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懿:修藝亦修心,繪畫始終帶有溫度

我總是試圖將表達放在一個開放的狀態上,這已然成了一種強迫症。這種強迫症也是我不斷的往前爬的動力,時常有很多幻象出現在我的腦子裡,有些是我嗜好的倒影,有些是情緒的物化,有些是視覺經驗的殘影,我在繪畫上,不依賴現成圖像,即使是有點接近現實物象的也基本上是直接在媒介上直接繪製的。

張懿:修藝亦修心,繪畫始終帶有溫度

布上油彩作品《拜石》

張懿:修藝亦修心,繪畫始終帶有溫度

布上油彩作品《捕鳥》

張懿:修藝亦修心,繪畫始終帶有溫度

布上油彩作品《金骷髏》

張懿:修藝亦修心,繪畫始終帶有溫度

布上油彩作品《藍焰鳥》

我會把一段時期經常出現的幻象有保留的落實在畫面上,繪畫的時候全然會忘記自己是那個正在運作的主體,儘量讓自己不帶肉體情緒的去還原彼時的狀態,也許裡面是有對於普世價值的一個自我認識,我會把使用顏料的過程當成一種書寫,充滿貫通而又遲鈍的力場。繪畫是不可能繞過圖像說話的,繪畫如同人一樣必須藉助一個外殼去表情、表意、表白。創作的目的是什麼,你要的是圖像起作用的部分,還是讓圖像起作用的部分,技術與技巧當然重要,這是路徑的問題,也是無數入門的繪畫者不斷檢視自己的一個環節。

張懿:修藝亦修心,繪畫始終帶有溫度

布上油彩作品《波塞冬》

張懿:修藝亦修心,繪畫始終帶有溫度

布上油彩作品《出埃及記》

張懿:修藝亦修心,繪畫始終帶有溫度

布上油彩作品《煉石》

張懿:修藝亦修心,繪畫始終帶有溫度

布上油彩作品《迷之自信》

但是這個環節是不斷擴大的,在再現還是一個問題的時候,如何高效的複製視網膜成像就是一種創作,但是當問題變成表達部分的時候,技術問題就會蔓延至表現問題本身,甚至創作本身也是技術一部分,那就必須有一部分是超越效率和路徑的,那就是繪畫或者其它藝術值得去品位的地方。漸入佳境是我自己的判斷,因為我現在焦慮的不是那些基本問題了,而是生髮的過程中精神上的一種自我審查,我是不是在追逐潮流或者一種範兒?我是不是有自己的判斷和選擇?為什麼要去敘事化,敘事難道不是繪畫的關鍵功用嗎?

張懿:修藝亦修心,繪畫始終帶有溫度

布上油彩作品《人參果》

張懿:修藝亦修心,繪畫始終帶有溫度

布上油彩作品《聖山》

張懿:修藝亦修心,繪畫始終帶有溫度

布上油彩作品《爽一把》

張懿:修藝亦修心,繪畫始終帶有溫度

布上油彩作品《鴨先知》

“張懿的生命經驗與其處境之間總是呈現出密切的關係,畫面的流變隨著他肉身體驗和地域體認的轉變而自然發生,在語境變換中激發出來的個體延展性以圖像、彩影的方式被創制出,讓觀者通過對畫家不充分而頗覆雜的審美現代性的體驗,從另一個角度去感知某種層面上的中國。中國並不僅僅是地理和政治概念,更是一個複合性的、變化中的概念,對中國的理解和確認是需要不間斷地從各個方面去觸及的。我覺得張懿的畫,缺少繪畫本體上的充分性和深刻性,但其運動感與在地性確比很多技術精湛的畫家更強烈,作為一種文本,或許他的畫與鮮活、具體、切己的中國當下情境有更及物的關聯性,因而能提供給觀者一些畫面以外的別樣感受、為我們感受當下提供某種參照。”

——王鵬傑

張懿:修藝亦修心,繪畫始終帶有溫度

紙上彩墨作品《出竅》

張懿:修藝亦修心,繪畫始終帶有溫度

紙上彩墨作品《釣鳥》

張懿:修藝亦修心,繪畫始終帶有溫度

紙上彩墨作品《渡劫》

張懿:修藝亦修心,繪畫始終帶有溫度

紙上彩墨作品《分食》

縱觀自己的創作變化,我從敘事的異化入手,到暫時摒棄敘事,到重新面對敘事,凝結,發散拆解,再次凝結生髮,繪畫上的偏見漸漸少了。偏見就意味著慣性和懶惰。我直到今年悟出的道理就是繪畫不能懶惰,任何創造性的事情都不能懶惰,哪怕是假借,哪怕是重置,也必須是實在的,這便是我當下對自己繪畫的認識。

張懿:修藝亦修心,繪畫始終帶有溫度

紙上彩墨作品《乖》

張懿:修藝亦修心,繪畫始終帶有溫度

紙上彩墨作品《回不去的》

張懿:修藝亦修心,繪畫始終帶有溫度

紙上彩墨作品《靜靜》

張懿:修藝亦修心,繪畫始終帶有溫度

紙上彩墨作品《那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