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零售業態變遷——連鎖篇

現代零售業起源於19世紀中葉,距今已有百多年的歷史。

美國現代零售業的萌芽

1865年,美國內戰結束;1869年,橫跨北美連通兩洋的太平洋鐵路貫通。第二次工業革命不但極大提升了生產力,而且大幅度拓展了人類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現代零售業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開始的。

美國零售業態變遷——連鎖篇

直到20世紀之前,全世界所謂的“零售商”規模都很小,受限於當時的交通和通信水平,其服務範圍多侷限於本地,絕大多數是生產+出售式的作坊,麵包師出售麵包,鞋匠出售鞋子。這種“零售”除了具備較為初級的分工以外,其形式與農業經濟時代的行商坐賈差別不大。

此時零售經營的商品多來自臨近生產商,其產品標準化程度低,包裝簡單且沒有品牌的概念。顧客主要是社區的鄰里熟人,因此送貨上門和賒賬成為常態。雖然資金的賬期和配送人員造成一些成本,但好在社區生意規模不大,經營模式簡單,只需要從上游供應商進貨,加上一定利潤出售給顧客即可。然而同樣是受限於這種規模,零售商在向上遊供應商訂貨時毫無話語權,只能作為價格的接受者。

從單體商店到一群單體商店

1859年,George H.Hartford與人合夥成立了“大美茶葉”公司,地點設在美國紐約。公司最初從中國批量進口茶葉,在美國以郵購目錄的形式進行分銷。批量採購所帶來的成本優勢使公司得以迅速擴張。到1865年美國內戰結束,“大美茶葉”已有25家店面。1869年,兩洋鐵路貫通,公司借勢更名為The Great Atlantic & Pacific Tea Co,(簡稱A&P)。隨著規模的擴大,公司經營的品類業日益豐富,除了早期的茶葉,還增加了咖啡、食品、藥品等。

美國零售業態變遷——連鎖篇

19世紀70年代末,美國降低了茶葉和咖啡的關稅,大量進口商的湧入拉低了市場價格,A&P公司賴以起家的業務受到衝擊,日益擴展的經營品類也削弱了公司對上游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在這種情境下A&P開始進行一系列創新和調整,開創了後世稱之為連鎖商店的經營模式。

最直觀最容易“連鎖”的自然是店鋪招牌。A&P為自家眾多的街邊小店換上統一的Logo,使不同城市,不同街區的人們都能記住公司的名字。然而這只是淺層次的連鎖,不同地區供應商分散的情況並未改變。到1900年,A&P已擁有196家店面,員工超過1800人,銷售額達到500萬美元。而到1912年,A&P在美國的店面已有400家,平均毛利潤率達到22%。

美國零售業態變遷——連鎖篇

這一時期的高速擴張,更多是得益於公司對於新技術和新模式的積極嘗試。1979年,經營咖啡館的老闆James Ritty發明了收銀機,解決了消費結賬環節營業員順手牽羊的問題,1883年A&P開始在自己的店面推廣。收銀機的推廣不但節省了管理成本,而且當面顯示每筆交易金額也贏得了顧客的好評。1888年,可口可樂首次發行折扣券進行促銷,A&P在當年就迅速跟進,發行了自己的折扣券。

從一群單體商店到連鎖經營

相同的Logo只是連鎖的表皮。真正催生現代連鎖經營模式的是美國的商業環境。20世紀初的10年,美國壟斷資本在各行業佔據優勢,在經濟飛速發展和人口迅速增加的同時,貧富分化日趨嚴重,消費潛力的匱乏使零售業倍感壓力。更嚴重的是社會矛盾日益激化,反壟斷運動和扒糞運動將大型公司推向風口浪尖。

1912年是美國大選年,在此之前的十年中,美國食品價格已上漲了45%,總統候選人為了取悅選民,紛紛表示要對大型零售商採取行動。在這種背景下,零售商紛紛簡化包裝、降低費用以抵禦可能到來的政策打壓,這就是當時所謂的no-frills format(無修飾風格)。

作為A&P公司領導人George的兒子,John Hartford提出了著名的“經濟店”(Economic Store)概念。這一概念主要包括精簡人員、縮小規模、簡化裝飾、取消賒賬和送貨上門等內容,這一切都為了匯聚點滴的成本優勢以大幅降價。John認準了薄利多銷的策略,主動將毛利率從此前的22%降為12%。雖然他的想法並不為其父認可,但George Hartford還是同意他開一家所謂“經濟店”進行試驗。不過,店面、存貨、人員等成本全算在內,也只批了3000美元啟動資金。

美國零售業態變遷——連鎖篇

當時John提出的經濟店面積統一為56平米,商品種類精簡到約300種,每店只保留1個員工和一個經理。此外,A&P經濟店一反當時的商業傳統,全部採取現金交易,並且成交後由顧客自行提運。這項政策在當時引起軒然大波,但賬期縮短提高了資金週轉率,免除送貨節省了人工成本,商業上的好處使之頂住了人們的紛紛議論。今天,貨款兩清、買家自提,已成為通常商業語境下的默認模式。

經濟店的低價政策可謂切中了當時廣大美國人最真實的需求。小規模的店面,精選有限數量的商品種類,配備最少的員工。低成本使得A&P可以維持比周邊競爭對手低15%左右的價格,一時消費者趨之若鶩,單店銷量和週轉率大幅度提升,A&P與上游供應商的議價能力也隨之加強。更重要的是,在這種試驗獲得成功後,A&P按照同樣的標準和經營模式將其店面全部改造為經濟店。似乎在一夜之間,A&P幾百家店面改造成了同樣的規模,同樣的人員配置,同樣的銷售政策。人們常說“商場如戰場”。連鎖經營具備的這種將優選標準批量化複製的爆發力,當也不輸軍隊的整齊劃一、令行禁止。

廉價銷售經過連鎖經營的放大,使得A&P獲得巨大成功,其規模也迅速擴張。到1915年,其連鎖店數量達到1600家,1930年超過15600家。當年A&P銷售額達到15億美元,市場佔有率14%,利潤為1500萬美元,成為當之無愧的零售業霸主。

擴張與受阻

隨著規模的急速擴張,A&P開始跳出自身的系統,將目光投向外部。為了擺脫中間商和物流的影響,公司開始為終端門店網絡建設專門的倉庫和運輸隊伍,不僅如此,A&P還將連鎖零售的管理理念推廣到這些倉庫網絡和車隊,將倉儲物流環節全面納入質量管控體系。向產業鏈上游的反噬使A&P的運營效率獲得極大提升,他們很少斷貨,貨物種類齊全、品質穩定且更加新鮮,而且價格還大幅度低於競爭對手。

一些單一的生產商不滿於A&P強大的壓價能力,採取終止供貨等手段對抗,甚至以“價格歧視”為由訴諸法庭。擴張屢屢受挫的A&P最終將觸角擴張至生產領域。今天,零售商發展自有品牌的戰略,最初卻是由複雜的商業環境和激烈的競爭所激發的。

美國零售業態變遷——連鎖篇

19世紀20年代,A&P依靠連鎖經營模式在美國零售業獨佔鰲頭。這自然引發效仿者的跟進,美國中小型的零售商紛紛轉型連鎖經營的經濟店模式,美國零售份額開始向前幾大連鎖集團集中。此外,巨頭無處不在的分銷網絡大量吸收了區域消費潛力,這使得地方性個體零售商戶經營困難,大批量破產。這引發了長時間的社會抗議活動。

由於全品類、低價格,像A&P這樣的連鎖零售巨頭似乎突然成了社會公敵。個體商戶聯合批發商發起聲勢浩大的運動。這種抗議在30年代大蕭條之後達到頂峰。政府為了維持穩定,也祭出反壟斷的大旗,立法從方方面面限制連鎖零售巨頭的發展。40年代,美國政府反壟斷機構甚至一度要求將A&P拆分成生產部門和銷售部門。

從後來的結果看,種種反對與抗議並未阻止A&P擴張的腳步。1934年,John正式接任CEO,他帶領連鎖巨頭全面轉向超市模式。到1945年,A&P旗下擁有中型超市4000,連鎖店500家。集團營業額佔到美國當年零售總額的25%。

尾聲

A&P的強大在二戰後達到頂峰,直到1965年,被西爾斯百貨奪走了零售霸主的地位。後來的A&P經營保守,轉型遲鈍。汽車和電視的普及使零售業態向大型化發展,然而A&P大量分紅並且不願意負債擴張,資本開支的嚴重不足使之喪失衝擊規模的最後時間窗口。到70年代,A&P的店鋪已經是落後、陳舊的代名詞了。在苟延殘喘多年之後,A&P於2010年和2015年兩度申請破產保護。

美國零售業態變遷——連鎖篇

A&P見證了美國零售業100多年的發展。其興盛緣於準確地把握未來趨勢並且創新地運用連鎖經營的模式;而其衰落也是因為對商業環境變化的麻木、保守。今天,很多人已經忘記A&P這個名字,年輕人更不知道其曾經的風光無兩,但A&P開創的連鎖經營模式卻在商界開花結果,在世界各地、在各行各業助力無數巨人走上巔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