顾与守中用中。

二、咏春拳之心

(一)神形合一

“神”即意识,“形”指身体运作“神形合一”意即意识与身体动作之高度协调一致。如咏春拳“截神截形要求”指出,发现对方有攻击意识瞬间予以攻击为“截神”;对方攻击动作完成前瞬间予以“截形”。“截神截形要求”必须在具备“神形合一”基础上方有可能完成。牢记“神形合一”心法,于锻炼之际多多用心体会,实为捷径之一。

(二)来留去送

实际搏斗中,对方攻击动作被我防御同时予以控制即为“来留”。“去送”指利用防御运输方攻击动作方向,并同施力对方肢体使对方动作向改变后方向运动,以期使对方失势。

(三)甩手直冲

对方与你在搏斗中桥手相接时,无论对手相接之桥手向任何方向运动,你只要感觉到对方撒手,却最快速直接攻击最近目标,此为“甩手直冲”。“甩手直冲”系黏手锻炼而成。

(四)守攻同期

“守攻同期”是指几乎在破坏对方攻击同一瞬间内攻击对方。多与“左右兼顾”配合施用。

(五)左右兼顾

“左右兼顾”是指双手一守一攻、相辅相承,实为“一心二用”之功效。如对方冲拳击来,你“一心二用”,“左右兼顾”以左手拍手消势同时右手冲拳攻击对方。

(六)寸劲攻防

在咏春中,“寸劲”含意有二,其一指在短距离内爆发的攻击劲力;其二是指发劲时间极短,具备瞬间完成爆炸性效果。可谓“寸劲攻防”意即攻击动作或防御动作均系寸劲完成。“寸劲攻防”极具优势。动作前肢体蓄力并不紧张,发劲后迅速放蓊蓄力以备再次动作;且寸劲攻击对方身体效果显著,防御施用精简高效。

(七)“三不”要求

咏春拳要求你牢记:一不“显意露形”,二不“追手”,三不“惜敌”。一不“显意露形是隐蔽动作的意思,攻击前要防止汇露攻击意图不要有多余动作。

二不“追手”是指力求主动攻击,不做无效防御。如对方将动时,你有机会即可出手直接击打,不要等对方出手后消手再动作或对方不在你防御要求之内,这与对方手桥相接等等。三不“惜敌”指实战搏斗之时,要敢拼敢打,一旦获得主动要乘势猛击,切习心慈手软。

咏春拳之理论心法需要练习者结合实践研究。“滴水穿石”若能持之以恒,武技必将达神化之境。

《咏春拳理》

有诗情画意一样浪漫的名称,温文尔雅的练法,融古人搏击技术精华与现代力学原理为一体,凌厉辛辣的技术,这就是咏春拳。咏春拳是清朝一位叫五枚的女子根据蛇鹤相斗所悟而创立的。之后,经咏春四大高手梁相、路耀、徐尚田,黄淳梁演绎发展,逐渐形成了根据人体动态规律所建立的实战格斗的基本技术体系。即在没有规则的限制下,两人进行近体徒手格斗时,如何运动现代科学理论,如中线理论,短距理论,精简理念,力学理念等,去结束随意对抗的规律性,并反对技术上的生搬硬套,提倡活学活用。在国外,轰轰烈烈,风靡全球,而国内,其真正、正统、原始之咏春拳技,却频于绝传。当年叶问宗师挟技赴港,短短数十年,咏春之花即开遍全球,并以不可争辩的战斗实力取代柔道、空手道等成为美国、德国、意大利、埃及、法国、比利时等数十个国家特种警察部队搏击训练教材,风靡全球。可称得天下第一拳,以至外国人总以为功夫即咏春,咏春即功夫。作为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先行军,咏春拳展示了其卓越不凡的丰姿和实实在在的战斗力。一门拳种之优劣,在于训练手段之实效性。在世界诸多搏击术中闯出一片天下的咏春拳,以小念头、寻桥、标指三大系列,木人桩、八斩刀、六点半棍三个后补所组成的训练体系,朴实而简洁,辛辣而凌厉。更摒弃了所有张牙舞爪的虚招,使整个训练过程显得轻轻松松。就在这文质彬彬、飘逸洒脱中,训练出了辛辣凌厉而可怕的身手,以自然体力、自然体格就可获得超群的搏击能力。这就是咏春拳魅力之所在。

咏春拳不练什么骑马蹲裆、拨筋压腿、举杠铃、丢石锁等伤身害命的蛮练功夫,它只是一门实实在在的搏击术,以制人而不制于人为唯一目的,以实用为唯一宗旨。其简洁、高效而科学的训练手段培养了无数能征善战的勇士,可谓高手如云。以李小龙、黄淳梁两位宗师驰名中外。

咏春拳近体实战的奥秘在于迫使对手近体格斗,以最短的距离,最快的出击,最简洁的动作最直接地猛攻对方,以达直线攻击的最佳目的。咏春拳近体实战的理论核心是使对手失去身体平衡。因此,以双手为主体的“多面手”作用是近战体系的主要特色。咏春拳在实战运用中讲究一个“快”字,强调以近打为主,以双手为主,以快攻为主其要诀是“时间第一”,将节省时间作为衡量实用价值的标准,咏春拳最讲究经济性原则,一击不中,改变方向再击,运用自如,左右逢源,四面八方,变化无穷。最突出的特点是“无招胜有招”.

一、极端的实用主义:咏春拳始终坚信拳学的生命、价值及唯一使命就是实战搏击,一切不切实际,与实战无关的东西都在摒弃之列,不想信神功,不迷信绝技,不讲究身法挺拔,手法之玲珑,步法之潇洒。只认定一个理儿:能打赢便是好拳,需要便是理由,效果高是原则,其极端的实用主义原则,更赋予拳手敢打秘胜、出手无情的心理素质和保障。正因为如此,才能为欧美数十个国家特种部队所选用。

二、以虚应实、以无应有的虚无哲学理论:咏春拳之创派祖师五枚师太本是一佛门高僧,深谙“色空不二”之旨,体现在拳学上,便是以无应有,以虚应实,以无招无势打千招万法,此一点,可说真理唯一,大道不二。一代宗师李小龙的武学思想“以无法对有法,以无限对有限”亦源于此。

咏春虽有小念头、寻桥、标指三路拳法,只不过是渡河之舟,训练搏击本能,使学者尽快抵达彼岸的手段而已。三路拳正是由有作有为过渡到本能搏击、无形无象的筏子而已,一旦拳理贯通,即弃筏登岸,禅参一指,法展双拳。那么,这样抽象的理论如何落实到实处呢?咏春拳用一个简单的训练手段“手”训练,使千招万法,由熟而化,由化而无,至达动力定型,条件反射成熟的自动化境界。不假思索,出手皆法,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返朴归真,融万法归一法以心行拳,疏而全,简而纯,直接而简洁,不思索,无巧势,出手便是。庶几到了出手随心,无形无迹,纯以神行的境界。所谓咏春无法,出手即法,也即无招无式,纯以本能搏击。

三、简洁朴实,直接明白。“冗繁削尽留清瘦”方是真正拳技,咏春拳法无花招,无巧势,强调直接明了,以最简单的方法,最短的路线,最快的速度,获得最大效果,给敌人以最严厉的打击。在其训练体系中,亦同样体现了这一特点。小念头、寻桥、标指三大体系,木人桩、八斩刀、六点半棍三个后补,以黏手为灵魂贯穿期间的的咏春拳法,力求尽可能的精简,其中军主帅小念头,尽管融合了咏春心法、劲法、手法、身法、马法及其诸多搏击原则如中线理论,朝面追形,埋肘、收肘、来留去送,甩手直冲、攻守同期,消打同动等心法尽寓其中,而体现在形式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