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佛經中「須彌山」問題與道友展開之爭論

面對道友提出現代天文學中的“太陽系”以及“銀河系”運行,得出結論“須彌山”只是神話傳說,並不存在,於是展開如下爭論:

吾:道友啊,從物理科學角度上講,是否有所謂絕對的靜止與動轉呢?至於誰繞誰轉的問題,是否應先選取參照物呢?若是以太陽為參照物,那自然地球、月亮都繞它轉,但若是以地球為參照物,是否日、月、五星都是繞地而轉的呢?至於究竟何謂“銀河”畢竟渺不可見,以現在科學程度似乎還不足以定論。而“須彌山”在佛經中,言之鑿鑿,應是準確無誤的,可否理解為“北極”呢?如古人所謂“北辰所居,眾星皆拱衛之”。

就佛經中“須彌山”問題與道友展開之爭論

道友:你自己畫一個世界的模型,和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模型比比就知道。你站在地球上看任何東西圍繞地球轉,那就是地心說,那麼,這個就是你認為的宇宙真相麼?不管站在哪,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月亮圍繞地球公轉、太陽圍繞銀河系系核公轉是客觀的,這是唯物的,你的參照物說法是唯心的,那麼釋迦就是唯心論的麼?須彌山理論的確言之鑿鑿,那麼你把須彌山比做什麼?北極星?可以,對比一下就行,太陽、月亮圍繞須北極星轉?然後地球和北極星位置保持固定不變?須彌山多大?一個世界多大?北極星多大?距離太陽、月亮、地球多遠?

吾:對於形而下的物理世界,才有所謂唯心與唯物,但佛法是形而上的“心物一元”,所謂道生一,一化萬物。至於北極有多遠,須彌山有多高,他就有多遠,當然須彌山也不是“北極星”本身,而是在北極的中軸線上,群星圍繞它轉動,當然大地也在不停地轉,不過對於這個中軸線有一個相對意義上的靜止。古人不是將“北斗七星”比作“帝車”麼?所謂斗柄指東,天下皆春,這樣不管什麼“銀河系”、“太陽系”等的轉動都離不開這個中軸線的參照。

就佛經中“須彌山”問題與道友展開之爭論

道友:按你的理論,釋迦就是唯心論了?既然你所謂“言之鑿鑿不會有錯”何來形而上、形而下之分?這形而上、下的理論不就是印度教的“上梵”、“下梵”之說麼?既然“言之鑿鑿,不會有錯”算算就知道了。北極有多遠,須彌山有多高?那麼北極有多遠?434光年,一光年為94605億公里,則北極星距地球約32449515億公里,須彌山有多高?16.8萬由旬,一由旬約11.2公里,則須彌山高約118萬公里,水上水下對半分,則水上59萬公里,大咸海半徑36.2萬由旬,約合405萬公里,八山七海寬度25.3萬由旬,約合286萬公里,九山八海也就是一個世界平面半徑約和691萬公里,忉利天八萬由旬,不算南瞻部洲,就算鐵圍山到須彌山頂直線距離782萬公里,相差之大,是你所謂的不會有錯麼?而且我如果沒記錯,佛經所載,地球(南瞻部洲)不圍繞須彌山、太陽轉動,月球不圍繞地球轉動,而單獨圍繞須彌山轉動,那麼,這和你說的好像又不一樣,按你的理論,地球也應該圍繞須彌山轉動為何不動?世界圍繞這一軸心轉,現在可以探知,太陽是圍繞銀河系系核轉,地球圍繞太陽轉,月球圍繞地球轉,也就是說在你說的那一軸心根本是看不見地球、月球圍繞他轉動,所以你的模型也是自相矛盾的。

吾:說實話,對於甚麼“上梵”、“下梵”不大清楚,但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有所謂先天、後天之分,而我們這個世界又稱“器世間”,是屬於後天的,與先天的大道是大不同的。而“北辰”位於紫薇垣中,在天文中是天子的象徵,而對於我們為什麼可以不分時候的通過北極來辨別方向呢?那是因為它相對於地面位置相對來說是固定的。對於“太陽”、“銀河”等誰繞誰轉,那又是選取參照物的問題了,也就不存在那樣的說法了,而相對於“北辰”這條抽象的中軸線而言,它們以及整個宇宙都是圍繞這條線轉的。而假設須彌山本身就在這條線正中上的話,日月圍繞它轉也沒有問題。至於距離遠近,由於古今時代,以及國別地域的差異,難有統一的標準,而“北辰”到地的距離,現代人所給出的數據多少光年,究竟有多少的可靠性還是未知數。而印度文化本身對於數字的概念就不是如何重視,所以佛經中時間總是“一時”,數量也是動不動就十萬八千、四萬八千。而北辰也並沒有說就是山頂,只是相對權宜的說法。

就佛經中“須彌山”問題與道友展開之爭論

道友:梵,分為上梵和下梵,佛教看見的梵只是下梵,所以說空談幻,真正的上梵,佛教是看不見的。梵,沒有屬性、差別,只是人們從普通智慧來研究,梵就表現出一種屬性,這個時候的梵就是下梵,而不受智慧影響的就是上梵,佛教只能以下梵主觀化上梵而不能看到上梵。你可以通過任何東西來辨別,但只限於你,或者在地球上的人來辨別,不是天體本身運行,也就是說,你無論以什麼為軸心,都是你以為的唯心論。不管你以什麼辨別,月球繞地球公轉成地月系是不變的,地球與其他行星繞太陽公轉形成太陽系是不變的,太陽系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是不變的,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你的參照物就是選擇“參宿”時,也擋不住天體運行,而你的參照物是可以變的,這就是你唯心的地方。所以,你可以說釋伽牟尼以須彌山為軸線,但你所說的“言之鑿鑿,不會有錯”就不成立,因為在你的這個理論中,釋伽牟尼的須彌山論和一個世界論只是他的唯心論,是可變的,而他的唯心論只是他的眼界不開闊,不能看到天體真正的運行規律,所以,須彌山論只是一個印度的“類地心說”。至於距離,印度一直很統一,由旬這個單位代表的距離是一頭公牛走一天的距離,約七英里,即11.2公里。是不是山頂,你說的,北辰有多遠,須彌山有多高,八萬四千由旬,如果說這個數是虛數,那麼就沒有後來的四萬二千由旬、兩萬一千由旬、一萬二千由旬、六千由旬、三千由旬、六百由旬,而你也說了,言之鑿鑿,不會有錯。

吾:本人對於印度文化所知有限,只知梵者清淨也,梵行即是清淨之行,暫且不作討論。吾所說之以“北辰”為參考,也不是唯心說,唯心說是屬於精神層面的,這只是簡單的辯證法,譬如你坐在車中往前走,路旁的樹也同時往後走的,這就是所站的角度不同,觀點就不同,也就是《易經》中錯卦與綜卦的道理。以現代科學的觀點太陽繞銀河公轉固然成立,但我們每天能看到的日有東昇西落,月有陰晴圓缺,也是不爭的實是,這是同時存在的,並不矛盾。只是我們的古天文學是另一套的體系,也是獨立而完整的一套體系,與現代天文太空所描述的觀點不同而已。既然精確那是整數嗎?為什麼不是八萬四千零幾呢,如果說這個“八萬四千”只是是印度文化習慣表達的一種文學境界呢?它只是與我們古人所用的之乎者也類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