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學霸考上二本,父親:這個成績不太理想!

12歲學霸考上二本,父親:這個成績不太理想!

12歲學霸考上二本,父親:這個成績不太理想!

父親:這個成績不太理想!

12歲學霸考上二本,父親:這個成績不太理想!

【12歲學霸考上二本,父親:成績不太理想,要再復讀一年】甘肅隴南,12歲的楊北京高考考了464分,超過二本線28分。9歲時,他通過自學和父親教導上完小學初中課程。父親稱,對成績不是很滿意,他也只是一名普通的學生。來自\@一手Video

學習往往並不是由成績決定人生的意義,學習是一種宇宙靈魂的求知與覺悟!而知識學的越多,給人帶來的往往是慾望、煩惱!我們不但要考慮這一生,還要考慮過去、未來、一切...才能稱得上宇宙人生智尚的圓滿!

12歲學霸考上二本,父親:這個成績不太理想!

開悟,是指開智悟理也。法華經序品曰:‘照明佛法,開悟眾生。’八十華嚴經四曰:‘開悟一切愚闇眾生。’出曜經二曰:‘欲化彼人令得開悟。’付法藏傳五曰:‘爾時馬鳴,著白氎衣,入眾伎中,自擊鐘鼓,調和琴瑟,音節哀雅,曲調成就,演宣諸法苦空無我。時此城中五百王子,同時開悟,厭惡五欲,出家為道。’

“禪宗”,眾所周知,是中國佛教最偉大的成就,同時也是受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一個;也是漢傳佛教中中國化最徹底的一個。

12歲學霸考上二本,父親:這個成績不太理想!

為何禪宗能有這麼大的成就,而且變得這麼重要呢?為了對此有所瞭,你必須知道‘什麼是佛法?’以及‘佛法最主要的目的何在?’佛法最終的目的,如你所知道的,是要求智慧及開悟(相對於基督教的求‘激情’(passion)以及神的恩典,或其他一切宗教中所求的‘神明的保佑’),然而為何所謂‘開悟’如此重要而且令人希欲,乃至可成為佛法的究竟目的?

讓我們從字源上(etymologically)來看‘開悟’(enlightenment)這個英文字:【接頭詞en-,to put in(表注入);接尾詞-en

,表示動詞,to light up(令發光)】。故依enlighten此字的字源(造字原理)來說,其義即言:將‘佛的智慧之光注入眾生黑暗的心房之中’,因為眾生心中經常都毫無、或極少光明。因為眾生心房中沒有光明,故無智慧之光,因此整個心就恆常被包裹或覆蓋在黑暗之中,也因此眾生的心就變成盲目及愚痴,因而對自心及對外境也都盲無所知。結果,芸芸眾生盡其一生,多半是在黑暗中摸索前進,跌跌撞撞,一直只是被自己黑暗、無明的業力所牽引或驅策,顛撲而進──從而不斷地基於‘自利’與‘自我中心’的動機去造作諸業:為了自我的利益或存活,一再地傷害他人以自肥,而且總是自以為是(self-justifying),絲毫不覺愧疚。

12歲學霸考上二本,父親:這個成績不太理想!

眾生就是這樣,盡其一生,一直是生活在或被禁錮在自我的囚室之中,念念之間,一直都不斷地在為自己計劃、盤算、設計、運籌惟幄,至死不息,永無盡期。今世未完,來世繼續,這叫作‘輪轉不息’

眾生為何會這樣呢?因為他們自心中沒有光明,也就是所謂‘自心無明’,因此才會一直如是一輩子‘盲目追求’,受盡無量的失敗、挫折、打擊與苦楚,但也因‘無明心’的驅使的關係,自己不明所以,同時也身不由己地一直重複無盡的盲目追求、‘往外追逐’、顛撲再起,輪轉不息,永無悔悟之期。因此,若要斷此無盡的煩惱、苦痛,唯一的方法,那就是要令他‘心明’,心中有光明,也就是要把佛的大智慧光明,照射進他的‘心房’中;而欲達此目的,則行者必須把他的‘心扉’打開,即使不能全部打開,讓佛日之光照徹到他心房的每個角落,至少也要打開一條縫隙,(如楞嚴經於開示禪觀中所說的),令至少有一線佛光照進他的心門,而照亮他的心室,令他因而有所見,從而能‘自見’──於是進而能自見、自知自己的一切行為、言語與思惟,於焉真正進入‘了知自我’,‘了知自心’,乃至幡然省悟:‘覺今是而昨非’,甚至到達有生以來第一次‘看到’、覺知自己從前作了許許多多的錯事,而完全冥然不知不覺,不知有過,也從不知慚愧、悔改;如今因為自心中已有些許光明,而能以此佛智光明自照、自見、自知、悔悟,改過向善,向上提升,因而令自身的智慧、德行與人格日日增進,‘自我的膨脹’也日漸縮小,執著的己見也日益減少,因而自心也越來越光明磊落,與人相處,於家人、朋友與同事之間,摩擦也越來越少(因為‘自我中心’減少了,沒那麼固執己見、自以為是了),”於是,不管是在家庭中,或在職場中,自心越來越不閉鎖,越來越開放,越來越有智慧光明,充滿喜氣、朝氣、活力與友善、仁慈、以及寬闊的心懷,因而便能如佛經所說:由於真實修行正法的關係,‘人見歡喜’,覺得此人越來越可敬、可愛:因此不但人際關係大為改善,同時也因自心開放、有光明、智慧開展,因而工作也越來越順利,而令整個人格與人生全面改變,充滿光明、智慧與幸福的希望,不再終日閉鎖一方,愁眉不展,身心日漸老化、退化。這就是學佛具體的目的與功能,也是習禪的目的與功能──那也就是要增進、提升我們的智慧,因而改進處世與作事的方法及原則,從而真正提升我們的智慧與生命的品質,令人更有智慧、更光明、更快樂;而絕非與世隔絕、消極、退沒、幽黯的──那是一般人,或不是真正懂佛法的人的一大誤解;也由於這樣普遍的誤解與疑慮,從而令佛菩薩真正偉大光明的智慧,日漸隱沒,而且令一般人對佛法心有畏懼,不敢接近。這些都是佛弟子,猶其是佛教法師所亟須努力去宣導、提倡、改善的。這樣才能令佛法的智慧,再一次令眾生理解、攝受、享用而得到絕大的利益。這就是佛法真正的目的,也是禪宗六祖大師在‘六祖壇經’所開示最理性光明偉大的道理,普令眾生皆得‘明達自心,明照自性’,而達到‘見性成佛道’的最高目標。

12歲學霸考上二本,父親:這個成績不太理想!

還有一種巧妙的唸佛禪定:南無阿彌陀佛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但為達到‘明心見性’的悟的境界,首先必須先令心平靜下來;為了令心平靜,因此習禪者也就必須‘坐禪’(即俗稱的‘打坐’)。坐禪有許多法門必須學習,不是自己隨便把腿盤起來,就能稱為坐禪或打坐:最重要的是要學習、懂得於坐中如何‘攝心’,攝心不亂,心才能平靜下來;這心的平靜狀態,佛法中稱為‘止’,指止息煩惱,或止息‘心湖’中不平靜的‘心波’或‘心浪’;‘心湖’中的‘心水’風平浪靜之後,才能照見或如實顯現自心的影像,及內外一切法的真實形象或‘法之實相’,這些‘法相’才不會在心水中出現扭曲或模糊不清的現象──這在修行禪坐(習禪)的境界叫作‘照見自心現影像’;而能如是‘照見自心現相’的動作,便稱為‘觀’,或‘慧觀’。因此,簡言之一句話,坐禪是坐在那裡收攝身心,令身心止息,不動亂,因而得‘止’(而非光坐在那裡,什麼都不想,如六祖大師所說的‘百物不思’,像一塊木頭一樣。)得‘止’就是得‘定’。得定後,心水便不會隨便晃動,才能進而修‘觀’,如實觀察、照見自我身心及內外的一切法,因而如實了知一切實相,這叫作‘由止而觀’。能‘由止而觀’後,便進而修‘止觀’同時修,稱為‘止觀雙運’;且由止觀雙運純熟,便能到達‘止觀平等’或‘定慧等持’;若達‘定慧等持’,便是得到‘三摩地’或‘三昧’(Samadhi)。而得三昧就是修習禪定的最高成就。

但禪定三昧本身也不是學佛最高的目的──三昧的功能在於它能令行者,依三昧(定慧等持)之力,而照破一切‘無始無明’,從而真正開悟:從小悟、大悟,乃至大徹大悟而成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