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何要毒害​光绪​帝,而不是废黜他?

惡棍村大少


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是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的外甥,两人是清朝末年最重要的统治者,却也闹得非常尴尬。

慈禧太后的权力欲望很强,光绪帝很长时间都处于打配合的角色,到了戊戌变法的时候,两人矛盾激化,慈禧太后将光绪帝囚禁,重新掌握大权。

在这之后,慈禧太后对光绪帝的态度,有一系列地变化过程,悦史君给大家解析一下。

第一,谋废

光绪帝被囚禁后,慈禧太后与多位心腹大臣商议,选中了多罗端郡王爱新觉罗·载漪的儿子爱新觉罗·溥儁,清朝光绪二十五年(1900年),慈禧太后命爱新觉罗·溥儁入继同治帝为嗣,号“大阿哥”。

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准备举行禅位典礼,废黜光绪帝,让爱新觉罗·溥儁真正登上帝位,改年号为“保庆”。

但朝野上下很多人对此都有意见,各国公使也有不同意见。

不久,义和团运动兴起,爱新觉罗·载漪支持义和团,请求慈禧太后对各国宣战,最终八国联军攻入京师,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等人出逃。

清朝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太后废除爱新觉罗·载漪的王爵,爱新觉罗·溥儁被废除“大阿哥”名号。

第二,控制

清朝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带着带着光绪帝等人回到京师,多次言明:“母子一心,励行新政。

然而,慈禧太后把控着绝对的权威,光绪帝的一言一行,都在监控之内。

第三,蹊跷

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帝病重,慈禧太后命人将和硕醇亲王爱新觉罗·载沣的儿子爱新觉罗·溥仪接到宫中抚养,任命爱新觉罗·载沣为摄政王。

同年11月14日,光绪帝去世,遗诏命爱新觉罗·溥仪入承大統。

慈禧太后下了懿旨,命爱新觉罗·溥仪承继同治帝为嗣,兼承光绪帝之祧。

同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去世,比光绪帝仅仅多活了一天。

这样的巧合未免太蹊跷,以至清末史学家胡思敬不禁写道:“德宗(光绪帝)先孝钦(慈禧太后)一日崩,天下事未有如是之巧。外间纷传李莲英与孝钦有密谋,予遍询问内廷人员,皆畏罪不敢言。

这些前清官员指明慈禧太后是杀害光绪帝的凶手,然而,并没有任何证据佐证。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光绪帝死于砒霜中毒,但下毒者是谁,至今仍无定论。

但悦史君认为,慈禧太后的嫌疑是很难洗脱的,真相也总有大白的一天。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多平台签约作者,观止读书会发起人,书评人,文学专栏主编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这个话题可以分开来讲,因为到今天为止光绪的死因仍旧是个谜团,虽然在光绪的遗骸中发现了氰化物残留,但是否他的死因与慈禧有关,还真的不好说,如果把这个罪责强加给慈禧的话,显然是不尊重历史的。

众所众知,光绪皇帝因为“百日维新”而被慈禧囚禁在瀛台之中。后来,正值盛年的光绪帝突然驾崩于瀛台涵元殿,年仅38岁,而就在他死后一天的时间里,慈禧老佛爷也殡天归西。两个相互敌对的人,死的时间如此接近,这不得不让人有种种猜忌。

在《清史稿》中记载了光绪的死因,前面的铺垫为德宗(光绪谥号)自幼患有肠胃疾病,素来虚弱。庚子西狩之后,更是时常犯病,加之此时与太后之间有了隔阂,时常被太后训诫,因此身体更加不堪。光绪三十四年之时,已经病入膏肓,因此驾崩。

虽然《清史稿》有所记载,但历史学者们认为可信度不高,毕竟这是一部在光绪死后编写清廷记录,真实性有多大还不好说。

第二种说法不论在民间还是学术界,都比较广泛。那就是慈禧谋害光绪之说,持这种观点人认为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之时的激进表现和忘恩负义的做法彻底激怒了慈禧。慈禧对他那份关爱之心此时已经荡然无存。虽然光绪被软禁在瀛台,但是那些保皇派们却极依靠他,康有为等人还在国外成立“保皇公司”并印发报纸,要求华人捐款,自己回国擒杀慈禧,救出皇帝。这些报纸源源不断流到大清国,慈禧也看过了这些大逆不道的妄言。因此,慈禧变本加厉的惩罚光绪。

到了自己快要日暮西山之时,慈禧知道自己时日不多,若是不除去这个孽障,早晚有他东山再起之日,到那时自己或许被他从陵寝中挖出,暴尸荒野也不足奇。于是她决定加害光绪。

曾担任过光绪起居住官的晚清大臣珲毓鼎在清朝湮灭之后,写过一本《光绪外传》。他在其中记录了光绪帝临终前的状况:光绪三十四年秋,突传病重消息,传召御医携京城名医诊视。此时,德宗仍可自己书写病情。入诊后,御医宣称德宗身体尚健,并且开具一些温补之方。不几日后,德宗果然面有红润。十月初十,太后寿旦,德宗出瀛台,替太后祝寿。某亲眼见德宗活动筋骨,为跪拜大礼做准备。十九日,宫廷大乱,侍卫持刀而立,稽查出入,此时有传闻流出“帝已驾崩!”次日,宫中恢复平静,午后传载沣监国、宣统帝(溥仪)入宫教养之命。皇后(隆裕)入瀛台探视,德宗早已气绝,太后闻言后叹息几声,不再言语。

珲毓鼎这本小册子印刷之后,坊间纷纷猜测,大致认为光绪被人害死。而大多数人则认为毒害光绪之人,正是李莲英,因为他是慈禧的心腹,由他来干最合适。此时,早已离开宫中的晚清格格裕德龄,则对外明确指明毒死光绪者就是李莲英。

但很快在恩济庄中居住的几个老太监则表示,李莲英毒死光绪之说纯属无稽之谈。并且指出,光绪被囚禁瀛台之后,对他最关心的就是李莲英。而且光绪逢人便说,对自己最好的莫如李安答(光绪称李莲英为安答)。这几个老太监还指出,在光绪驾崩后,根本就没人打理他的遗体,隆裕皇后到了后,见到硬邦邦的尸体,一滴眼泪都没掉,催嚷着找件干净衣服临时做寿衣。最后,找了件太监穿的白麻小褂权且暂代。可衣服换了一半儿的时候,宫内传信,老佛爷快要不行了。隆裕皇后转身就走,光绪皇帝就被冷冰冰的晾在一边。多亏李莲英及时赶到,一边哭一边亲手给换了寿衣,而且后面的大葬全是他一手操办。

这几个老太监声称自己亲眼所见,不会有假。并且一致认为,光绪并非死于毒杀,而是活活饿死的。因为光绪患有肠胃病,一直不好,加之受了惊吓,身体更加不堪。但除此之外,再无其它大病。御医来看过,开具的也不过是些去火保肝的药。然后,就在光绪皇帝死前,这些太监就接到光绪已经驾崩的消息。当时,负责在瀛台伺候光绪的共有六个小太监,其中两个就是因为饥饿而死,剩下的四个见皇帝不受待见,自己溜出去找吃的,才没人管皇帝饿不饿。有时候给皇帝的饭菜本就不多,他们还要先吃一些。到了皇帝那里,就剩可怜的一点点了。皇帝也不敢问,怕传到太后耳朵里,太后又骂自己不知道先帝爷入关时的苦楚,不懂得节俭就是个昏君。后来,剩下的四个小太监,其中三个“因饿失血者又凡三人”,最终就剩下一个小太监伺候他。

光绪死前,让这个小太监找来一个姓周的太医,这个周太医写过的日记后来被后人展示出来,其中写道“帝仰卧冷炕之上,双目瞪如牛,满是血丝,四次用手指口,周某知帝饿急,然身边未带食物,无奈只好请罪,帝见如此,便不再语。不多时,气息全无......”

依照恩济庄的几个老太监和周太医的说法,光绪皇帝是因为饥饿而死,而不是谋害致死。为了找寻到光绪真实的死因,在2008年之时,研究人员对光绪皇帝的遗骸进行了检测。事后在“清光绪皇帝死因报告会”上给出答案,称光绪骨骼中残留剧毒成分,属于砒霜中毒。但至于下毒者是谁,这个就没法研究了。

但很快,有清史学者给出答案,认为不应该是慈禧下毒,而真正下毒者是袁世凯。因为袁世凯获悉慈禧快要殡天的消息后,便提前下了毒手。因为他被人怀疑是因为他的告密才导致戊戌变法的失败。如果慈禧殡天,光绪还政的话,那么第一个要铲除的必定是自己。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先下手为强,赶在慈禧的前面把光绪害死。另外,袁世凯当时主管北洋军队,他有这个条件谋害光绪皇帝。

虽然目前为止,光绪死于毒杀之说被坐实,但具体是不是慈禧或者袁世凯所为,还真的不能妄下论断。

另外关于为何不废黜光绪的事儿,简单说几句便可,因为以上都基本说明。慈禧想要废黜光绪是很容易的,也许有人反对,但也不会有什么作用。但废黜了他,谁来做皇帝,如果继承人依旧是溥仪的话。那么在自己死后,小小的溥仪和醇亲王能否控制的住那些心系光绪的旧臣。如果控制不住,那么这些人必定会重新辅佐光绪登基。到时候爱新觉罗氏免不了一场宫廷之斗,此时外忧内患,若是这样,更加加速祖宗基业的灭亡,因此废黜光绪看似简单,但实质不那么简单,这其中的水深得很啊!


大狮


这里得说句实话,慈禧也不是没动过废掉光绪的心思,只不过招来了一场大祸患而已。这场大祸就是庚子国变

话说在甲午海战以后,清廷痛定思痛决定改革,这就是著名的戊戌变法。此时的太后是绝对支持皇帝改革的,但是随着改革的进行和康有为等人过于左倾的行为,导致慈禧认为再进行变法,自己的权力地位就要受威胁。再加上康有为几个狗急跳墙憋着要干掉老太太,这下子就彻底突破了慈禧的底线,戊戌变法也就失败了。

这场改革失败以后,慈禧就觉得光绪这孩子没意思,准备着手废黜掉这个不听话的假儿子了。为此她已经开始着手进行了一些工作:一个是软禁光绪,并对外宣布皇帝龙体欠安;另一个则是过继了一个大阿哥,隐隐然有废掉皇帝的企图。

但是洋人不答应了,他们很好奇中国的举措,当派西医来给皇帝诊治的请求被驳回的时候,他们表现出对中国政局的关切,但是这让慈禧倍感愤怒,她认为洋人是来砸她的场子的。而大阿哥的生父端郡王开始走进政坛的时候,这个糊涂王爷对义和团报以了无限的信任。而这些拳匪也投桃报李,给他杀了一个叫克林德的德国公使。

废掉皇帝的想法在庚子国变中破产以后,慈禧再不敢提废帝的事情。但是人终有一死,她是非常害怕自己死后,被已经怀恨在心十年的光绪搞倒搞臭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她便采用了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让光绪死在自己前头,这样就能让光绪永远闭嘴。

只是公道自在人心,慈禧这么做,并不能摆脱她被后人唾骂的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