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獨家:古人有多愛吃狗肉?

(文 額爾瑾)一年一度的廣西玉林狗肉節如期舉行,愛狗人士當然又前去“弘道”了。玉林本地有啖荔枝吃狗肉的傳統風俗,狗肉節上有大量的狗成為食材,愛狗人士歷年來對此強烈抵制,跟狗販子簡直就是“劍拔弩張”,上演了電話騷擾、砸門搶狗、假扮狗販虐狗等等鬧劇。對於這些狗粉來說,吃狗肉是不文明的、殘忍的事情,甚至是侵犯狗權的行為,但估計沒幾個知道,中國作為文明古國,古代吃狗肉是多麼普遍和平常的事情。

大概從養狗之日起,人們就有了吃狗肉的習慣。在《禮記·內則》上,就記載有“犬宜粱” 、“ 狗去腎” 、“ 狗赤股而賺、膝” 等如何烹調狗肉的記載,說明在很早以前,古代人就已經普遍享用狗肉了。商周時期,食狗之風便在北方的中原地區時興起來。戰國和秦漢時期達到了一次高峰,不管是上層貴族還是下層百姓,都十分喜愛食用狗肉。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再加上北方遊牧民族的南遷,中原地區食狗之風逐漸衰落,轉移到了南方。隋唐以後,無論南北方,狗肉的地位都在下降,基本變成人們想吃肉時“解饞”的食材了。

第一階段:士無故不殺犬豕

商周時期,狗的主要用途有三個方面,“一曰守犬,守禦田舍;二曰田犬,田獵所用;三曰食犬,充庖廚庶羞用。”(衛湜《禮記集說》)也就是說,狗的地位僅次於牛肉和羊肉,跟豬肉差不多。在當時,只有貴族才有資格食用狗肉,尋常百姓家是吃不到,更是吃不起的。《禮記·王制》中有這樣的規定:“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周天子的宴席上有這樣一道菜叫做“肝膋”,是周代“八珍”中的一道菜,據記載是用網油烤制的狗肝。

不止如此,周天子和貴族們在祭祀或者喪葬時,都會將狗作為祭品。《說文》在解釋“獻” 字時是這樣說:“宗廟犬名羹獻, 犬肥者以獻之。”“獻”字會有“犬”字做偏旁,表明用犬祭祀顯示了恭敬與虔誠。

商周的許多墓葬中,有許多犬的遺骸,分別會放在墓室的腰坑內,以及墓道或填土內。這樣做有兩層意思,一種是作為愛犬給主人陪葬,能隨著主人去另一個世界為他狩獵和護衛,另一種就是專門給死去的人或者是神靈吃的。”

觀察者網獨家:古人有多愛吃狗肉?

商周時期的墓葬中陪葬家畜遺骸,其中就有狗

第二階段:肥狗之和,冒以山膚

從春秋開始,食狗的人群逐漸擴大到平民,當然,此時的貴族也仍舊非常熱衷於狗肉,因而食狗之風非常興盛。《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有這樣的記載:“吏人之與叔孫居於箕者,請其吠狗,弗與。及將歸,殺而與之食之。”這裡的“吏人”是官府中的胥吏或差役,顯然不屬於貴族階層。

在漢代一些畫像石上的“庖廚圖”中,可以常常見到宰狗的場面,表明在當時狗肉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肉食來源。市面上非常流行“樊噲狗肉”,就是因為樊噲之前以屠狗為生,所以樊噲狗肉也成了一道很有名氣的菜餚。

觀察者網獨家:古人有多愛吃狗肉?

山東諸城前涼臺出土的畫像石中的庖廚圖

人們在吃狗肉的過程中,已經不滿足於簡單地整條燒烤,而是會變換各種花樣。“庸脯”就是當時比較受歡迎的一道名菜,其做法是將狗肉片沉於沸湯中煮後撈出來,撒上點花椒末、生薑粉,然後曬乾,最後再調上各種調味品,做成狗肉乾。在狗肉的選擇上也是很講究的,“選幼不選壯, 選壯不選老。”小狗的肉是最鮮美的。

西漢辭賦家枚乘,十分推崇狗肉羹湯,曾經稱讚道:“肥狗之和,冒以山膚”(觀察者網注:山膚即石耳,一種真菌)。(《七發》)就連長沙馬王堆西漢一號墓中,出土的遺策上也記載了犬羹、犬脅炙、犬肝炙等菜餚名稱,可見貴族在吃狗肉這件事上仍然毫不遜色。

不過,雖然平民也可以吃狗肉,但也僅限於中等收入的人家,秦漢時期狗肉的價格還是要高於豬肉的。“中者南居當路,水上雲臺,屠殺羊狗,鼓瑟吹笙。貧者雞豕五芳,衛保散臘,傾蓋社場。”(《鹽鐵論·散不足》)

第三階段:屠狗商販,遍於三吳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比較盛行,在此之前,食狗的人基本都在北方,但此時大批的北方人口湧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於是南邊也開始紛紛地養起了狗。在建康、吳郡、會稽、閩中等地區,也就是我們今天的江浙與湖北等地,養狗的風氣不但盛行,還有不少人專門從事屠狗、販狗行業。而且屠狗的商販裡還經常出現一些名人,比如南朝齊臨淮射陽人王敬則就是一個屠狗之人,後來幫助蕭道成取代宋,成為侍中。

隨著北方遊牧民族的南遷,中原地區的食狗之風才開始衰退,狗肉也很少作為主要肉食出現在食譜當中。即便是招待賓客,也很少用到狗肉了。

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主要是記載這一時期北方農牧業生產經驗的書籍,但上面關於狗肉的做法僅有一例:“犬肉三十斤,小麥六升,白酒六升,煮之令三沸。易湯,更以小麥、白酒各三升,煮令肉離骨,乃擎。雞子三十枚著肉中,便裹肉,顫中蒸,令雞子得幹,以石連之。一宿出,可食。”

第四階段:掛羊頭賣狗肉

隋唐時期,狗肉的地位急劇下降。在很多地區,狗肉已經是難登大雅之堂的賤肉,貴族的宴席上絕對不允許出現狗肉了。即便是在平民百姓的家中,他們招待賓客時也不用狗肉。在正式的宴席上,狗肉菜餚基本不會出現了。

但是在下層比較貧窮的人家中,他們還是會關起門偷偷吃狗肉。其實當時市面上,狗肉已經非常便宜,於是才會有“掛羊頭賣狗肉”這樣的說法。對於下層民眾來說,狗肉比較容易得到,價格又便宜。這主要是因為養狗的成本不高,而且還會常常有“喪家之犬”。

雖然當時人們也會養豬和羊用來取肉,但是隻能是在節日慶典或者紅白喜事、宴請賓友時才會破費去買豬肉羊肉打牙祭,日常生活裡,就只能去買價格非常便宜的狗肉來解饞。在這種前提下,人們常常吃不到肉,偶爾吃到的也是狗肉,所以狗肉就會顯得十分好吃。民間有這樣的俗語:“要吃飛禽,還是鶴鶉;要吃走獸,還是狗肉。”

唐以後,不管是民間的土方還是中醫的研究,都更多地關注到了狗肉的食療和藥用價值。民間有“小狗補腎、中狗補血、老狗去風溼”的說法。而《本草綱目》卷五十上也記載:“狗肉氣味鹹酸,溫,無毒。主治安五臟,絕傷,輕身益氣,宜腎,補胃氣,壯陽道,暖腰膝,益氣力,補五勞七傷,益陽事,補血脈,厚腸胃,實下焦,填精髓。”

與平民相反的是,此時一些貴族人群將狗逐漸變成了寵物,他們會花大量的錢財去供養自己的寵物狗,就如同今天的某些人群一樣。在上層社會中,貴族們養的狗甚至吃得比下層社會的人都要好,自然也不會有哪個貴族願意殺瞭如此名貴的狗。

觀察者網獨家:古人有多愛吃狗肉?

慈禧太后出行圖中左下角是她的寵物狗

上層人士的生活非常富裕,他們經常消費的肉食是豬羊肉或者各種水產品。狗肉十分廉價,上層社會對吃狗肉是十分不齒的,將是否食用狗肉變成了區分上層和下層的標誌。由於上層人士比較容易引導社會風俗的發展,因此隋唐後就罕有狗肉被做成菜餚。

不過這種情況也不絕對,在中國南方和北方的不同地區,也會有上層人士同樣愛吃狗肉的情況。比如邊疆的朝鮮族等少數民族,就以喜愛食狗而聞名。

觀察者網獨家:古人有多愛吃狗肉?

愛吃狗肉的朝鮮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