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繼續「老掉牙」的故事?幹細胞技術讓它止步

牙齒有一個宿命就是"牙齒是老掉的嗎?",今天小編就帶你們扒一扒"老掉牙"的故事。

"老掉牙"的故事

還在繼續“老掉牙”的故事?幹細胞技術讓它止步

以前人們一直以為牙齒會隨著人變老而鬆動、"自然脫落",其實這是一個誤會。大部分原因是因為牙周病,除了齲齒、外傷之外,國人最常見的缺牙原因是牙周病,很多人牙齒是好的,只是因為牙周支持組織受到破壞,牙齒才會逐漸鬆動,直至脫落,或者不得不被拔除。

牙周病是常見的口腔疾病,是引起成年人牙齒喪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危害人類牙齒和全身健康的主要口腔疾病。牙周病主要分為齦炎、牙周炎、牙周創傷、青少年牙周炎和牙周萎縮,但是其中的牙周炎又是最常見的疾病。據悉,我國30歲以上成年人患牙周炎的比例占人口的90%,也就是每10個人中幾乎只有一人的牙齒沒有炎症。

我國在新石器時代(距今8000~9000年前)就發現人顱骨有嚴重的牙槽骨破壞,發生率為42.3%。延續近萬年的牙周病,隨著現代醫學生物技術的發展即將止步。

幹細胞技術的發展

還在繼續“老掉牙”的故事?幹細胞技術讓它止步

幹細胞是一種具有自我複製的多潛能細胞。幹細胞的實驗研究最早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早在1978年,科學家就利用幹細胞技術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個試管嬰兒,為家庭解決了不孕不育的問題。

自2010年開始美國FDA批准全球首個幹細胞藥物之後,利用幹細胞製備的藥物也陸續出現在人們的眼前。經過多年的發展,科學家們對幹細胞的研究從未止步,反而讓幹細胞能夠治療的疑難疾病止步於現在。

幹細胞研究聚集了國際國內最頂尖的生命科學家,代表著生命科學研究的方向。近幾年來,幹細胞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1999和2000年,世界最權威的美國《Science》雜誌連續兩年將幹細胞和人類基因組計劃列為當年的10大科學突破之首。《時代》雜誌也多次將幹細胞研究進展列為年度"十大科學進展"之一,由此可見幹細胞研究在學術界及社會中的影響力多麼巨大。

"老掉牙"的故事即將止步

還在繼續“老掉牙”的故事?幹細胞技術讓它止步

2000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牙醫學院口腔分子生物系主任施松濤教授在牙齒中發現了牙髓幹細胞,科學家研究發現牙頜系統系統包含多種組織特異性幹細胞,我們稱之為口腔幹細胞。口腔幹細胞取材方便、免疫原性小、免疫調節能力強,臨床應用安全性強,也讓口腔幹細胞成為科學家的研究重點。

2015年,口腔幹細胞的發現者施松濤教授擔任北京口腔幹細胞庫的首席科學家,與北大、武漢大學等國內數十所高校達成口腔幹細胞聯盟,旨在推進口腔幹細胞的臨床研究。口腔幹細胞在牙周疾病的治療功效上尤其顯著,"老掉牙"的故事也即將止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