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萬打賞給「小學生」一個看似純淨的網絡社交環境,理兒在哪?

網絡直播作為一種人與人交流和認知的新媒介平臺,不僅縮短了人和人之間交流的“心裡”距離,也為許多人在閒暇之餘增添了不少樂趣和“亮點”。而且隨著網絡直播平臺的增多和操作的簡單,也吸引了一大部分“小學生”的參與熱情,時不時動動手指給喜歡的主播打賞一番,就是在網絡直播中找點噱頭刷刷存在感!

16萬打賞給“小學生”一個看似純淨的網絡社交環境,理兒在哪?

網絡直播不僅套住了人心更拴緊了一些小學生

16萬打賞給“小學生”一個看似純淨的網絡社交環境,理兒在哪?

伴隨著網絡產品的不斷推陳出新,花樣更是別出心裁,作為消費群體的大眾又該如何看待和取捨呢?小學生作為接觸這一媒介平臺的“新寵”,作為父母和學校又該如何正確引導?

16萬打賞給“小學生”一個看似純淨的網絡社交環境,理兒在哪?

16萬打賞給“小學生”一個看似純淨的網絡社交環境,理兒在哪?

孩子對於很多事物的認知和判斷往往會受到家人和外界的影像,對於是否得失缺乏最重要的正確判斷,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監護人不僅僅只提供給她們生活所需的物質、金錢,她們更需要在心智不成熟的階段給予“三觀”的正確引導!對於網絡直播這一新媒介平臺如何規範操作,更需要大眾輿論和社會機構的監督。

16萬打賞給“小學生”一個看似純淨的網絡社交環境,理兒在哪?

16萬打賞給“小學生”一個看似純淨的網絡社交環境,理兒在哪?

孩子如何教育?家長、學校又如何引導?社會、輿論又該如何監管和約束?很多問題的接踵而至,預示著如何才能給孩子營造一種“純淨”的成長環境任重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