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克獎五十年:對於經典的爭議,成就「不完美中的完美」|文化觀察

布克奖五十年:对于经典的争议,成就“不完美中的完美”|文化观察

文學探照燈 | 今日熱點

獲得布克獎時,作家們都有什麼感受? | 第 75 屆威尼斯電影節的開幕影片確定 | 何平×沈書枝訪談 | 第二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9月舉辦 | ......

布克奖五十年:对于经典的争议,成就“不完美中的完美”|文化观察

......“圖畫書界奧斯卡”

布克奖五十年:对于经典的争议,成就“不完美中的完美”|文化观察

五十年來,布克獎做到了優質英語文學創作和高品質文化消費的有機結合,成就了作家和作品,帶給創作者和讀者共同的成長。

半個世紀英語虛構文學的競爭地帶

“羅馬不是一天造就的”,回望英國首屈一指的文學獎——布克獎的一路發展,也是艱難而不懈的風雨歷程。它於1969年設立,帶著向法國龔古爾獎致敬的意味,獎勵每一年最好看的英語長篇小說,擴大讀者群,推進文學書籍銷量。起初布克獎對獲獎作品的銷量並未起到良好作用,直到1973年,隨著曾任英國國家圖書聯盟主任的馬丁·戈夫成為獎項負責人,布克獎的全方位影響力開始有了新的樣貌。1974年布克獎開始在倫敦百年傳奇的克拉裡奇酒店揭曉結果並舉行晚宴,第一次引入了電視拍攝及主持人採訪,為了進一步激發大眾的期待和好奇,最終評選也被安排在當天下午,營造出緊張、熱烈、刺激的氣氛。

這些“造勢”手法除了提高布克獎的知曉度和聲名之外,也為了一定程度上緩解早些年評獎時期遭受的激烈爭議。1971年,評委之一馬爾科姆·穆格里奇中途辭職,理由是他覺得大多參賽作品都寫得不好,一些甚至還帶有少兒不宜的內容。

布克奖五十年:对于经典的争议,成就“不完美中的完美”|文化观察

約翰·伯格

1972年,約翰·伯格憑藉小說 《G》獲獎,卻宣佈將把5000英鎊獎金的一半捐出去,以抗議獎項贊助方在其他國家的商業行為涉嫌了殖民主義政策。1974年的評委之一、作家伊麗莎白·簡·霍華德提出她丈夫金斯利·艾米斯的小說應當入圍短名單,而最終的獎項由納丁·戈迪默、斯坦利·米德敦並列獲得。這些事件都與獎項負責人戈夫脫不開干係,那時他曾被英國媒體稱為 “一個快樂的巫師”,施展他“精心策劃地洩露消息、公開採訪和偶然的、策略性誤導”的手段。

布克獎40週年時,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舉辦過一次回顧展,將歷年獲獎作品、別緻的書籍裝幀、典禮邀請函、晚宴菜單、最早的獎盃和一系列檔案、照片都公佈於眾,每年獎項誕生經歷的波折、其間的八卦和爭論也浮出水面,各國媒體紛紛報道,滿足了大眾獵奇的心理。不過,獎項評選背後的軼事都無法影響一個事實,布克獎依然具有卓越的文學視野併成就了當代英語文學的眾多經典。

奈保爾

布克奖五十年:对于经典的争议,成就“不完美中的完美”|文化观察布克奖五十年:对于经典的争议,成就“不完美中的完美”|文化观察

納丁·戈迪默

威廉·戈爾丁

布克奖五十年:对于经典的争议,成就“不完美中的完美”|文化观察布克奖五十年:对于经典的争议,成就“不完美中的完美”|文化观察

庫切

1971年,奈保爾憑藉《自由國度》得獎,“在世最好的英語作家”的王冠至今仍由他榮膺;1974年“後殖民文學巨匠”南非女作家納丁·戈迪默的 《自然資源保護論者》、1980年“寓言編撰家”英國作家威廉·戈爾丁的《啟蒙之旅》,1983年“南非文壇雙子星”之一的庫切的 《邁克爾K的生活和時代》、1989年石黑一雄的《長日將盡》,他們獲得布克獎之後,最終又紛紛拿下諾貝爾文學獎,無疑也是布克獎專業眼光的佐證。

同時,布克獎也是一個挖掘並提攜新人的平臺,2003年和2008年,44歲的澳大利亞作家DBC·皮埃爾和 33歲的雅拉文·阿迪加分別憑自己的處女作《維農少年》和《白老虎》得獎;2013年,28歲的新西蘭女作家埃莉諾·卡頓的長篇小說 《發光體》得獎,讓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女孩登上了世界舞臺,她也是至今最年輕的獲獎者。

布克奖五十年:对于经典的争议,成就“不完美中的完美”|文化观察

埃莉諾·卡頓

布克獎對作家和作品的推廣有非凡的影響,除了獲獎作品在世界出版圈的翻譯和銷量的激增,作品的影視化也讓作家有了更多的受眾,《辛德勒的名單》《英國病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都是其中典型的由獲獎作品改編的成功之作。可以說,五十年來,布克獎做到了優質英語文學創作和高品質文化消費的有機結合,成就了作家和作品,帶給創作者和讀者共同的成長。2011年得獎的英國作家朱利安·巴恩斯曾在採訪中說:“布克獎讓我的寫作生涯至少延長了十年,多了十年的讀者群。”

一個佔據重要地位的文學獎,必然給作家帶來得意與失意,乃至遺憾。今年擔任布克獎五十週年特別獎項 “金布克獎”評委之一、作家羅伯特·麥克魯指出:“評委們對印度、澳大利亞和其他英語文學一直做出正確的評判,但他們誤判了這麼多年來文壇另一個重點——新時代女性小說家的崛起。”他覺得英國女性主義出版多年來引領著女性主義文學革命並且改變了新一代的閱讀生活,與此同時,布克獎並未對此有充分回應。1971年,英國作家伊麗莎白·泰勒的《克來蒙的帕妃小姐》沒能獲獎而是僅僅入圍;已故的貝里爾·博布瑞奇五次入圍卻顆粒無收;1981年沒能頒給“20世紀下半葉最偉大的蘇格蘭小說家”繆里爾·斯帕克;還有當代讀者心中的天才,安吉拉·卡特至今從未入圍……由此麥克魯才表示,“我的同事,‘金布克獎’的另一位評委雷門·西舍,這次來提名佩內洛普·萊弗利在1987年得獎小說《月亮虎》,希望以此彌補這些疏漏”。

獲得布克獎時,

作家們的感受是什麼?

布克奖五十年:对于经典的争议,成就“不完美中的完美”|文化观察

希拉里·曼特爾:“我覺得這可能會讓我感到恐慌”

朱利安·巴恩斯:“這讓我鬆了一口氣”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我的新鞋子太緊了”

……

從 “英國性”到 “世界性”,加速多元對話

“布克獎”創始時的授獎標準是“只授予英聯邦、愛爾蘭的作家”,在最初的13年裡,只有戈迪默一人是非英國籍,剩餘的都是英國籍身份的得主。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非英國籍作家連續得獎,使得國內爭論不休,一旦布克獎長名單、短名單公佈,人們的目光總在比較英國籍、非英國籍作家的佔比,足以可見,英國人對這個獎項“英國身份”的堅持。

布克奖五十年:对于经典的争议,成就“不完美中的完美”|文化观察

石黑一雄

然而,隨著“二戰”後移民潮的發展,移民人口對英國文化的影響也日漸滲透,移民作家的寫作帶著各自的種族傳統、文化背景,豐富了英語虛構創作。奈保爾、拉什迪、石黑一雄被稱為後殖民時期“英國移民文學三傑”,他們及其他文化背景的作家共同為英國文壇注入多元的“新英國性”,隨著布克獎不斷拓展的宣傳,很大程度地推動了英語小說在大眾通俗文化和圖書出版市場的蓬勃,影響力輻射到全世界。

隨著全球化的文化市場成型,布克獎決心以“開放姿態”來面對新的局面。 從2005年開始,每兩年頒發一次“布克國際獎”,不論國別,只要作家作品以英語發表,均有資格參選;2005年又創設獎金15000英鎊的“布克翻譯獎”,獎賞那些將他國語翻譯成英語的翻譯家。最大的變革在2014年,從此以後,全世界所有用英語寫作的作家都可以參評布克獎。這一舉動引發強烈的質疑和批評,布克獎得主、小說家、文學評論家A.S.拜厄特極力反對,認為這違背了獎項的初衷:推動英國(英聯邦)的卓越文學。今年 2月,有 30位英國出版界人士聯合聲名,希望布克獎放棄讓美國作家參評的決定,兩位布克獎得主石黑一雄和阿拉斯特·尼爾則是支持派的代表,他們覺得新的文學世界已經形成,作家們應當樂於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