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馬服君趙奢只贏了秦國一次,就能炫耀一輩子?

小5小8


炫沒炫耀暫且不論,從提問的內容來看,似乎透露出這樣一種訊息:

馬服君趙奢也就在閼與之戰戰勝過秦國一次,世人呼之為名將,似乎理由不太充分,也很難讓人信服?

然而,趙奢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軍事才能究竟如何?能否當得起名將的頭銜?下面針對這些問題具體談一談,供大家參考。

雖然史料關於趙奢的記載並不太多,但是從《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零星記載當中,我們還是能夠大體看得出趙奢具備一個名將應有的胸襟膽識、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是當之無愧的。

趙奢早年經歷

趙奢的早期活動史料記載寥寥,據《戰國策.趙策四》記載,趙奢曾經對平原君說過自己亡命入燕,得到燕昭王的信任,被任命為上谷郡守,對燕國的關口、要塞瞭如指掌。史書的原文記載如下:

奢嘗抵罪居燕,燕以奢為上谷守,燕之通谷要塞,奢習知之。
----《戰國策.趙策四》

結合這一時期的其它史料,我們大體可以推斷,年輕的趙奢很大可能參與了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作為一個新兵跟隨趙武靈王塞外征戰十餘年,因戰功逐步得到了趙武靈王的信任和重用。後來沙丘之亂,武靈王被活活餓死,由於趙惠文王年幼,趙成、李兌專權,迫害武靈王近臣,此時很多趙國名將被迫離趙,這其中就包括大家熟知的名將樂毅。趙奢此時也亡命入燕了,得燕王信任,任命為上谷郡守(注意,漢代的飛將軍李廣也曾擔任過上谷郡守)。從這一事件側面證明了趙奢是很有軍事才能的,否則以燕昭王之英明,沒有一定的軍事才幹,是不可能被任命為上谷郡守的。

秉公執法,慷慨陳詞,足見其胸襟格局之寬大

趙惠文王十二年,李兌失勢,很多受到迫害者紛紛回國,趙奢可能此時才從燕回趙。趙奢此前在武靈王軍中極有可能擔任過輜重營將軍一類的職務,負責運輸、囤積、防守糧草大營、諸般軍用財貨的保管和分發。這個職務非但要有實戰才能,足以率兵鎮守大營不失,而且要有料理政務商旅的才能。所以趙奢回國後,初做趙國的田部吏(徵收田賦的小官)。

趙奢收租稅,執法無私,因平原君家不肯出租,趙奢依法處置,殺平原君家主事者九人。平原君發怒,要殺趙奢,趙奢慷慨陳詞道:“您是趙國的貴公子,現在縱容家人不奉行公事,那麼國法就會削弱;國法削弱了。國家就會衰弱;國家衰弱,各國就會進兵侵犯;各國進兵侵犯,趙國就不能存在,那您還怎麼保持現在這樣的富貴呢?像您這樣地位高貴的人,如能奉公守法,那麼全國上下就會公平合理;上下公平合理,國家就強盛;國家強盛,趙國統治就鞏固了,您作為國君的親族,難道會被天下人輕視嗎?”史書原文記載如下:

“君於趙為貴公子,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固,而君為貴戚,豈輕於天下邪?”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從這一則事實來看,趙奢不僅極具家國胸懷,視國家富強為己任,而且有很大的胸襟格局,能將抗租亂法和國家的興亡緊密聯繫在一起,是相當難能可貴的。這種胸襟格局,我認為也是一個名將應有的素養。

悉心治軍,賞罰嚴明,對下嚴而和

收租事件之後,平原君認為趙奢是一個難得的人才,於是向趙王極力推薦,趙奢被擢升為田部令,成為職司趙國土地農耕賦稅的要害重臣。之後趙國府庫殷實而民無不平,一大半都是趙奢的功勞。再後來,趙奢被任命為將軍,有數十年府庫管理經驗的趙奢,對治軍自然也是相當有一套,悉心治理,對下嚴而和,凡有賞賜,必分給部屬。所以趙奢與士卒感情極深,如其夫人所言:“身所食飲而進者十數,所友者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與軍吏士大夫。”因此,戰士皆願為之效命。惠文王十九年(前280年),趙王派他帶兵攻取了齊國的麥丘(今山東商河縣西北),趙王因得城大喜,為之加增進酒,以示權賀。這也是史料中僅有的兩次有明確記載的趙奢帶兵作戰事件之一。史記中的原文記載是這樣的:

十九年,趙奢將,攻齊麥丘,取之。
----《史記.趙世家》

閼與之戰,趙奢一戰成名

閼與之戰的過程看上去並不複雜,然而卻包含著一段出奇制勝的戰爭謀略。趙奢本來是要解閼與之圍,卻在僅距離邯鄲三十里之處駐軍二十八日,並修築工事,作出畏懼秦軍、無心閼與、僅求保住邯鄲的消極姿態;在利用敵方間諜迷惑敵軍的同時,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率軍躍進至離閼與五十里之處駐紮下來。此前為了防止部下對看似有悖常理的行軍安排提出異議、干擾軍政,趙奢嚴令不得議論軍事,這樣就保證了作戰意圖不被洩漏;而在此時則適時地聽取了部下的建議,迅速佔據有利地形。本來秦軍可以以逸待勞,但當趙軍行至閼與五十里之外時,秦軍又希望在趙軍立足未穩之時進攻趙軍;但不期趙軍先到一步並佔據有利地形,開始變被動為主動,最終得以戰勝秦軍,閼與之圍也就此解除。

這真像一幕情節緊張、出乎意外、並且極富節奏感的短劇。其精妙之處在於,通過超出常規的行動來調動對方,從而打破原來的格局,別開生面,使敵來就我,而我不必就敵。趙奢的軍事謀略在此戰可謂表現得淋漓盡致、爐火純青。

這一戰非同小可,自從秦國商鞅變法以來,秦國何曾有過如此敗績?而且目下秦軍戰力正在巔峰,各國無不畏之如虎。秦奪魏國河內三百里、楚國南郡六百里,天下無敢攘臂而出者何也?還不是畏懼秦軍之鋒銳無匹,畏懼白起之戰勝威力?而恰恰在秦國風頭最勁的當口,趙奢以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英雄氣概,一舉大敗秦軍,一代名將勇武本色盡顯無疑。

兩則論兵事件,凸顯趙奢軍事戰略眼光

這兩則事件分別為:一則為趙奢與田單論兵事件(《戰國策.趙策三》),另一則為趙奢與平原君論兵事件(《戰國策.趙策四》)。

田單自不用說,相信熟悉戰國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此人,曾為齊守即墨,破燕軍,取得以少勝多的輝煌戰績。他從自己的局部經驗出發,主張用兵人數宜少。他引古為證,說從前帝王用兵,人數不超過三萬,這顯然是片面的,脫離當前實際的。

田單的看法,受到趙奢的尖銳批評。趙奢指出,隨著時代的變遷,進行戰爭的客觀條件也發生了變化。並引用當代齊攻楚、趙攻中山,以及韓、魏互攻等戰例,說明作戰應當與時變化,不能墨守成規。趙奢的駁斥,分析形勢極為透闢,田單隻好承認自己的考慮有欠周到。

再來看另外一則事件,燕國封宋國人榮蚠為高陽君,讓他領兵攻趙。趙孝成王把濟水以東的三座城割給齊國,要求換取齊國的安平君田單為將,率領齊軍和趙軍聯合攻燕。

趙奢對此很不以為然,對平原君指出田單不會盡力攻燕,坐使趙國強大,影響齊國再度稱霸。他將曠日持久,和燕軍打消耗戰,待燕、趙兩軍疲憊不堪,他再抽軍回齊。後來趙國僅僅攻佔了燕國三座小城,得不償失,正如趙奢所料。

綜上所述,趙奢一生雖戰績不多,但是從史料中殘存的人生髮展脈絡來看,趙奢不僅極富軍事思想和戰略眼光,而且靈活運用於軍事實踐,從而一戰成名,成為六國中為數不多擊敗過秦軍的將領之一。趙奢之為名將,當之無愧。


積翠古亭


趙奢的成名作是閼與之戰,這一戰廉頗和樂乘都沒有把握打,但趙奢卻讓秦國損兵折將,元氣大傷。

趙奢為將,比其他將領更有國家戰略眼光,當然他是個很低調穩重的人,並沒有炫耀自己的戰績,而且他不看好兒子趙括的紙上談兵。趙奢原本是趙國的一個徵收田租的小吏,在收租稅的時候,遇到平原君家不肯繳稅(這本是個常態),趙奢依法處置了平原君家的九個管事之人,趙勝震怒,欲殺死趙奢,趙奢就說了自己的理由,大意就是國有國法,只有嚴格執行,國家才能強盛,國家強盛了,作為貴族的趙勝更讓人信服,於是趙勝愉快的原諒了趙奢,並把趙奢推薦給了趙惠文王,趙奢開始掌管全國的賦稅。

閼與之戰

公元前269年,秦國攻打韓國,包圍韓國重要關隘閼與。韓國自知僅憑一己之力難以保住閼與,便求救於趙惠文王。

趙惠文王想救,就找來廉頗,問能不能救援閼與,廉頗認為道路太遠,又極其險窄,很難救援成功,趙惠文王又找來樂乘問,樂乘持和廉頗一樣的觀點。但趙惠文王不死心,又去問趙奢,趙奢認為廉頗和樂乘說的都對,但這就好比兩隻老鼠在一個穴中爭鬥,勇敢的勝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狹路相逢勇者勝。原文是這麼說的:

王召廉頗而問曰:“可救不?”對曰:“道遠險狹,難救。”又召樂乘而問焉,樂乘對如廉頗言。又召問趙奢,奢對曰:“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王乃令趙奢將,救之。

關於兩隻老鼠的言論不過是趙奢給趙惠文王的定心丸,他已經知道趙惠文王要救閼與的決心,也知道閼與的重要性。所以急君之所急,願意出戰。於是趙奢就領兵去救了。

當時,秦國攻打閼與的將領是胡陽,胡陽曾跟隨白起作戰,熟知白起的套路,也是個難纏的角色。胡陽料到趙國會出兵,於是分一部分兵攻打武安,這樣正好形成掎角之勢,牽制趙軍。

趙奢知道胡陽的策略後,出了邯鄲三十里就安營紮寨,不再前進,下令“有以軍事諫者死。”面對秦軍的擊鼓吶喊聲,果然趙軍裡面有人待不住了,進言去救武安,趙奢下令處死了他。趙奢堅持堅壁二十八天,之後又增加營壘。

胡陽派間諜來打探情況,趙奢好吃好喝的伺候,間諜回去報告胡陽,胡陽由此判斷趙軍無法救援閼與,而趙奢卻下令軍隊快速前行,兩天一夜到達離閼與五十里的地方,重新安營紮寨,秦軍探知消息,火速回來。

趙奢軍中有個叫許歷的提出秦軍強勢趕來,趙軍必須集中兵力嚴陣以待,之後他提出誰先佔據北山,誰就會取得勝利。趙奢深以為然,立即派一萬人迅速佔據北山。等秦軍趕到已經處於被動。趙奢居高臨下對秦作戰,再加上閼與守城之軍出城配合,秦軍大敗。胡陽被殺,秦軍死傷過半。

之後趙奢被封為馬服君,許歷成為國尉。趙奢治軍嚴厲,不徇私情,但卻對他的兒子有深深的憂慮,原來趙括從小聰明好學,但過於自負,書本吃的死透,卻沒有實踐。而真正的戰場是瞬息萬變的,倘若趙括帶兵,必敗。

果然,八年後的長平之戰之時,趙奢已經去世,趙孝成王換下頻頻失利又堅壁不出的廉頗,讓毫無經驗的趙括領軍抗秦,大敗,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卒。但四姑娘之前寫過幾篇關於長平之戰的文章,長平之戰的失敗其實趙括不該負主要責任。


蕭曉四姑娘


秦國很強,在商鞅變法後,以軍功爵制度編練的新軍就奪取了河西之地,拔除了魏國楔進秦地的釘子。在嬴駟時,秦國稱王,這意味著秦國的國力已經與山東六國不相上下了。在秦武王時,以息壤之盟,甘茂東出函谷關,力拔宜陽。秦國東出勢頭正盛,山東六國不得不開始合縱以自保。

此後因為秦武王意外離世,經過數年的蟄伏期後,秦國在之前的基礎上更為強大。公元前295年時,秦國開始執行爭霸戰略,攻韓、攻魏、攻楚、攻趙、伐齊,20年間未嘗一敗。在伊闕之戰中,陣斬韓魏聯軍24萬;攻郢之戰中,以5萬襲破楚軍30萬,迫楚遷都以避秦軍兵鋒,打下楚國半壁江山。攻魏之戰,奪取大小61城,盡佔河內,打造了東出橋頭堡。合縱伐齊之戰,將齊國打的差點亡國。

自此秦國一家獨大。

(閼與之戰時秦國版圖)

秦國此時打遍天下,未逢敵手;遠交近攻,屢試不爽。山東六國,懼怕虎狼之秦。秦國在對外交往中越來越咄咄逼人,天下談秦色變。秦國當時的地位,猶如今日的美國。而趙國雖然軍力強大,而國力不能與秦力拼,猶如今日的俄羅斯。

所以,秦王約趙王到澠池相會,趙王不敢不去,在宴會上秦王始終壓趙王一頭,因為藺相如不要命地威脅秦王,才總算沒在國際上丟臉。後來秦國又使詐,要用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又被藺相如使計完璧歸趙。一連幾次沒有佔得便宜,秦王就讓白起在公元前280年攻取了光狼城,趙軍戰敗。因為秦軍此時正在攻楚,就撤兵了,但總算壓過趙國一頭。

秦國已經略定了楚國江漢平原和南陽盆地,國力大漲,因此欲借勢攻趙。公元前270年,秦昭襄王嬴稷藉口趙不履行以焦、黎、牛狐三城交換此前秦奪佔的藺、離石、祁三城的協議,遣中更胡陽率軍圍攻趙國的戰略要塞閼與。閼與古為要塞,素為兵家用武之地,是邯鄲(趙都)和晉陽(趙故都和陪都,今太原)間的戰略要塞,是是上黨北部通往平陽(今臨汾)的一個交通要道。

可見,秦國越境拔城,用心惡毒,是要在趙國的腹地插進一個楔子。如果秦軍功成,那麼趙國代地、晉陽、邯鄲都將受到威脅。

(閼與地形圖)

閼與之地如此重要,但是秦軍突來,已佔先機,且秦國軍力之強,在過去的20年間,已經為歷次大戰所證明。因此,趙惠文王急召宿將廉頗、樂乘商議,問閼與"可救不?"廉頗與樂乘回答如出一轍:“道遠險狹,難救。”趙惠文王遍詢諸將,只有趙奢認為:“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於是,趙惠文王以趙奢為將,率軍往解閼與之圍。

閼與之戰是一次典型的示敵以弱、遠程奔襲、以少勝多的戰役,20年來從沒有遭到失敗的秦軍,被趙軍擊潰,十萬大軍亡散多半,是秦昭襄王(宣太后羋月)執政以來最大的軍事挫折,這場戰爭的意義不僅僅是軍事意義上的保住了閼與要塞,更打破秦軍天下無敵的神話,提振了山東六國抗秦的信心。這場戰役的政治意義顯然更強,坐實了趙國為六國合縱長的國際地位。趙奢因此功被封為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齊名,成為馬姓始祖。後世國難思良將,多有立武廟者,趙奢以此功也常位列名將之班。其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勇戰精神,才是國難時敢於出擊的力量之源。

(一朝散盡千金的趙奢)

趙奢此戰,意義就如同如俄羅斯在美國多年的欺壓下,於一場正面戰鬥中,徹底擊敗美國重兵集團帶給世界的震撼一樣,在國際上自然遐邇聞名。

秦國在閼與之戰的失敗,使得數年間,秦國不敢攻趙,而是奉行遠交近攻的策略,逐一剪除趙國的盟友,並在公元前263年再一次向上黨地區發起進攻。秦國清楚,如果秦軍東出,趙國騎兵刀懸北方,始終是其側翼最大的威脅。公元前260年,秦國兵髮長平,慘烈的長平之戰爆發了。


而知而行


里程碑事件,劃時代意義永遠是能讓人難以忘記的,它給人的榮耀也是經久不衰的!趙奢以八萬趙軍野戰十萬秦軍,戰而勝之,秦軍十萬將士從士兵到大將無一生還,打破了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因此趙奢因闕與之戰而名垂青史,完全可以炫耀一輩子的。


商鞅變法後,秦軍在魏武卒的基礎上訓練並組建了秦國新軍,號稱秦銳士!在商鞅軍功爵的激勵下,在代代名將的率領下,秦軍能征善戰,不僅戰鬥素養高超而且戰鬥意志頑強!商鞅率領三萬秦銳士一戰擊敗八萬魏軍,收復河西之地。之後秦軍多次東出,暴打山東六國,各國不論是分兵應戰還是合兵擊秦,都被秦軍打得流花流水,割土賠款。天下畏秦而親秦,稱秦為虎狼之國,避之猶恐不及,誰敢招惹秦國,誰敢主動擊秦?


當此之時,趙國經過胡服騎射後變得強大無比,北擊匈奴擴地千里,東滅中山國,燕齊楚三國皆不敢伐趙,韓魏兩國以趙國為領頭羊。即便趙國強橫,但是面對秦國依然乏力,實力處在下風。秦國攻取趙國的闕與,朝堂之上議論都是捨棄闕與而保趙國內地安全。趙奢力主擊秦,以勇力聞名諸侯的廉頗不敢領兵拒秦,名將樂毅之子樂乘認為擊秦必敗!

趙奢喊出“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壯語,領兵十萬擊秦救援闕與。當然趙奢大話喊得高,但他也以謀略取勝,並非完全使用蠻力。趙奢離開邯鄲三十里後安營紮寨,屯兵不前,作出不敢擊秦的姿態。等秦軍鬆懈後連夜領兵六萬強行軍至闕與山地北坡,秦軍正在攻城,忽聞趙軍援軍到了,急忙分兵拒趙。趙奢與闕與守軍內外夾擊,最終全殲十萬秦軍,而自己也幾乎全軍覆沒!儘管趙奢十萬大軍只有一萬多生還,但是他擊敗了不可一世的秦軍,打破了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趙奢後來再沒有領兵作戰:一是闕與之戰趙奢身負重傷,差點也死掉了,因此身體原因無法領兵作戰;二是趙國需要趙奢活著,用他來激勵趙軍威懾秦軍,趙奢被包裝成戰神來加強趙國的國際影響力!


大秦鐵鷹劍士


用“炫耀”一詞並且加“一輩子”,題主似乎太過武斷,那麼為何趙奢贏秦一次就一戰成名,並立即封為馬服君呢?一言以蔽之,上邊有人,但他的戰功卻是靠自我的聰明才智和從善而流成功的。

上邊有人?是誰?趙奢是誰?

根據福垊2017年11月24日,寫的文言文《馬服君傳》所載:趙奢(約前317-約前263)其父趙武靈王,其母韓夫人(韓宣惠王公主),其同母兄趙章,其異母弟為趙王趙何、四君子之一平原君趙勝。這都是他上邊的人,然而趙何、趙勝對他並不太好,不僅僅因為異母問題,更是因為多年前的趙武靈王之死!

趙武靈王之所以諡號還掛了個“靈”字,恰恰說明了他晚年的錯誤,以至於不靈了。下面引用的正是福垊所寫的《馬服君傳》。

王雄主也。內福於民,外伯(霸)於世。興邦變俗,胡服騎射,破林胡、徵樓煩、並中山,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立燕王(燕昭王)、秦王,皆名君,諡昭襄。智昏於色,廢長立幼,而有沙丘之禍,乃有齊桓困崩事,父子俱死,趙室紛爭,主父難辭其咎。

最早的太上王(主父)的他,因為母以美貴、子以母立而廢長立幼,繼而內禪於幼子。等到幼子母亡故後,他看到長子很委屈。於是就要將國一分為二,遭到臣屬的拒絕。而長子在他的同情和其師傅的挑撥下而起兵,最終在公子成和李兌的攻擊下,兵敗而奔向沙丘主父的行宮。臣屬們不敢打入,但又不放過趙章,於是就圍而不攻,禁止出入,於是父子倆俱死。

不久公子成病故,李兌用事。趙國賢才樂(yue)毅去魏,樓緩適秦,劇辛走燕。劇辛不孤獨,大概跟趙奢同行。福垊甚至懷疑趙奢乃化名,儘管李兌因為吃裡扒外太自私而失勢。趙奢回國,福垊認為趙奢極可能是化名,因為使用真名會引發趙王趙相親兄弟倆的冷遇甚至打擊。故而趙奢回國後,起點很低,只是田部吏。因為殺平原君的家人九人,併成功收稅,不僅能自我還能高升而成名!這就是奉公守法的來歷,可以說趙奢有法家和兵家的思想。

閼(e)與之戰最經典的戰役

前270年,被趙武靈王扶上王位的秦昭襄王以趙國拒不履行換地合約為由,派中更胡傷發兵閼與。趙國君臣聽聞此事大驚,立即廷議,商談能不能救?怎麼救?廉頗、樂成作為資深沙場老將說:“閼與那麼遠,高山那麼險,秦軍那麼強,沒法救!”可趙王不甘心,秦軍佔據閼與,那樣的話,閼與南邊太原盆地一代就要為秦國所有了。財政部部長趙奢說:“能救,兩軍相逢誰硬誰贏!”廉頗、樂成笑而不語,地球人誰不知道秦軍最硬,而且還佔據有利地勢。但又不能說自己不行,只能眼睜睜看著趙奢這個外行大敗後說自己不行。

而秦軍為防止趙軍援救閼與,其主力由閼與從滏(fu)口陘(xing,上圖的紅框左側紅字位置)出關,攻打武安。白起是武安君,但這武安屬趙國,武安君肯定是無封的,或者是拿武安地名鼓勵他,或者是以武安邦表揚他的豐功偉績,但這次白起沒出馬。武安是邯鄲的前哨,這時戰略重心應該是重兵守武安保邯鄲。秦軍在武安等著趙奢,而趙奢到了武安20公里處安營紮寨了,秦軍等著趙奢登山(下圖石鼓山)抵達武安,來他個以逸待勞。如果趙奢在武安跟秦軍PK,勝算不高,而且也完不成自己的任務。再說保護邯鄲,趙軍主力多的是,輪不到自己。而趙奢在駐地不斷做守地的各種準備,秦軍奸細獲悉情況,尤其是獲悉有人提醒趙奢救閼與的事被趙奢給殺了及提意見者死的情況,反饋給秦將胡傷。秦將胡傷,這時一定認為自己攻打武安是正確的,並且非常輕視趙奢這個外行,修整動員準備這兩天主動出擊。

第三天準備出擊時,卻聽說趙奢已在閼與50裡外的地方了。趕緊地回頭,撒丫子攆趙軍,保護閼與。而此時,軍士許歷建議做好備戰,並儘快消滅閼與北山的少量秦軍,扼守北山,從而實現了居高臨下。此時秦軍的優勢完全變成了趙奢的優勢。趙奢佔據有利地形,而且軍隊也做好了備戰工作。那麼秦軍該怎麼辦才會贏呢?福垊所見,圍而不攻,假以時日,趙奢不攻自敗,因為趙奢這是孤軍深入啊。然而秦軍很生氣,拼了!找死,死不死?死!衝動的懲罰讓秦軍大敗!由此趙奢、許歷一戰成名。被封為馬服君,福垊判斷為實封,也就是有封地,封地就在馬服山一代。大概也正是他的宗室身份才讓他有了實封吧。

鬱悶的趙奢悲催的趙括

自閼與之戰後,趙奢似乎沒有打過什麼仗。福垊感覺,應該是這次勝利,他一高興就向趙國宗室透露了自己的身份。從而他被擱置冷遇,他曾與火牛陣讓齊國復國的田單論兵,田單自愧不如。但燕國封榮蚠高陽君攻打趙,趙王趙相竟封田單為安平君並割讓濟東三令城市邑五十七以於齊抵擋燕軍,來抵擋燕軍。趙奢很生氣就找趙相平原君:

咱國沒人了嗎?還沒打仗就割地,你以為他恨燕國還有經驗。然而實際不是這樣。田單聰明他就不會打燕國,那樣趙國會強大。田單沒本事,那他打不過燕國。這事一定會不了了之的。當年我是上谷郡守,有經驗,讓我來。

平原君固執而無情地拒絕了趙奢,而最後還是不了了之,白白割地。這還沒完,第二年,還一錯再錯任命田單為趙相,福垊以為這是趙王知道趙奢的真實身份後,對他帶兵的嫉恨。而且從趙奢與平原君對話中,也能感受到他的脾氣不太好。長平之戰前廷議時,沒有趙奢。福垊以為大概此時馬服君憂憤成疾繼而仙逝吧。

長平之戰後,趙王認為廉頗無能(只守不打而且守的還不好)就換上了理論知識很強的趙括。換趙括時,藺相如反對,趙括的母親更是反對,並說若敗不誅族。但趙王非要讓他上陣,福垊以為這趙王是要趙括的命啊。趙括一改廉頗防守,主動出擊,而且早期打仗打得還不錯。秦軍不僅換上戰神白起,而且還徵發秦國15歲以上的男孩從軍,為的是——滅趙!最終,趙國沒滅,但趙括死了,而且這一死還臭了兩年多年。都說趙括紙上談兵,那時有紙嗎?他親臨一線,抗爭到底,雖死猶榮。趙括還有一弟名趙牧,也是趙將。其子趙興因伯父戰敗而改姓為馬服,後簡稱馬,這就是馬氏的來源。而福垊正是姓馬,也可以叫福垊為馬服福垊哈。

謝謝大家。


福垊


個人覺得原因有三:一是秦國自“商鞅變法”後逐漸強大打衰了曾經的第一強國魏國,打衰了第一大國楚國,楚國還被打的被迫遷都,趙國在公元前281年也被秦軍打的喪師失地,秦軍已有天下無敵的鋒芒氣勢,卻在公元前270年閼於之戰慘敗於趙奢之手,這是至少50年來前所未有的重挫,趙國能不震動?天下能不震動?趙奢當然一戰成名了。二是閼於之戰爆發時,趙惠文王先問的名將廉頗,廉頗對救援閼於沒信心,而趙奢很有信心認為必須救援閼於。而趙奢此時居然是管理國家財政稅收的官員,跟錢打交道的人居然能擊敗秦軍!不過趙奢是趙國宗室子弟,貴族出身,早年應該接受過系統的教育特別是軍事教育,因公元前295年趙國君權爭奪的“沙丘宮變”怕受牽連跑到燕國去避風頭了,據說是和奔前程的名將樂毅一起去的燕國,什麼時候返回趙國沒有明確的記載,公元前280年趙奢率領趙軍攻佔了齊國的麥丘城,是有軍功的。三是閼於之戰,趙奢為迷惑秦軍按兵不動達28天,突然進攻秦軍的時機把握的非常精準,聽從部下許歷的建議搶佔有利地形最終擊敗秦軍。用兵謀略不遜任何一位名將。趙奢以軍功被封為馬服君,許歷被封為國尉。閼於之戰後秦國唯恐再重蹈覆轍老實了多年,一直到公元前262年,秦趙爆發的長平之戰,趙奢已經去世了


立志成蟲


第一,趙王問了廉頗問了樂乘,他們都說救不了。趙王還不死心,接著問,問到趙奢這裡,趙奢說您老擎好吧,我去去就回。閼與的圍我馬上就結開,那麼邯鄲就安全了。所以第一他牛逼在flag立下了,老將宿將不能做的,我趙奢沒問題!

第二,這仗真不好打哇,秦軍是誰?秦軍都是嗷嗷叫的,殺一個人換一級爵位,家裡都盼著兒子殺敵然後回家放鞭炮娶妻呢。這仗了怎麼打?閼與易守難攻屬於戰略要點。趙奢呢,帶著兵出城30裡,紮寨了。這個紮寨的地方有講究。離武安20多里,顯得和邯鄲成犄角狀,好想要放棄外圍,等著你來強攻邯鄲,我再和你玩命。這招把老秦人迷惑了。那行吧,咱老秦人實在,不和你玩虛的。直接派先鋒幹你武安,先拿點軍功,兄弟們好交代,順便把沿路據點拔出。接著秦軍拿了武安再準備挺進邯鄲。至此趙奢的局已經布好,行不行就拿靠大家幹了。後面就是邯鄲,大夥和我抄傢伙上。趙奢成功激起了士氣。

第三,秦軍一路軍去幹武安了,一路軍逼近邯鄲。老秦人一路走來,得誰滅誰,你趙奢小小糧官算雞毛,喊你們廉頗出來受死!趙奢可不管武安也不管秦軍,直接去幹閼與!老秦人說:這孫子不對啊,我們都打到家門口了,這孫子不按套路來,把我們後路抄了。前面說了閼與地形好,秦軍再回頭和趙奢決戰在閼與已經來不及調整心態和隊形了。2夥人那就掄起來幹吧,最終秦軍太深入趙國,又失去了地形優勢,再加上後路補給更不上。第一次在正面戰場輸給了趙國。

所以趙奢擺平國內,統一軍隊思想,佈置好整個戰略方向。這三點缺一不可。這仗夠他吹一輩子了。


reb57529317


在戰國後期,對於東方六國而言,秦國幾乎是不可戰勝的神話。只有趙國在軍事方面的實力可以和秦國一較長短,因為戰國的名將如廉頗、李牧、趙奢都出自趙國,田單、樂毅這樣的名將,後期也聚集在趙國為趙國所用。

一戰成名,不敗破滅

趙奢對秦軍的勝利,打破了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在此之前東方六國和秦國之間的戰爭一直處於屢戰屢敗,被動挨打的境地。


趙奢的勝利讓大家看到了戰勝秦國的希望,恢復了自信,這種力量是無窮的,激烈的東方六國人的獲勝之心,重燃了鬥志。

技高一籌,謀定後動

一個人如果自己想提升可以和自己比較,如果要比較兩個人誰更適合一項工作任務,就要全方位的比較兩個人的才能。在這一點上通過論戰,趙奢的見識明顯在田單、樂毅這些外來戶和廉頗之上。

在和秦軍交戰之前,其他人都認為秦軍銳不可擋,不可與之正面交鋒。而趙奢卻不從於眾,採取了主動出擊、步步為營、示弱無知、唯快不破的一套組合拳,達到了麻痺對方,讓對方犯了“驕兵必敗”的錯誤。

知子莫若父,虎父有犬子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趙奢對自己的兒子,號稱軍事天才的趙括有清醒的認識。曾經多次告誡自己的夫人,日後一定要阻止趙王任用趙括為將,因為他認為自己的兒子輕言生死、難堪大任。後來長平之戰的結果,果然驗證了趙奢的先見之明,知子莫若父。

觸類旁通,斜杆青年

趙奢並不是科班出身,他本來是一個搞稅收的基層幹部。因為在收稅的時候,堅持原則殺了平原君趙勝抵抗交稅的門客,差點被平原君抓起來砍頭。但是趙奢堅持原則、臨危不亂,憑藉自己出色的口才說服平原君,並通過平原君將其推薦給趙王。

趙王任用趙奢掌管照顧全國的稅收,結果趙奢擔任這個職務之後,趙國國庫殷實、百姓安居樂業、商業秩序井井有條。可見趙奢做事,確實有一套基於其原則的辦法。結合他後來在戰場上的表現,說它是個觸類旁通的斜杆青年並不過分。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僅僅是歷史只記錄這一次罷了,趙奢絕不是隻靠這一次就能獲得那麼高地位的。

他本人早年經歷很神秘,應該在燕國流亡過,燕王曾任命他為上谷守。能以客卿身份獲得重用的人,都是有本事的,客卿競爭很激烈,沒本事根本存活不下去。

從燕王任命他為上谷守這點來看,趙奢很可能原先就熟悉胡人事務,上谷是胡漢雜居的地方,所以派他來做這事。再進一步推測,他可能出於趙家的小室,在代地有一定影響力,但隨著趙武靈王被謀殺,代地勢力被邯鄲貴族清算,他很可能因此流亡去了燕國。

邯鄲的貴族雖然排擠代地的人,但他們又離不開代地的人,因為邊防壓力越來越大,代地人能戰,所以必須要緩和。緩和後趙奢回來了,混了個收稅小吏,走平原君趙勝的路子,被趙王重用做了王家財務大管家。

閼與戰起,趙國上下都認為不可救,只有趙奢認為還能搶救一下。趙王死馬當活馬醫,就派了趙奢帶兵去救。

趙奢也不是真的有什麼辦法,不過是認為打仗只要夠勇,總不會一點勝算都沒有的,而趙國軍隊恰恰夠勇,而他自己原先在代地就很有影響力,軍士肯為自己賣命,所以可以搏一把。

博的結果是他贏了。

在此之前,他肯定有軍事活動的經歷,並且是趙勝、趙王等都知道的。不然就算你吹的天花亂墜,也不可能讓你領軍去救的。所以,他不是靠這一戰吹一輩子,只是歷史沒記錄罷了。


尋常味


首先謝邀。廉頗是個不會冒險的人,所以在不利的情況下一定不會去救援。然而趙王是想前往救援的,所以有了後面對話趙奢的那一幕。

當時的趙國在長平之戰前,趙武靈王在位期間是有很強的戰鬥力,多次襲擊秦國部隊,讓秦王困擾之極,這也是為以後長平之戰埋下伏筆。其次趙國李牧在與匈奴的作戰中屢戰屢勝,使趙國軍民都對自己有很強的信心,這就是為什麼秦楚都想出擊趙國卻遲遲不動的原因。廉頗和李牧都是四大名將之一,威名遠播經驗豐富。樂乘司馬尚都曾有過震驚諸侯的戰績,統兵打仗多次,加上趙奢一戰退秦,使趙國的威名在諸侯之間傳頌,當時可以說趙國是東方六國裡戰力極強威名最顯的國家了。然而趙國內部文武集團不團結、趙國地理位置不優越等因素導致趙國無法確定其霸主地位。當時最強的國家即為秦、齊。齊國地理位置優越,魚鹽之鄉,地廣人多,也做過諸侯霸主,因為被廉頗率領的軍隊擊敗過而與趙國有嫌隙,這也是使趙國不敢出動攻伐秦國主要因素之一。但趙國當時多次襲擾秦國,是秦國眼中釘,但礙於如果攻擊趙國,那麼與他有舊仇的韓魏和側面的齊楚隔岸觀火,也沒有發動兵力攻伐趙國,雙方在長平之前並未發動大型戰役。

其次是在長平之戰後,白棋起輕鬆擊敗趙括(趙奢已死,廉頗被郭開陷害),秦王並沒有讓白起乘勝追擊,導致趙國在收到諸侯國幫助下元氣恢復,且軍民對秦有切骨之仇,秦王在命白起攻打趙國是白起拒絕了,原因是因為白起認為已經失去了最佳戰機,趙國現在元氣恢復不好長途作戰且趙國現在並且原先爭霸的實力了,但白起一像與秦名相范雎有仇,又被秦王猜忌,導致白起之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