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已久的马戏团,还能回来吗

提到马戏团,你还有多少印象?是游牧般迁徙的演出帐篷,简易的长条板凳,动物表演、杂耍、小丑、特技?还是红白机里的“马戏团”同名游戏?

马戏团,曾经承载着和家人、朋友的快乐回忆,曾几何时,却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近日,一张《阿凡达前传》的马戏海报,重新吸引了人们的目光。阔别已久的马戏团回来了,伴随着国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激增,马戏团有了新的机遇。

阔别已久的马戏团,还能回来吗

传统马戏团的式微

马戏,又称戏马,在我国已有两千年的历史。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中,就有“马戏斗虎”的记载。我们称外国的“马戏”(circus)为“马戏”,是根据我国马戏意译而来。

马戏团这种娱乐形式首次出现于1768年的英国,19世纪后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传统的马戏以驯兽师和动物表演为卖点,再加上小丑、杂耍、特技等来吸引观众。马戏团会巡回演出,每到一个地方就支起颜色鲜亮的大帐篷。

然而“逐观众而居”的流动马戏团的经营形式存在很大的问题。无论是演出期间的治安维护,还是演出过后的狼藉处置,都需要当地政府买单。因此,马戏团进入城市表演受到严格的限制。

阔别已久的马戏团,还能回来吗

随着动物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的深入人心,人们对马戏团的动物训养和表演模式产生了抵触情绪。很多人因此拒绝观看马戏表演。2017年9月1日,广州动物园宣布永久停止已经进行24年的动物行为表演。

最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能够容纳传统马戏团的“免费”场地越来越少。只有单一的门票收入的传统马戏团,在负担了动物、演员、运输等日常开销,再以高昂的价格租用大型公园、广场,往往入不敷出,最终难逃解散的命运。

与国内传统马戏团同病相怜,国外传统马戏团的境况也不容乐观。

2016年11月,有39年历史的纽约“大苹果马戏团”宣布破产,并于2017年1月将其资产拍卖。

2017年5月,拥有146年历史的“玲玲马戏团”在纽约举行了最后的谢幕演出后,宣布关闭。

阔别已久的马戏团,还能回来吗

走进中国的外国马戏品牌

马戏团,看似已经与观众们渐行渐远。然而,随着中国市场的兴起,马戏团这个看似没落的事物,获得了涅槃机遇。

比如成立1880年的俄罗斯莫斯科大马戏团。 它是世界马戏发展史上最早的马戏团之一,至今已有138年的历史。

马戏是俄罗斯人业余生活的重要部分,他们创造了马戏中的很多传统保留节目。时至今日,对于俄罗斯人来说,马戏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一家老小一起观看马戏表演是很重要的一项活动。

如今,走出国门的莫斯科大马戏团,在中国的演出都是“一票难求”。莫斯科大马戏团除保持传统的马戏表演方式外,就表演的规模、难度进行了大幅度优化。在动物表演方面,乐于挑战难度更高的猛兽。更重要的是,莫斯科大马戏团将俄罗斯文化紧密融合在表演中,将马戏演绎成和芭蕾、戏剧并称的三大国粹之一。简言之,外国的马戏行业,是一门生意,更是一门高雅艺术。

以俄罗斯、法国马戏为代表的欧洲马戏,“人”的表演内容并不少于动物。整场马戏更像是一场人与自然造物优美和谐的合作,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戏弄耍宝。这样能够称之为艺术的马戏更符合现代观众的观赏心理。

阔别已久的马戏团,还能回来吗

正是靠着深厚的历史和高雅的艺术性,外国马戏团在消费升级、人们日益追求精神文化的中国,逐渐找到了的市场。中国的投资集团——复兴国际就看准了这一机遇。复兴国际在2015年中财报中披露,其在4月收购了加拿大“国宝”太阳马戏团25%的股份,赌定的就是马戏行业在未来中国的复兴和归回。

阔别已久的马戏团,还能回来吗

太阳马戏团(Cirque Du Soleil)1984年成立,总部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太阳马戏团另辟蹊径的摆脱了传统的“动物+驯兽师”马戏模式,也放弃了成本昂贵的动物表演,而是创造了一种“马戏艺术和街头娱乐戏剧性组合”的新模式,将音乐、灯光、舞蹈、即兴喜剧等艺术样式融为一体,通过突出小丑的滑稽和杂技的惊现而创造出一种新型的艺术样式。

20多年间,太阳马戏团为48个国家、330个城市、近1.6亿观众演出,形成了能与美国迪士尼相媲美的文化品牌。

如今,在复星的支持下,太阳马戏团开始正式拓展中国市场。不菲的定价下,仍座无虚席。

阔别已久的马戏团,还能回来吗

本土马戏品牌没动起来

相比国外马戏团品牌,国内马戏团不仅在节目表排、艺术表现力、现代技术手段等方面存在不足,在演出方式上目前多以驻(游乐)园形式存在,很少回归传统的流动演出方式,没有从店铺品牌走向产品品牌。

目前中国的新型马戏打造出品牌的,当属广州长隆。长隆大马戏始创于2000年,拥有全球最大的专业马戏表演场,现已成为“广州文化名片”之一。

虽然没有完全摆脱有动物表演的模式,但长隆马戏是国内率先将马戏打造成舞台剧形式的马戏品牌。长隆作为集动物园、马戏、游乐场、水上世界为一身的综合性休闲场所,几大板块的相互带动效益明显。长隆大马戏借助与其他娱乐版块的联票等模式,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阔别已久的马戏团,还能回来吗

新消费需求给了马戏机遇

外国评论称,“30年前,一个马戏团如果没有动物表演会被视为欺骗观众,但如今,人们喜欢的是不一样的马戏。”其实无论是三十年前还是高度保护动物的今天,马戏带来的都是老少咸宜之乐。无论是一块两块的入场券,还是现今成百上千的门票,家长们都愿意为自己和孩子营造这样一个愉快的相处环境。

一部马戏的中国兴衰史,也是中国经济四十年变迁的标签之一。今天的中国,中产阶级在快速发展壮大,有足够多愿意为自己和子女留下美好回忆而支付高价的观众。在这样的增量市场下,中国的马戏团有机会借势打造精湛的品牌,用好戏和绝活重新赢得观众的喝彩。

阔别已久的马戏团,还能回来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