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关键是减少乃至杜绝“踢皮球”

2018俄罗斯世界杯进行的如火如荼,在精彩纷呈的进球背后,是各强队流畅、细腻的传控。但是,在现实中遇到精彩的传控,那就令人头大了。

优化营商环境,关键是减少乃至杜绝“踢皮球”

现在企业法人普遍感觉办事难,难就难在经常性的被“踢皮球”,典型的模式——

企业拿着A机关的批件,到B机关办理事项;

B机关提出各种要求、疑问,要求企业回到A机关,或做变更、或开证明;

企业回到A机关,向其反馈B机关的意见。A机关有各种回复~~~“按照行政许可法,此事项不在我机关办理之列”;“B机关无权审查我机关批件的合规、合法问题”;“我机关批件已明示相关内容,无须另行出具证明”;“我机关不负责替B机关相关法规执行的把关”…..等等等等等;

企业再次来到B机关,反馈A机关的回复,B机关则认为相关问题未解决,不予继续办理………

由此,两个机关开始了细腻、流畅的“踢皮球”,把企业像“遛猴”、甚至是“遛狗”那样,玩耍其中。

想优化营商环境,关键是减少乃至杜绝踢皮球现象。减少办事环节,固然对优化营商环境极为有利;但是,不杜绝“踢皮球”,对优化营商环境还是事倍功半!

按照以往的经验,对于企业来说,应对明确的办事周期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由此产生的时间成本完全可以内部消化。最可怕的是“踢皮球”造成的不确定的时间成本。有时候,一次“踢皮球”导致的办事周期延长,可达半年以上,由此产生的时间成本十分惊人。

“踢皮球”的痼疾,产生的原因之一,一是利益驱动,不使企业办事为难,就不会有托人、请客、送礼甚至是行贿;二是懒政、怠政,遇事先想着怎么不负责任,先把自己摘清楚,干脆就一退六二五。

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有办法的,就是实行接办负责制、内部协商制。如果两个行政机关之间,对彼此的行政决定存在异议、疑问,则由两个机关之间相互主动沟通,寻找解决办法。

不要把问题推给企业!企业在行政机关的办事人员面前,一个个就像是大孙子,听呵都来不及呢,能指挥动谁?如果托人、请客、送礼能解决问题,那也无妨,干脆就不要反“四风”了!话说以前,事情也好办,事大事小双方都有个评估,也算是公平合理;现在呢,或欲言又止、欲说还休,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于是,就踢起了皮球。

咋说呢,大哥,您咋不当中国足球队的教练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