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课程《组织行为学》笔记

EMBA课程《组织行为学》笔记

1.所谓管理职能,是管理过程中各项行为内容的概括,是人们对管理工作应有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所作的理论总结。

2.管理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5项职能。组织一个企业,就是为企业的经营提供所有必要的原料、设备、资本和人员。指挥的任务是分配给企业各种不同的领导人,每个领导人都承担各自单位的任务和职责;协调是指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要和谐地配合,以便于企业经营顺利进行,而且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控制是要证实是否各项工作都与计划相符合,是否与下达的指示及原则相符合。

3.管理的七职能是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管理的职能又划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

4.组织活动的中心就是决策,制订计划、选择计划方案需要决策;设计组织结构、人事管理等也需要决策;选择控制手段还需要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管理的核心是决策。

5.管理者角色(Management Roles)这个术语是指特定的管理行为范畴,这10种角色可以进一步组合成3个方面: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

6.管理者都从事以下4种活动。(1)传统管理:决策、计划和控制。(2)沟通:交流例行信息和处理文书工作。(3)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惩戒、调解冲突、人员配备和培训。(4)网络联系:社交活动、政治活动和与外界交往。

7.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和应用组织环境中人作为个体和群体的活动的知识。研究组织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及其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应用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方法和原理,探讨影响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要素及相互关系;同时还分析外部环境对组织结构及其人力资源、任务、目标和策略的影响。

8.组织行为学是以组织系统内部个体、群体、组织及其关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组织成员间的相互影响,研究组织的沟通方式、决策过程、组织结构、工作设计、组织文化和变革等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影响。

9.组织行为学揭示了人的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及其活动机制,为管理者走进员工的内心世界,有效地预测和控制员工的行为,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全面挖掘员工的潜力,提高管理的绩效,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10.组织行为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1.组织行为学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工作绩效、缺勤、流动、工作满意度、员工希望得到的报酬与他们实际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差距。这些问题是现代组织中人力资源部门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2.从员工的某些易于界定、易于获得的因素(如从员工的人事档案中可直接获得的因素)入手进行分析,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员工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抚养人数及在组织中服务的时间等。而这些因素也被称为传记特点(BiographicalCharacteristic)。

13.能力是个体在某一工作中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或者是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并直接影响其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一个人的能力结构分为三大类:心理能力、体质能力和情绪能力。心理能力是由7种基本因素构成的。(1)计算能力。计算能力是快速而准确地计算的能力。(2)言语能力。言语能力是理解读到和听到的内容,以及词汇之间关系的能力。(3)词汇的流畅性。词汇的流畅性是通畅快速地使用语言的能力。(4)推理能力。推理能力包括归纳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即鉴定一个问题的逻辑后果,并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演绎推理能力即运用逻辑评估一项有争论的价值的能力。(5)空间视知觉能力。空间视知觉能力是当物体的空间位置变化时,能想象出物体形状的能力。(6)知觉能力。知觉能力是迅速而准确地辨认视觉上异同的能力。(7)记忆能力。记忆能力是保持和回忆过去经历的能力。体质能力是指从事某项工作所需具备的身体方面的能力。情绪能力又称情商,是指个体对情绪的知觉和调节能力,以及对情绪进行思考的能力,主要由以下4种能力构成。(1)有识别情绪的能力。一个人能否善于识别自己和识别他人是种基础能力。这种识别从识别面孔的情绪开始。(2)一个人能否与别人有共同的感受,即能否将自己的情感移入对方身上,这是很重要的。有的人对什么都熟视无睹,对什么都麻木不仁;而另一些人总能和别人分享快乐、分担痛苦,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对方,把对方的感情引向自身。(3)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这需要前面两点作为基础,才有沟通交往的倾向,如诚实、真诚、胸怀宽广等都能使人进行很好的交往。(4)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一个人的情绪不能一味的压抑,也不能一味地放纵,情绪的良性调整对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都有重要的作用。

14.所谓“个性”,也称“人格”。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个性的定义是个体是怎样影响别人的,是怎样理解和看待他自己的,以及其内部和外部可以测量的特质。遗传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但决定个性的因素还有许多,社会文化环境、角色和个人境遇等对个性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在不同情境下均表现出来的一些特点,称为个性特质,如害羞、进取心、顺从、懒惰、直率、畏缩等。这些特质越稳定,在不同的情境下出现的频率越高,越有利于描述和预测个体的行为。个体心理能量的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就是外倾型的人,重视外界,爱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兴趣广、易适应环境。心理能量的活动倾向于自己,就是内倾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自我欣赏和陶醉,孤僻、缺乏自信、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外倾型和内倾型是性格的两大态度类型,也就是个体对特有情境的反应的两种态度或方式。个性对员工工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个性影响员工的工作方式;个性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效率;个性影响员工的人际关系。

15.气质是个性特征的一种表达方式。“脾气”是气质的通俗说法。气质类型影响个人的工作效率,因此应尽可能使员工的气质与工作要求一致。在团队建设时,应考虑群体成员的气质互补。

16.组织行为学对学习的定义是:由于经验而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学习是行为的改变,行为的变化表明了学习的发生。能力的发展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实现的,人的个性是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人具有能动性,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外界的影响,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和个性。

17.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为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组织和解释他们感觉印象的过程。知觉亦称“认识”。“认识”是人们很熟悉的心理活动,它比感觉要复杂,并常和感觉交织在一起,被称为知觉活动。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特性。由于自身及客观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人的感受也是多种多样的,但细分起来可以归为两大类,即对自然对象的知觉和对社会对象的知觉。人的知觉世界各有千秋,为什么不同的个体看到相同的事物却产生不同的知觉,是因为很多因素影响知觉的形成甚至会产生一些知觉偏差而影响知觉结果。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18.社会知觉是个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影响着个体的心理活动,调节个体的社会行为,包含着协调人际关系,调动人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主要心理成分。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包括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个人对群体、群体对个人、群体对群体的知觉,以及个体间、群体间关系的知觉。社会知觉非常复杂,知觉者和被知觉者总是处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状态,双方的关系、相对地位、价值观念、个性、社会经验和知觉对象行为的真实程度等,都可能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对他人的认知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偏差,这些有规律的偏差在很多情况下是难以克服的。

19.归因(Attribution)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特定事件进行分析,试图解释行为或事件原因的过程。归因的基本假设是:如果个体能够理解事件的原因,他们就会更好地影响或控制未来事件发生的方式。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背后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内在原因,即个人所拥有的、直接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的品质或特征,包括个人的个性、情绪、动机、需要、能力、努力程度等。外因是指外在原因,外因属于环境,包括外界条件、情境特征和其他人的影响等。内因和外因对人的行为表现所起的作用不同,但两者之间又相互作用。一般而言,内因是行为表现的根本原因,外因是行为表现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内因则受外因的影响和制约,两者共同决定人的行为。行为原因有可能来自3个方面,即行为者主体、行为指向的对象和行为发生的环境。归因就是要在这三者中找到能够说明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人们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归因于4个方面的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为了创造更有建设意义的关系,必须加强人际互动,进行深入的沟通,开放工作空间,采用团队方式管理,以减少归因偏差,从而减少各方面的知觉冲突。

20.所谓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在决策过程中,判断是“存在问题”或是“可接受状态”,以及是否“需要决策”,这取决于个体决策者的知觉。①最优决策模型是指决策者在决策的过程中考虑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并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这是最具理性的决策过程。②对于构思和解决复杂问题来说,人类的大脑容量远远不足以达到完全理性的要求,个体是在有限理性的范围内活动的。他们不是捕捉问题的复杂方面,而是抽取其中的重要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简化的模型,这就是满意决策模型的实质。③直觉决策是指从经验中提取精华的无意识过程。直觉对决策的制定具有强大的影响力。直觉决策者可以在信息非常有限的条件下迅速作出决策,因为他们的专业经验是能够识别情境中的模式,并利用过去已经获得的与模式相关的信息,迅速作出决策。④隐含偏爱模型是个体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先不进行“备选方案的评估”,而是找到一个隐含偏爱的备选方案时再评估。

21.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包括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告诉人们某种方式的行为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表明其重要程度。价值观一部分是遗传的,一部分是受民族文化、父母行为、教师、朋友及类似的环境因素影响。(1)价值观是因人而异的。由于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不同,人生经历也不尽相同,每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同。(2)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价值观是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层基础,它形成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是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培养而成的。人们的价值观一旦形成,便是相对稳定的,且具有持久性。(3)价值观在特定的环境下是可以改变的。由于环境的改变、经验的积累、知识的增长,人们的价值观有可能发生改变。但是,价值观的改变非常缓慢。

22.态度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评价和行为的准备状态与心理倾向。在知觉基础上,与人交往、与客观事物接触,就会逐渐形成态度。而人们对于某事物的态度,往往又取决于该事物所具有的价值(包括实用价值、理论价值、道德价值和社会价值等)的大小。同样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态度不是行为本身,它只是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倾向。态度形成和态度转变过程经过服从、认同和内化3个阶段。态度有3个基本成分:情感成分、认知成分和意向成分。情感成分是指态度的情感部分,它通常表现出对对象是喜欢还是反感,是爱戴还是憎恶,是愉悦还是悲伤;认知成分是指一个人对态度对象或事件的认识;意向成分是一个人对态度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23.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从事工作具有的积极情感的程度。工作满意度是人们对工作环境的主观反映,也是一种衡量态度的方法。

24.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是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情绪依赖及参与程度。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Contract),是指员工和组织对于相互责任的期望,它包括个体和组织分别对于相互责任的期望,反映的是个体所感受到的自身与组织之间的内在心理联系。无私地帮助他人、主动参与组织活动、承担超过常规要求的任务,为公司提出建议批评,向外界提升公司形象,通过自身增加知识和工作技能,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保护和节约公司资源,建立和维护工作场所中的人际和谐等一切行为,这种个体行为称为组织公民行为。

25.激励是通过了解人的需要和动机,设计一定的奖励措施和工作环境,激发和鼓励员工采取朝着预定目标行动并达到目标的过程。个体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总是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越小,个体的行为对组织绩效的贡献就越大。组织激励的目的是让员工有持续、长久的工作积极性,让组织获得良好的绩效。因此,要提高激励的有效性,就要在努力、绩效和奖励之间建立相关关系。

26.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s,MBO)是指管理者和员工为每一个部门、项目和个人设定目标,并使用目标来检测相应绩效的一种方法。目标管理是使管理人员和员工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达到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技能与管理制度。目标管理强调员工参与目标设置,这些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可检验的和可衡量的。遵守以下4个步骤:设定目标、确定行动计划、评估过程、总体绩效评估。

27.员工参与(EmploymentInvolvement)是发挥员工的所有能力,并鼓励员工对组织的成功作出更多的努力而设计的一种参与过程。通过员工参与影响他们的决策和增加他们的自主性,以及对工作和生活的控制,从而使员工的积极性更高,对组织更忠诚,生产力水平更高,对他们的工作更满意。参与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任务参与,这是鼓励和期望员工在工作中承担更广泛的任务,即个人层次上的一种直接员工参与制。例如,职务轮换是水平方式的工作再设计、工作丰富化和团队工作的一种形式。另一种是财务参与,这是把个人利益和集体或公司的利益成功连接为一个整体的一种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利益和企业效益挂钩,如利益分享计划、员工持股计划和期权安排等。

28.福利是指企业向员工提供的除工资和奖金之外的各种保障计划、补贴、服务和实物报酬。福利属于间接报酬,它不是按照工作时间支付的,只要是企业员工都有权利享受福利。

29.可比较价值(ComparableWorth)认为组织内具有相同价值的工作应支付同等的报酬,无论这些工作的内容是否相同。可比较价值认为,应根据4个准则对工作进行评估和打分:技能、努力、责任和工作环境。

30.所谓群体(Group),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具有积极意义的人格特点更可能对群体生产率、群体士气和群体内聚力产生积极影响。这些人格特点主要包括社交性、主动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与此相对照,具有消极意义的特点,如专制、支配、不合习俗等,更可能对群体生产率、群体士气、群体内聚力有负面影响。这些人格特点通过影响群体成员在群体内部的相互作用方式,从而影响群体的行为和绩效。

31.把团队(Team)理解为:为了实现某一目标,由知识技能互补、相互协作的若干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所有成员都对目标的实现负有共同的责任。当组织需要完成某项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时,可以以不同部门和岗位抽调具有完成任务所需技能的人员组成团队。在该团队中,每个团队成员和其他成员的工作都是密切相关的,彼此之间的工作绩效相互依赖,因此也需要成员协调工作。这是团队区别于工作群体的特点。

32.沟通(Communication)是为了设定的目标,人们在互动过程中,发送者通过一定渠道(也称媒介或通道),以语言、文字、符号等表现形式为载体,与接收者进行信息(包括知识和情报)、思想和情感等交流、传递和交换,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信息沟通过程涉及发送者(信息源,Source)、接收者(听众,Receiver)、编码(Encoding)、解码(Decoding)、目标(目的,Goal)、背景或环境(Setting)、信息(Message)、通道或媒介(Channel)、反馈(Feedback)和噪声(Noise)十大要素。

33.领导是领导者影响和指引个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动过程。领导者是指在一定的组织体系中处于领导地位并承担决策、组织、指挥和协调等职责的个人或集体。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主体,在组织中居于首脑地位。任何一种领导活动,都必须具备领导者、被领导者和客观环境这些基本要素,其中领导者是构成领导活动三要素中的关键要素。一个领导者要有效地实施领导,必须把权力的影响力与威信的影响力相结合,而且应该尽量多地运用威信的影响力。

34.决策是领导的重要职能。从某种意义上,管理过程就是领导的决策过程。决策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在组织运行过程中,有着许多变化,其可能是外部变化,它们是由政府政策、立法、技术或竞争所导致的;也可能是内部变化,起因于新的目标,不同的管理结构,或者是以前的外部因素所产生的间接影响。

35.在组织中,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必然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交往和互动关系,在这些错综复杂的交往和互动中,人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产生意见分歧、争论、竞争和对抗,从而使彼此之间出现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状态被交互双方意识到时,就会发生组织行为学称之为“冲突”的现象。冲突是由于群体或个人试图满足自身需要而使另一工作群体或个人受到挫折时的社会心理现象。冲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际的冲突一般是从冲突相关主体的潜在矛盾映射为彼此的冲突意识,再酝酿成冲突的行为意向,然后表现为现实的冲突行为,最终造成冲突的结果与影响,这是一个逐步产生、发展和变化的互动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