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那麼短,不睜眼看現實,哪裡做得好學問

人生那么短,不睁眼看现实,哪里做得好学问

人生那么短,不睁眼看现实,哪里做得好学问

今天的閱讀評審團欄目,我們發佈的是幾位評審員對許子東的新書《許子東現代文學課》的書評。

這本書來源自許子東2016年在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講授中國現代文學的課堂實錄,囊括了“五四”文學革命的起源,和對魯迅、郁達夫、丁玲、茅盾、曹禺、老舍、巴金、沈從文、張愛玲等主要作家的評述。許子東的講解,和我們常見的所謂“主流”教材的觀點和視角不盡相同。那麼《許子東現代文學課》到底是一本怎麼樣的書呢?來看看各位評審員這麼說。

歡迎大家持續關注“評審團”,書評君期待,在這個欄目下,向所有人提供關於閱讀的優質評價,也同新的優秀“書評人”共同成長。

人生那么短,不睁眼看现实,哪里做得好学问

The Jury of Books

評審團

本期書目

《許子東現代文學課》

人生那么短,不睁眼看现实,哪里做得好学问

版本: 理想國·上海三聯書店

2018年6月

評審員

001

範大刀

(剛剛考上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

╰( ̄▽ ̄)╭)

因為“鏘鏘”,認識了許子東;因為文學專業,所以會關注他的文學研究;又因為喜歡他的風格,所以好奇這本課堂實錄。不過坦白講,這本課堂實錄對即將讀博的我來說,還是有點簡略。但對剛剛接觸文學研究的本科一、二年級學生和普通文學愛好者,通俗的語言、各種讓人驚異的背景材料、今昔對比式的風趣講解,再加上“延伸閱讀”、“經典選讀”的補充,內容應該還是足夠豐富和精彩。

不過,關於這本書,我發現一個挺有意思的現象。在《許子東現代文學課》的宣傳期,“魯迅是一座山”,“但張愛玲是一條河”是出現頻率很高的一句話。封面亦摘此作引,足證這句話的代表性和精彩之處。在新京報評審團邀請文的評論裡,爭論最多的,也是魯迅與張愛玲孰優孰劣的問題。

當我收到新書,讀著封面的摘錄,其實也誤以為許子東會挺“張”抑“魯”,卻冷不丁在第二章篇首撞見另一種告白:“我比較喜愛魯迅,甚至超過我有專書研究的郁達夫和張愛玲”。細想來,“張愛玲熱”已持續多年,且至今不止。挺“張”早不再新鮮,脫了章節語境,強調後者的轉折句被單獨拎出,除了精彩之外,可能還有書商為宣傳的一點迎合之意吧。

許子東在書中談“自由”與“平等”時,曾提到相較“平等”,自己“最關心自由價值”。我想,以此來看許子東全書的文學觀可能更合適一點。所謂“自由”,即強調“機會平等”,而非獨尊某一標準的“結果平等”。若魯迅是山,其後小山重疊,張愛玲似河,川流而過,那麼山水之間的許子東或許既不希望以山阻水,亦無意削山適水,山高水長的完整“山水圖”才是他真正醉心的中國現代文學圖景吧。

閱讀評分:8分(滿分10分)

評審員

002

淹然

作為一部課堂講稿實錄,《許子東現代文學課》充滿了一種閱讀快感,明快而利落。

你可以快速建立起對現代文學史的基礎認知,還能遇見一些只會在課堂這種特定場合冒出來的有趣論斷,比如,“魯迅是一座山,張愛玲是一條河”。

雖然,相比那些更卓著的現代文學研究者,許子東其實沒有給出多少深刻的洞見,或是獨特的觀察角度。這部講稿所能抵達的邊界,終究無法越過一部簡明文學入門指南。

不過,對今天的讀者來說,相比“五四文學好在哪兒”,“為什麼要了解五四文學”才是他們真正要問的。很少有文學史課會直面這個問題:究竟為什麼要重訪“五四”現場?為什麼一定要閱讀魯迅?

許子東沒有繞開這個問題,而是從頭到尾反覆強調著“五四”的未完成:儘管“五四”時期的主流思潮是“進化論”,但距離“五四”過去一百多年,我們仍活在一種古怪的歷史循環中。確實,“五四”喚醒了一些人,“但隔了若干年,無數的群眾陷入了另一種昏睡”,歷史的悲劇一再重現。

許子東說,《狂人日記》《駱駝祥子》仍舊在寫我們自己,寫今天的中國。

這是這部講稿最大的意義,面對未完成的“五四”,我們要如何是好?

閱讀評分:6.5分(滿分10分)

003

堃堃君

(棄理從文,有志於文化批判和文化

反思)

許子東老師說,他試圖“在中國大陸的主流教科書意識形態,和跟海外對這個主流進行挑戰的兩種力量當中,尋找一個新的可能性”。這正是《許子東現代文學課》的立意,也是我看此書的切入點。

於是在書中我讀到了既熟悉又與以往認知不盡相同的魯迅,巴金,張愛玲…

書中引述林毓生的話“魯迅、陳獨秀、胡適這一代人不是反儒家,而是太儒教了。因為用思想、文化來解決社會問題,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亦引述竹內好的話“魯迅的真誠在於他承認自己虛偽”。這樣的解讀並沒有顛覆傳統對魯迅的認知,而是形成了參差對照,讓我離真實的魯迅更近,也更能理解魯迅“肩負黑暗閘門”的象徵意義。

在解讀《家》時,書中提到一點,巴金在鳴鳳之死上無意中透露了自己傳統的價值觀。即讚揚鳴鳳是個烈女,因為她保持清白。在這一點上,年輕一代與高老太爺是相通的。所以,以革命為主題的小說《家》對傳統道德的批判並不及魯迅《我之節烈觀》深刻。對巴金這個有懺悔精神的老人,我足夠尊敬。但客觀情況確實是,即便在對革命充滿熱情、相信年輕人更好的巴金身上,我們仍能看到傳統舊道德的桎梏。只有跳出所處的文化環境後,才能看出自身的文化稟賦。或許儒家文化對中國人的影響遠比我們想象的深。

在解讀《傾城之戀》時,書中提到“在中國現代文學裡,這是女人第一次發出這麼世俗、這麼實際、這麼不浪漫的聲音…張愛玲小說的文學史意義,在於她提供了一種完全不同的女性的聲音。”

我看過很多解讀張愛玲的書,只有這段話捅破了那層窗戶紙,講得透徹明白。怪不得看慣才子佳人、風花雪月的我在高三畢業時第一次讀張愛玲的書總覺得“彆扭”,這種“彆扭”正緣於不同。

書中給予張愛玲極高的評價,認為張愛玲和魯迅是最受注意的作家。“不是說張愛玲像魯迅這麼偉大,而是說:魯迅是一座山,後面很多作家都是山,被這座最高的山的影子遮蓋了;但張愛玲是一條河”。對張愛玲沒有沿著魯迅開拓的現代文學主流方向前進做了一個生動的比喻。

作為課堂實錄,許老師沒有忘記自己肩上知識分子的責任,他盡全力為學生做好“啟蒙”。他喜歡將文本解讀、作家思想與當今社會問題、人性弱點緊密結合,啟發學生探討與思考,賦予現代文學新的生命力。

比如,“五四”運動已經過去近一百年,一百年後我們回顧這場思想解放運動,當時所宣傳的“科學”、“民主”是否已經真的做到?今天的人們是清醒過來還是再度陷入昏睡?啟蒙是不是仍需繼續?但根據法國的啟蒙主義,又是誰賦予了啟蒙者啟蒙的權利?世人皆醉我獨醒,什麼是醉?什麼是醒?如何判斷?這些探討或許沒有確切的答案,但探討本身深具意義。

再如,“平民革命”與“貧民革命”一字之差,卻天壤之別。“平民革命”追求自由、平等,“貧民革命”要的是享受成果。這樣的革命動機或可解釋為什麼中國不斷的革命,卻不斷的有悲劇上演。

祥子最終的淪落到底有沒有自身的問題?有!他丟車之後偷駱駝正是墮落的開始。這種墮落的性質就是,別人對我不好,我也可以對他不好,“以惡抗惡”。所以許老師認為《駱駝祥子》在寫我們自己,寫今天的中國。當堅守不一定換來好的結果時,還要不要堅守下去?這是直麵人性的拷問,這是驗證價值觀的時刻。

我一直很同情葛薇龍,書中對她墮落的原因分析的極為透徹——走出的每一步都有理由,都有一點錯,但還是會走,因為說的通。但突然到某個點上,發現自己已經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了。有點兒類似於溫水煮青蛙。葛薇龍的故事之所以讓人心驚,因為那是人性的墮落,具有普遍性。也帶給我警示。

好的文學課應該是好的思想啟蒙課,我認為許老師做的很成功。口語化的敘述裡不時閃動著智慧之光,讀來酣暢淋漓。於是,那個烽煙瀰漫的年代,那代知識分子的風采,深沉的思考,種種的努力,價值觀的交鋒,人性的光輝與黯淡,都波瀾壯闊地呈現,併成為我奔赴獨立思考道路上的最強助推力。我想這正是閱讀經典、研究經典的意義所在!

閱讀評分:8.5(滿分10分)

004

念念

( “讀中文系的人”,不務正業的

理想主義者)

現代文學課歷代被認為是一門嚴肅的基礎課,同一門課,在許子東先生不一樣的敘述中,褪去了傳統學術論文般的枯燥晦澀,生動而不失嚴謹。在嚴肅知識的講解中,不僅強調將人物和文本置於當時的具體語境之中,而且觀照現代性語境,加入通俗幽默的例子和比喻,其中也不乏以文學理論和美學範疇的概念進行專業解讀,正文和旁批相映成趣,喚起入門者的的閱讀興趣,也更易於接受。

隨著時代和文化語境的不同,學者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建構也各有不同。在本書中,既有“魯郭茅巴老曹”、沈從文和張愛玲的專章講述,也有對“五四”啟蒙話語的反思。許子東在主流意識形態和海外文學史敘述中,不斷尋求另一種重構的可能。再讀文學史,以“五四”為重要節點,啟蒙話語對中國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具有重要影響。本書多次提到魯迅的“鐵屋論”,後來許多學者也開始反思五四“啟蒙”,而放置在現代語境下,面對“五四”啟蒙及之後的再啟蒙,我們需要延續哪些精神,需要如何重新看待和反思啟蒙現象?

許子東先生說,魯迅、胡適、郁達夫是八〇後、九〇後,“當初,他們這一代人做事情的時候,都非常年輕,就是今天意義上的八〇後、九〇後。”在我們的思維中,很容易自我想象和建構“大師”的形象,這個形象往往是遙不可及、高高在上的,而許子東先生拿歷史上的“大師”和當下年輕人相提並論,他提醒我們,其實“大師”和當下所有年輕人都是一樣的。這是因為他們曾經也年輕,也會產生彷徨感傷、浪漫激情的情感,哪怕是在不同時代背景之下,都可能面臨同樣的境遇。從另一層面來看,許子東先生也許希望新一代年輕人像先輩那樣擁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堅決不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在不斷變化的語境中,面對“為什麼要學習現代文學”的發問,這其實是對文學學科存在合理性的質疑,許多學者仍願意終其一生,樂此不疲地進行研究,我想其中之一便是“文學是人的文學”,它傳達是同你同我一樣曾經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鮮活生命的情感。因而,在大浪淘沙後,它仍有存在的價值。

閱讀評分:9.2分(滿分10分)

005

HgS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在拿到書之前,我根據自己看到了的片段,在腦海裡虛構了一個形象。像寫《文學回憶錄》的木心,我總覺得這本書的作者大概也是語出驚人,甚至咄咄逼人的。他的觀點,通過山水之類的比喻強有力的體現出來。

但是真正讀來,並不是這樣。正如這本書的形式,它就像一堂課,有老師自己神采飛揚的點評,也有所有名家的小品作賞讀的延伸資料。許子東老師完全不飛揚跋扈,一字一句,每個引用都踏踏實實,又常有新穎的想法。

與其他的評論書籍不同的是,這本書也許由於是整理自口述,內容飽含真摯的情感。也許是因為心到口的距離,比到手短一些吧。通過跟作者的情感共鳴,我們直接可以感受到作者與那些大作家的感情碰撞。因為他在用一種非常直觀的方式揭示他的視角,並不鋒利,但是有力量。

我能體會到他對於張愛玲、曹禺年輕時光芒萬丈的喜愛,也能理解他在這兩人緩緩隕落之後的悲哀。張愛玲的影響,我是從這本書裡簡單瞭解到的。她的文字新而大膽,透著靈氣,但是往往難見大格局。我一直認為她是非常“那個時代”的作家。因為民國,她得以找到這樣一個流離的背景。因為戰亂,新舊文化碰撞出她嶄新的詞句與想法。又因為她那份女人的細膩敏感,她幾乎以一己之力改變了女人在愛情中的古舊形象。這都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這個時代的人,其實都能算上開天闢地者。從胡適推廣白話文,到魯迅用白話文寫《狂人日記》,他們是從洪荒中自己將路走出來的人。而他們又無比謙卑,像魯迅曾拒絕諾獎。他們不僅僅是在寫文字,更多的是在報國。因為這種信念,他們的文字有格外的力量。這本書裡對於這整一個歷史過程,也有很清晰的描述。

我一直十分羨慕這種舊學新學交叉的知識結構,並且總認為我們後來難以寫出這樣好的文學作品,總是跟文化上的斷層有分不開的關係。也許文學真的誕生於痛苦,所以和平時期的文學註定荒涼。

人生那么短,不睁眼看现实,哪里做得好学问

終審

意見

人生那么短,不睁眼看现实,哪里做得好学问

綜合幾位評審員的打分,《許子東現代文學課》的得分為——8.04分(滿分10分)。總得來看,大家對這本《許子東現代文學課》給予了較高的評價。這本書融會許子東幾十年的積累,表達出他個人的諸多見解和思考,同時講課的方式讓“金句”迭出,甚至還能通過掃碼看視頻直播回放,讓嚴肅的現代文學史獲得了極為親民的呈現。

你們如何看待這本書呢?覺得評審團的意見如何?歡迎在留言區留下你的鼓勵與批評!

人生那么短,不睁眼看现实,哪里做得好学问

評審團

閱讀需要主張

微信公眾號ID : ibookrevie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