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中的宇宙觀

發源於“世界屋脊”的長江,是世界第三長河,亞洲第一長河。六千三百公里的江水,奔騰穿越千百年的輝煌文明,孕育出一篇篇滿腹才情的佳作,淘洗出一顆顆飽含詩意的真心。晚風將歇,孤月高懸,春花含苞,泛舟江上,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正拂去往事的塵埃,等待與有趣的靈魂小酌一二。

《春江花月夜》中的宇宙觀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迷人的景色引發人們對於生命的熱愛,於是仰望一輪月亮高懸的皎潔夜空而產生遐想:是誰最開始在江畔看見了月亮,江上的月亮是什麼年代開始出現並照耀人類呢?人類生生死死,永遠傳遞,月亮年年如此,美好的時光永遠會不斷重複地存在。最後則將江月擬人化,金針暗度,轉向抒情,待春風,也待佳人,送流水,也送長情。

《春江花月夜》中的宇宙觀

宇宙以及人類的起源和發展是全人類共同思索的問題,且由來已久。曹植在《送應氏》詩中說:“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阮籍在《詠懷》中也感嘆:“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這樣的詩句不免有些沮喪和蒼涼,有悲觀的情緒,而本詩卻別開生面,將整個人類歷史的永恆和自然界的永恆並舉。

個人的生命是轉瞬即逝的,但人類的存在卻是綿延久長的,這樣的思想顯得豁達樂觀,不似同時代詩人劉希夷《代悲白頭翁》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感傷,這實際也開啟了蘇東坡在《前赤壁賦》中“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的觀點,可見其影響力之強大。

《春江花月夜》中的宇宙觀

這是詩人從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具有理性的欣慰,令人神往而無限珍惜當下。在人類的情感中具有普遍性,故有永恆的魅力和吸引力,是典型的盛唐之音,進一步揭開了全詩主題的樂章。

TO BE CONTUINUED

系列文章:

第一篇《一首歌詠長江最美的詩》


聯繫人:劉豔飛

郵箱:[email protected]

雜誌訂閱、廣告合作與應聘

聯繫人:王瑞琨

郵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眾號:jianghezazh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