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白雜談:「白虎當堂坐,無災又無禍」——關於土家族的族徽

土家族(土家語:Bifzivkar)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有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接近彝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土家族主要分佈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帶的武陵山區。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佈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順、龍山、保靖、古丈等縣,張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縣,常德市的石門等縣;湖北省主要分佈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來鳳、鶴峰、咸豐、宣恩、建始、巴東、恩施、利川等縣市,宜昌市的長陽、五峰兩縣;重慶市主要分佈在渝東南的黔江、酉陽、石柱、秀山、彭水等區縣;貴州省主要分佈在黔東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等縣。

1956年10月,國家民委通過民族識別,確定土家族為單一民族。

老白雜談:“白虎當堂坐,無災又無禍”——關於土家族的族徽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密基卡”或“貝錦卡”,意為“土生土長的人”。“土家”作為族稱,是在較晚時期出現的。民國時期的《咸豐縣志》將土司後裔的“支庶之家”稱為“土家”,而將當地漢族移民稱為“客家”。

過去,土家族信仰多神,表現為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土王崇拜等,巫風巫俗尤烈,道教、佛教和基督教的先後傳入也對土家人的信仰產生了一定影響。土家人每逢出獵,要祭祀獵神。龍山、來鳳、永順等地把獵神稱為“梅山娘娘”、“雲霄娘娘”或“梅嫦”,長陽、五峰、鶴峰一帶則供奉張五郎。獵神神像供在堂屋中,凡進山打獵,獵人必先敬獵神,祈求護佑平安,多獲獵物,並許願:“大財大謝,小財小謝”。土家族地區土地廟林立,供祭的有掌管坡上五穀的“山神土地”,管理家禽家畜的“家先土地”,協助狩獵、保護安全的“梅山土地”等。

重點來了:土家族的族徽:以土家族的圖騰神和家族保護神“白虎”為原型設計的。因為其先民崇尚萬物有靈,崇拜敬奉祖先,並將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合為一體。於多神中崇尚主神,例如:白虎、白帝天王、土王、女神等,尤以白虎為至尊並每年祭祀。

白虎在土家人心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稱是“白虎之後”。

老白雜談:“白虎當堂坐,無災又無禍”——關於土家族的族徽

相傳,遠古時候的土家族祖先巴務相被推為五姓部落的酋領,稱為“廩君”。廩君率領部落成員乘船沿河而行,行至鹽陽,殺死兇殘的鹽水神女,定居下來。自此人民安居樂業,廩君深受人們愛戴。後來廩君逝世,靈魂化為白虎昇天。土家族便以白虎為祖神和圖騰,逐漸形成了長久的白虎崇拜。

白虎作為土家族的圖騰神和家族保護神,至今仍影響民間。在湘西許多土家人的神龕上,都常年供奉一隻木雕白虎。除宗教式的虔誠敬祭外,土家人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中,也隨處可見白虎的印跡:結婚時,男方正堂的大方桌上要鋪虎毯,象徵祭祀虎祖;土家族著名的民間舞蹈“撒爾嗬”中,就有“虎抱頭”、“猛虎下山”等舞姿,意為以虎的雄健來驅惡鎮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湘西民諺就有“三夢白虎當堂坐,當堂坐的是家神”、“白虎當堂坐,無災又無禍”,這些都成為土家族人崇拜白虎神的最佳印記。

土家族的族徽中,虎簡化為抽象粗獷的符號,寥寥數筆卻形神兼備。白虎呈一對出現,上下對稱,莊重大方。族徽以“白虎圖騰”崇拜而設計,既反映了土家族人白虎神崇拜的精神信仰,也體現了勤勞、樸實、英勇、頑強的精神風貌。

老白雜談:“白虎當堂坐,無災又無禍”——關於土家族的族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