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马服君赵奢只赢了秦国一次,就能炫耀一辈子?

小5小8


炫没炫耀暂且不论,从提问的内容来看,似乎透露出这样一种讯息:

马服君赵奢也就在阏与之战战胜过秦国一次,世人呼之为名将,似乎理由不太充分,也很难让人信服?

然而,赵奢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军事才能究竟如何?能否当得起名将的头衔?下面针对这些问题具体谈一谈,供大家参考。

虽然史料关于赵奢的记载并不太多,但是从《史记》、《战国策》等史料的零星记载当中,我们还是能够大体看得出赵奢具备一个名将应有的胸襟胆识、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之无愧的。

赵奢早年经历

赵奢的早期活动史料记载寥寥,据《战国策.赵策四》记载,赵奢曾经对平原君说过自己亡命入燕,得到燕昭王的信任,被任命为上谷郡守,对燕国的关口、要塞了如指掌。史书的原文记载如下:

奢尝抵罪居燕,燕以奢为上谷守,燕之通谷要塞,奢习知之。
----《战国策.赵策四》

结合这一时期的其它史料,我们大体可以推断,年轻的赵奢很大可能参与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作为一个新兵跟随赵武灵王塞外征战十余年,因战功逐步得到了赵武灵王的信任和重用。后来沙丘之乱,武灵王被活活饿死,由于赵惠文王年幼,赵成、李兑专权,迫害武灵王近臣,此时很多赵国名将被迫离赵,这其中就包括大家熟知的名将乐毅。赵奢此时也亡命入燕了,得燕王信任,任命为上谷郡守(注意,汉代的飞将军李广也曾担任过上谷郡守)。从这一事件侧面证明了赵奢是很有军事才能的,否则以燕昭王之英明,没有一定的军事才干,是不可能被任命为上谷郡守的。

秉公执法,慷慨陈词,足见其胸襟格局之宽大

赵惠文王十二年,李兑失势,很多受到迫害者纷纷回国,赵奢可能此时才从燕回赵。赵奢此前在武灵王军中极有可能担任过辎重营将军一类的职务,负责运输、囤积、防守粮草大营、诸般军用财货的保管和分发。这个职务非但要有实战才能,足以率兵镇守大营不失,而且要有料理政务商旅的才能。所以赵奢回国后,初做赵国的田部吏(征收田赋的小官)。

赵奢收租税,执法无私,因平原君家不肯出租,赵奢依法处置,杀平原君家主事者九人。平原君发怒,要杀赵奢,赵奢慷慨陈词道:“您是赵国的贵公子,现在纵容家人不奉行公事,那么国法就会削弱;国法削弱了。国家就会衰弱;国家衰弱,各国就会进兵侵犯;各国进兵侵犯,赵国就不能存在,那您还怎么保持现在这样的富贵呢?像您这样地位高贵的人,如能奉公守法,那么全国上下就会公平合理;上下公平合理,国家就强盛;国家强盛,赵国统治就巩固了,您作为国君的亲族,难道会被天下人轻视吗?”史书原文记载如下:

“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从这一则事实来看,赵奢不仅极具家国胸怀,视国家富强为己任,而且有很大的胸襟格局,能将抗租乱法和国家的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相当难能可贵的。这种胸襟格局,我认为也是一个名将应有的素养。

悉心治军,赏罚严明,对下严而和

收租事件之后,平原君认为赵奢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向赵王极力推荐,赵奢被擢升为田部令,成为职司赵国土地农耕赋税的要害重臣。之后赵国府库殷实而民无不平,一大半都是赵奢的功劳。再后来,赵奢被任命为将军,有数十年府库管理经验的赵奢,对治军自然也是相当有一套,悉心治理,对下严而和,凡有赏赐,必分给部属。所以赵奢与士卒感情极深,如其夫人所言:“身所食饮而进者十数,所友者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与军吏士大夫。”因此,战士皆愿为之效命。惠文王十九年(前280年),赵王派他带兵攻取了齐国的麦丘(今山东商河县西北),赵王因得城大喜,为之加增进酒,以示权贺。这也是史料中仅有的两次有明确记载的赵奢带兵作战事件之一。史记中的原文记载是这样的:

十九年,赵奢将,攻齐麦丘,取之。
----《史记.赵世家》

阏与之战,赵奢一战成名

阏与之战的过程看上去并不复杂,然而却包含着一段出奇制胜的战争谋略。赵奢本来是要解阏与之围,却在仅距离邯郸三十里之处驻军二十八日,并修筑工事,作出畏惧秦军、无心阏与、仅求保住邯郸的消极姿态;在利用敌方间谍迷惑敌军的同时,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率军跃进至离阏与五十里之处驻扎下来。此前为了防止部下对看似有悖常理的行军安排提出异议、干扰军政,赵奢严令不得议论军事,这样就保证了作战意图不被泄漏;而在此时则适时地听取了部下的建议,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本来秦军可以以逸待劳,但当赵军行至阏与五十里之外时,秦军又希望在赵军立足未稳之时进攻赵军;但不期赵军先到一步并占据有利地形,开始变被动为主动,最终得以战胜秦军,阏与之围也就此解除。

这真像一幕情节紧张、出乎意外、并且极富节奏感的短剧。其精妙之处在于,通过超出常规的行动来调动对方,从而打破原来的格局,别开生面,使敌来就我,而我不必就敌。赵奢的军事谋略在此战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炉火纯青。

这一战非同小可,自从秦国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何曾有过如此败绩?而且目下秦军战力正在巅峰,各国无不畏之如虎。秦夺魏国河内三百里、楚国南郡六百里,天下无敢攘臂而出者何也?还不是畏惧秦军之锋锐无匹,畏惧白起之战胜威力?而恰恰在秦国风头最劲的当口,赵奢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雄气概,一举大败秦军,一代名将勇武本色尽显无疑。

两则论兵事件,凸显赵奢军事战略眼光

这两则事件分别为:一则为赵奢与田单论兵事件(《战国策.赵策三》),另一则为赵奢与平原君论兵事件(《战国策.赵策四》)。

田单自不用说,相信熟悉战国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此人,曾为齐守即墨,破燕军,取得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他从自己的局部经验出发,主张用兵人数宜少。他引古为证,说从前帝王用兵,人数不超过三万,这显然是片面的,脱离当前实际的。

田单的看法,受到赵奢的尖锐批评。赵奢指出,随着时代的变迁,进行战争的客观条件也发生了变化。并引用当代齐攻楚、赵攻中山,以及韩、魏互攻等战例,说明作战应当与时变化,不能墨守成规。赵奢的驳斥,分析形势极为透辟,田单只好承认自己的考虑有欠周到。

再来看另外一则事件,燕国封宋国人荣蚠为高阳君,让他领兵攻赵。赵孝成王把济水以东的三座城割给齐国,要求换取齐国的安平君田单为将,率领齐军和赵军联合攻燕。

赵奢对此很不以为然,对平原君指出田单不会尽力攻燕,坐使赵国强大,影响齐国再度称霸。他将旷日持久,和燕军打消耗战,待燕、赵两军疲惫不堪,他再抽军回齐。后来赵国仅仅攻占了燕国三座小城,得不偿失,正如赵奢所料。

综上所述,赵奢一生虽战绩不多,但是从史料中残存的人生发展脉络来看,赵奢不仅极富军事思想和战略眼光,而且灵活运用于军事实践,从而一战成名,成为六国中为数不多击败过秦军的将领之一。赵奢之为名将,当之无愧。


积翠古亭


赵奢的成名作是阏与之战,这一战廉颇和乐乘都没有把握打,但赵奢却让秦国损兵折将,元气大伤。

赵奢为将,比其他将领更有国家战略眼光,当然他是个很低调稳重的人,并没有炫耀自己的战绩,而且他不看好儿子赵括的纸上谈兵。赵奢原本是赵国的一个征收田租的小吏,在收租税的时候,遇到平原君家不肯缴税(这本是个常态),赵奢依法处置了平原君家的九个管事之人,赵胜震怒,欲杀死赵奢,赵奢就说了自己的理由,大意就是国有国法,只有严格执行,国家才能强盛,国家强盛了,作为贵族的赵胜更让人信服,于是赵胜愉快的原谅了赵奢,并把赵奢推荐给了赵惠文王,赵奢开始掌管全国的赋税。

阏与之战

公元前269年,秦国攻打韩国,包围韩国重要关隘阏与。韩国自知仅凭一己之力难以保住阏与,便求救于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想救,就找来廉颇,问能不能救援阏与,廉颇认为道路太远,又极其险窄,很难救援成功,赵惠文王又找来乐乘问,乐乘持和廉颇一样的观点。但赵惠文王不死心,又去问赵奢,赵奢认为廉颇和乐乘说的都对,但这就好比两只老鼠在一个穴中争斗,勇敢的胜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狭路相逢勇者胜。原文是这么说的:

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关于两只老鼠的言论不过是赵奢给赵惠文王的定心丸,他已经知道赵惠文王要救阏与的决心,也知道阏与的重要性。所以急君之所急,愿意出战。于是赵奢就领兵去救了。

当时,秦国攻打阏与的将领是胡阳,胡阳曾跟随白起作战,熟知白起的套路,也是个难缠的角色。胡阳料到赵国会出兵,于是分一部分兵攻打武安,这样正好形成掎角之势,牵制赵军。

赵奢知道胡阳的策略后,出了邯郸三十里就安营扎寨,不再前进,下令“有以军事谏者死。”面对秦军的击鼓呐喊声,果然赵军里面有人待不住了,进言去救武安,赵奢下令处死了他。赵奢坚持坚壁二十八天,之后又增加营垒。

胡阳派间谍来打探情况,赵奢好吃好喝的伺候,间谍回去报告胡阳,胡阳由此判断赵军无法救援阏与,而赵奢却下令军队快速前行,两天一夜到达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重新安营扎寨,秦军探知消息,火速回来。

赵奢军中有个叫许历的提出秦军强势赶来,赵军必须集中兵力严阵以待,之后他提出谁先占据北山,谁就会取得胜利。赵奢深以为然,立即派一万人迅速占据北山。等秦军赶到已经处于被动。赵奢居高临下对秦作战,再加上阏与守城之军出城配合,秦军大败。胡阳被杀,秦军死伤过半。

之后赵奢被封为马服君,许历成为国尉。赵奢治军严厉,不徇私情,但却对他的儿子有深深的忧虑,原来赵括从小聪明好学,但过于自负,书本吃的死透,却没有实践。而真正的战场是瞬息万变的,倘若赵括带兵,必败。

果然,八年后的长平之战之时,赵奢已经去世,赵孝成王换下频频失利又坚壁不出的廉颇,让毫无经验的赵括领军抗秦,大败,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但四姑娘之前写过几篇关于长平之战的文章,长平之战的失败其实赵括不该负主要责任。


萧晓四姑娘


秦国很强,在商鞅变法后,以军功爵制度编练的新军就夺取了河西之地,拔除了魏国楔进秦地的钉子。在嬴驷时,秦国称王,这意味着秦国的国力已经与山东六国不相上下了。在秦武王时,以息壤之盟,甘茂东出函谷关,力拔宜阳。秦国东出势头正盛,山东六国不得不开始合纵以自保。

此后因为秦武王意外离世,经过数年的蛰伏期后,秦国在之前的基础上更为强大。公元前295年时,秦国开始执行争霸战略,攻韩、攻魏、攻楚、攻赵、伐齐,20年间未尝一败。在伊阙之战中,阵斩韩魏联军24万;攻郢之战中,以5万袭破楚军30万,迫楚迁都以避秦军兵锋,打下楚国半壁江山。攻魏之战,夺取大小61城,尽占河内,打造了东出桥头堡。合纵伐齐之战,将齐国打的差点亡国。

自此秦国一家独大。

(阏与之战时秦国版图)

秦国此时打遍天下,未逢敌手;远交近攻,屡试不爽。山东六国,惧怕虎狼之秦。秦国在对外交往中越来越咄咄逼人,天下谈秦色变。秦国当时的地位,犹如今日的美国。而赵国虽然军力强大,而国力不能与秦力拼,犹如今日的俄罗斯。

所以,秦王约赵王到渑池相会,赵王不敢不去,在宴会上秦王始终压赵王一头,因为蔺相如不要命地威胁秦王,才总算没在国际上丢脸。后来秦国又使诈,要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又被蔺相如使计完璧归赵。一连几次没有占得便宜,秦王就让白起在公元前280年攻取了光狼城,赵军战败。因为秦军此时正在攻楚,就撤兵了,但总算压过赵国一头。

秦国已经略定了楚国江汉平原和南阳盆地,国力大涨,因此欲借势攻赵。公元前270年,秦昭襄王嬴稷借口赵不履行以焦、黎、牛狐三城交换此前秦夺占的蔺、离石、祁三城的协议,遣中更胡阳率军围攻赵国的战略要塞阏与。阏与古为要塞,素为兵家用武之地,是邯郸(赵都)和晋阳(赵故都和陪都,今太原)间的战略要塞,是是上党北部通往平阳(今临汾)的一个交通要道。

可见,秦国越境拔城,用心恶毒,是要在赵国的腹地插进一个楔子。如果秦军功成,那么赵国代地、晋阳、邯郸都将受到威胁。

(阏与地形图)

阏与之地如此重要,但是秦军突来,已占先机,且秦国军力之强,在过去的20年间,已经为历次大战所证明。因此,赵惠文王急召宿将廉颇、乐乘商议,问阏与"可救不?"廉颇与乐乘回答如出一辙:“道远险狭,难救。”赵惠文王遍询诸将,只有赵奢认为:“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于是,赵惠文王以赵奢为将,率军往解阏与之围。

阏与之战是一次典型的示敌以弱、远程奔袭、以少胜多的战役,20年来从没有遭到失败的秦军,被赵军击溃,十万大军亡散多半,是秦昭襄王(宣太后芈月)执政以来最大的军事挫折,这场战争的意义不仅仅是军事意义上的保住了阏与要塞,更打破秦军天下无敌的神话,提振了山东六国抗秦的信心。这场战役的政治意义显然更强,坐实了赵国为六国合纵长的国际地位。赵奢因此功被封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齐名,成为马姓始祖。后世国难思良将,多有立武庙者,赵奢以此功也常位列名将之班。其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勇战精神,才是国难时敢于出击的力量之源。

(一朝散尽千金的赵奢)

赵奢此战,意义就如同如俄罗斯在美国多年的欺压下,于一场正面战斗中,彻底击败美国重兵集团带给世界的震撼一样,在国际上自然遐迩闻名。

秦国在阏与之战的失败,使得数年间,秦国不敢攻赵,而是奉行远交近攻的策略,逐一剪除赵国的盟友,并在公元前263年再一次向上党地区发起进攻。秦国清楚,如果秦军东出,赵国骑兵刀悬北方,始终是其侧翼最大的威胁。公元前260年,秦国兵发长平,惨烈的长平之战爆发了。


而知而行


里程碑事件,划时代意义永远是能让人难以忘记的,它给人的荣耀也是经久不衰的!赵奢以八万赵军野战十万秦军,战而胜之,秦军十万将士从士兵到大将无一生还,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因此赵奢因阙与之战而名垂青史,完全可以炫耀一辈子的。


商鞅变法后,秦军在魏武卒的基础上训练并组建了秦国新军,号称秦锐士!在商鞅军功爵的激励下,在代代名将的率领下,秦军能征善战,不仅战斗素养高超而且战斗意志顽强!商鞅率领三万秦锐士一战击败八万魏军,收复河西之地。之后秦军多次东出,暴打山东六国,各国不论是分兵应战还是合兵击秦,都被秦军打得流花流水,割土赔款。天下畏秦而亲秦,称秦为虎狼之国,避之犹恐不及,谁敢招惹秦国,谁敢主动击秦?


当此之时,赵国经过胡服骑射后变得强大无比,北击匈奴扩地千里,东灭中山国,燕齐楚三国皆不敢伐赵,韩魏两国以赵国为领头羊。即便赵国強横,但是面对秦国依然乏力,实力处在下风。秦国攻取赵国的阙与,朝堂之上议论都是舍弃阙与而保赵国内地安全。赵奢力主击秦,以勇力闻名诸侯的廉颇不敢领兵拒秦,名将乐毅之子乐乘认为击秦必败!

赵奢喊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壮语,领兵十万击秦救援阙与。当然赵奢大话喊得高,但他也以谋略取胜,并非完全使用蛮力。赵奢离开邯郸三十里后安营扎寨,屯兵不前,作出不敢击秦的姿态。等秦军松懈后连夜领兵六万强行军至阙与山地北坡,秦军正在攻城,忽闻赵军援军到了,急忙分兵拒赵。赵奢与阙与守军内外夹击,最终全歼十万秦军,而自己也几乎全军覆没!尽管赵奢十万大军只有一万多生还,但是他击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军,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赵奢后来再没有领兵作战:一是阙与之战赵奢身负重伤,差点也死掉了,因此身体原因无法领兵作战;二是赵国需要赵奢活着,用他来激励赵军威慑秦军,赵奢被包装成战神来加强赵国的国际影响力!


大秦铁鹰剑士


用“炫耀”一词并且加“一辈子”,题主似乎太过武断,那么为何赵奢赢秦一次就一战成名,并立即封为马服君呢?一言以蔽之,上边有人,但他的战功却是靠自我的聪明才智和从善而流成功的。

上边有人?是谁?赵奢是谁?

根据福垊2017年11月24日,写的文言文《马服君传》所载:赵奢(约前317-约前263)其父赵武灵王,其母韩夫人(韩宣惠王公主),其同母兄赵章,其异母弟为赵王赵何、四君子之一平原君赵胜。这都是他上边的人,然而赵何、赵胜对他并不太好,不仅仅因为异母问题,更是因为多年前的赵武灵王之死!

赵武灵王之所以谥号还挂了个“灵”字,恰恰说明了他晚年的错误,以至于不灵了。下面引用的正是福垊所写的《马服君传》。

王雄主也。内福于民,外伯(霸)于世。兴邦变俗,胡服骑射,破林胡、征楼烦、并中山,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立燕王(燕昭王)、秦王,皆名君,谥昭襄。智昏于色,废长立幼,而有沙丘之祸,乃有齐桓困崩事,父子俱死,赵室纷争,主父难辞其咎。

最早的太上王(主父)的他,因为母以美贵、子以母立而废长立幼,继而内禅于幼子。等到幼子母亡故后,他看到长子很委屈。于是就要将国一分为二,遭到臣属的拒绝。而长子在他的同情和其师傅的挑拨下而起兵,最终在公子成和李兑的攻击下,兵败而奔向沙丘主父的行宫。臣属们不敢打入,但又不放过赵章,于是就围而不攻,禁止出入,于是父子俩俱死。

不久公子成病故,李兑用事。赵国贤才乐(yue)毅去魏,楼缓适秦,剧辛走燕。剧辛不孤独,大概跟赵奢同行。福垊甚至怀疑赵奢乃化名,尽管李兑因为吃里扒外太自私而失势。赵奢回国,福垊认为赵奢极可能是化名,因为使用真名会引发赵王赵相亲兄弟俩的冷遇甚至打击。故而赵奢回国后,起点很低,只是田部吏。因为杀平原君的家人九人,并成功收税,不仅能自我还能高升而成名!这就是奉公守法的来历,可以说赵奢有法家和兵家的思想。

阏(e)与之战最经典的战役

前270年,被赵武灵王扶上王位的秦昭襄王以赵国拒不履行换地合约为由,派中更胡伤发兵阏与。赵国君臣听闻此事大惊,立即廷议,商谈能不能救?怎么救?廉颇、乐成作为资深沙场老将说:“阏与那么远,高山那么险,秦军那么强,没法救!”可赵王不甘心,秦军占据阏与,那样的话,阏与南边太原盆地一代就要为秦国所有了。财政部部长赵奢说:“能救,两军相逢谁硬谁赢!”廉颇、乐成笑而不语,地球人谁不知道秦军最硬,而且还占据有利地势。但又不能说自己不行,只能眼睁睁看着赵奢这个外行大败后说自己不行。

而秦军为防止赵军援救阏与,其主力由阏与从滏(fu)口陉(xing,上图的红框左侧红字位置)出关,攻打武安。白起是武安君,但这武安属赵国,武安君肯定是无封的,或者是拿武安地名鼓励他,或者是以武安邦表扬他的丰功伟绩,但这次白起没出马。武安是邯郸的前哨,这时战略重心应该是重兵守武安保邯郸。秦军在武安等着赵奢,而赵奢到了武安20公里处安营扎寨了,秦军等着赵奢登山(下图石鼓山)抵达武安,来他个以逸待劳。如果赵奢在武安跟秦军PK,胜算不高,而且也完不成自己的任务。再说保护邯郸,赵军主力多的是,轮不到自己。而赵奢在驻地不断做守地的各种准备,秦军奸细获悉情况,尤其是获悉有人提醒赵奢救阏与的事被赵奢给杀了及提意见者死的情况,反馈给秦将胡伤。秦将胡伤,这时一定认为自己攻打武安是正确的,并且非常轻视赵奢这个外行,修整动员准备这两天主动出击。

第三天准备出击时,却听说赵奢已在阏与50里外的地方了。赶紧地回头,撒丫子撵赵军,保护阏与。而此时,军士许历建议做好备战,并尽快消灭阏与北山的少量秦军,扼守北山,从而实现了居高临下。此时秦军的优势完全变成了赵奢的优势。赵奢占据有利地形,而且军队也做好了备战工作。那么秦军该怎么办才会赢呢?福垊所见,围而不攻,假以时日,赵奢不攻自败,因为赵奢这是孤军深入啊。然而秦军很生气,拼了!找死,死不死?死!冲动的惩罚让秦军大败!由此赵奢、许历一战成名。被封为马服君,福垊判断为实封,也就是有封地,封地就在马服山一代。大概也正是他的宗室身份才让他有了实封吧。

郁闷的赵奢悲催的赵括

自阏与之战后,赵奢似乎没有打过什么仗。福垊感觉,应该是这次胜利,他一高兴就向赵国宗室透露了自己的身份。从而他被搁置冷遇,他曾与火牛阵让齐国复国的田单论兵,田单自愧不如。但燕国封荣蚠高阳君攻打赵,赵王赵相竟封田单为安平君并割让济东三令城市邑五十七以于齐抵挡燕军,来抵挡燕军。赵奢很生气就找赵相平原君:

咱国没人了吗?还没打仗就割地,你以为他恨燕国还有经验。然而实际不是这样。田单聪明他就不会打燕国,那样赵国会强大。田单没本事,那他打不过燕国。这事一定会不了了之的。当年我是上谷郡守,有经验,让我来。

平原君固执而无情地拒绝了赵奢,而最后还是不了了之,白白割地。这还没完,第二年,还一错再错任命田单为赵相,福垊以为这是赵王知道赵奢的真实身份后,对他带兵的嫉恨。而且从赵奢与平原君对话中,也能感受到他的脾气不太好。长平之战前廷议时,没有赵奢。福垊以为大概此时马服君忧愤成疾继而仙逝吧。

长平之战后,赵王认为廉颇无能(只守不打而且守的还不好)就换上了理论知识很强的赵括。换赵括时,蔺相如反对,赵括的母亲更是反对,并说若败不诛族。但赵王非要让他上阵,福垊以为这赵王是要赵括的命啊。赵括一改廉颇防守,主动出击,而且早期打仗打得还不错。秦军不仅换上战神白起,而且还征发秦国15岁以上的男孩从军,为的是——灭赵!最终,赵国没灭,但赵括死了,而且这一死还臭了两年多年。都说赵括纸上谈兵,那时有纸吗?他亲临一线,抗争到底,虽死犹荣。赵括还有一弟名赵牧,也是赵将。其子赵兴因伯父战败而改姓为马服,后简称马,这就是马氏的来源。而福垊正是姓马,也可以叫福垊为马服福垊哈。

谢谢大家。


福垊


个人觉得原因有三:一是秦国自“商鞅变法”后逐渐强大打衰了曾经的第一强国魏国,打衰了第一大国楚国,楚国还被打的被迫迁都,赵国在公元前281年也被秦军打的丧师失地,秦军已有天下无敌的锋芒气势,却在公元前270年阏于之战惨败于赵奢之手,这是至少50年来前所未有的重挫,赵国能不震动?天下能不震动?赵奢当然一战成名了。二是阏于之战爆发时,赵惠文王先问的名将廉颇,廉颇对救援阏于没信心,而赵奢很有信心认为必须救援阏于。而赵奢此时居然是管理国家财政税收的官员,跟钱打交道的人居然能击败秦军!不过赵奢是赵国宗室子弟,贵族出身,早年应该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特别是军事教育,因公元前295年赵国君权争夺的“沙丘宫变”怕受牵连跑到燕国去避风头了,据说是和奔前程的名将乐毅一起去的燕国,什么时候返回赵国没有明确的记载,公元前280年赵奢率领赵军攻占了齐国的麦丘城,是有军功的。三是阏于之战,赵奢为迷惑秦军按兵不动达28天,突然进攻秦军的时机把握的非常精准,听从部下许历的建议抢占有利地形最终击败秦军。用兵谋略不逊任何一位名将。赵奢以军功被封为马服君,许历被封为国尉。阏于之战后秦国唯恐再重蹈覆辙老实了多年,一直到公元前262年,秦赵爆发的长平之战,赵奢已经去世了


立志成虫


第一,赵王问了廉颇问了乐乘,他们都说救不了。赵王还不死心,接着问,问到赵奢这里,赵奢说您老擎好吧,我去去就回。阏与的围我马上就结开,那么邯郸就安全了。所以第一他牛逼在flag立下了,老将宿将不能做的,我赵奢没问题!

第二,这仗真不好打哇,秦军是谁?秦军都是嗷嗷叫的,杀一个人换一级爵位,家里都盼着儿子杀敌然后回家放鞭炮娶妻呢。这仗了怎么打?阏与易守难攻属于战略要点。赵奢呢,带着兵出城30里,扎寨了。这个扎寨的地方有讲究。离武安20多里,显得和邯郸成犄角状,好想要放弃外围,等着你来强攻邯郸,我再和你玩命。这招把老秦人迷惑了。那行吧,咱老秦人实在,不和你玩虚的。直接派先锋干你武安,先拿点军功,兄弟们好交代,顺便把沿路据点拔出。接着秦军拿了武安再准备挺进邯郸。至此赵奢的局已经布好,行不行就拿靠大家干了。后面就是邯郸,大伙和我抄家伙上。赵奢成功激起了士气。

第三,秦军一路军去干武安了,一路军逼近邯郸。老秦人一路走来,得谁灭谁,你赵奢小小粮官算鸡毛,喊你们廉颇出来受死!赵奢可不管武安也不管秦军,直接去干阏与!老秦人说:这孙子不对啊,我们都打到家门口了,这孙子不按套路来,把我们后路抄了。前面说了阏与地形好,秦军再回头和赵奢决战在阏与已经来不及调整心态和队形了。2伙人那就抡起来干吧,最终秦军太深入赵国,又失去了地形优势,再加上后路补给更不上。第一次在正面战场输给了赵国。

所以赵奢摆平国内,统一军队思想,布置好整个战略方向。这三点缺一不可。这仗够他吹一辈子了。


reb57529317


在战国后期,对于东方六国而言,秦国几乎是不可战胜的神话。只有赵国在军事方面的实力可以和秦国一较长短,因为战国的名将如廉颇、李牧、赵奢都出自赵国,田单、乐毅这样的名将,后期也聚集在赵国为赵国所用。

一战成名,不败破灭

赵奢对秦军的胜利,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此之前东方六国和秦国之间的战争一直处于屡战屡败,被动挨打的境地。


赵奢的胜利让大家看到了战胜秦国的希望,恢复了自信,这种力量是无穷的,激烈的东方六国人的获胜之心,重燃了斗志。

技高一筹,谋定后动

一个人如果自己想提升可以和自己比较,如果要比较两个人谁更适合一项工作任务,就要全方位的比较两个人的才能。在这一点上通过论战,赵奢的见识明显在田单、乐毅这些外来户和廉颇之上。

在和秦军交战之前,其他人都认为秦军锐不可挡,不可与之正面交锋。而赵奢却不从于众,采取了主动出击、步步为营、示弱无知、唯快不破的一套组合拳,达到了麻痹对方,让对方犯了“骄兵必败”的错误。

知子莫若父,虎父有犬子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赵奢对自己的儿子,号称军事天才的赵括有清醒的认识。曾经多次告诫自己的夫人,日后一定要阻止赵王任用赵括为将,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儿子轻言生死、难堪大任。后来长平之战的结果,果然验证了赵奢的先见之明,知子莫若父。

触类旁通,斜杆青年

赵奢并不是科班出身,他本来是一个搞税收的基层干部。因为在收税的时候,坚持原则杀了平原君赵胜抵抗交税的门客,差点被平原君抓起来砍头。但是赵奢坚持原则、临危不乱,凭借自己出色的口才说服平原君,并通过平原君将其推荐给赵王。

赵王任用赵奢掌管照顾全国的税收,结果赵奢担任这个职务之后,赵国国库殷实、百姓安居乐业、商业秩序井井有条。可见赵奢做事,确实有一套基于其原则的办法。结合他后来在战场上的表现,说它是个触类旁通的斜杆青年并不过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仅仅是历史只记录这一次罢了,赵奢绝不是只靠这一次就能获得那么高地位的。

他本人早年经历很神秘,应该在燕国流亡过,燕王曾任命他为上谷守。能以客卿身份获得重用的人,都是有本事的,客卿竞争很激烈,没本事根本存活不下去。

从燕王任命他为上谷守这点来看,赵奢很可能原先就熟悉胡人事务,上谷是胡汉杂居的地方,所以派他来做这事。再进一步推测,他可能出于赵家的小室,在代地有一定影响力,但随着赵武灵王被谋杀,代地势力被邯郸贵族清算,他很可能因此流亡去了燕国。

邯郸的贵族虽然排挤代地的人,但他们又离不开代地的人,因为边防压力越来越大,代地人能战,所以必须要缓和。缓和后赵奢回来了,混了个收税小吏,走平原君赵胜的路子,被赵王重用做了王家财务大管家。

阏与战起,赵国上下都认为不可救,只有赵奢认为还能抢救一下。赵王死马当活马医,就派了赵奢带兵去救。

赵奢也不是真的有什么办法,不过是认为打仗只要够勇,总不会一点胜算都没有的,而赵国军队恰恰够勇,而他自己原先在代地就很有影响力,军士肯为自己卖命,所以可以搏一把。

博的结果是他赢了。

在此之前,他肯定有军事活动的经历,并且是赵胜、赵王等都知道的。不然就算你吹的天花乱坠,也不可能让你领军去救的。所以,他不是靠这一战吹一辈子,只是历史没记录罢了。


寻常味


首先谢邀。廉颇是个不会冒险的人,所以在不利的情况下一定不会去救援。然而赵王是想前往救援的,所以有了后面对话赵奢的那一幕。

当时的赵国在长平之战前,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是有很强的战斗力,多次袭击秦国部队,让秦王困扰之极,这也是为以后长平之战埋下伏笔。其次赵国李牧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屡战屡胜,使赵国军民都对自己有很强的信心,这就是为什么秦楚都想出击赵国却迟迟不动的原因。廉颇和李牧都是四大名将之一,威名远播经验丰富。乐乘司马尚都曾有过震惊诸侯的战绩,统兵打仗多次,加上赵奢一战退秦,使赵国的威名在诸侯之间传颂,当时可以说赵国是东方六国里战力极强威名最显的国家了。然而赵国内部文武集团不团结、赵国地理位置不优越等因素导致赵国无法确定其霸主地位。当时最强的国家即为秦、齐。齐国地理位置优越,鱼盐之乡,地广人多,也做过诸侯霸主,因为被廉颇率领的军队击败过而与赵国有嫌隙,这也是使赵国不敢出动攻伐秦国主要因素之一。但赵国当时多次袭扰秦国,是秦国眼中钉,但碍于如果攻击赵国,那么与他有旧仇的韩魏和侧面的齐楚隔岸观火,也没有发动兵力攻伐赵国,双方在长平之前并未发动大型战役。

其次是在长平之战后,白棋起轻松击败赵括(赵奢已死,廉颇被郭开陷害),秦王并没有让白起乘胜追击,导致赵国在收到诸侯国帮助下元气恢复,且军民对秦有切骨之仇,秦王在命白起攻打赵国是白起拒绝了,原因是因为白起认为已经失去了最佳战机,赵国现在元气恢复不好长途作战且赵国现在并且原先争霸的实力了,但白起一像与秦名相范雎有仇,又被秦王猜忌,导致白起之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