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社區的免費「第二課堂」,讓孩子們興趣特長再不怕「無處安放」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周曉荷

7月23日,鄭州文化綠城小學五年級學生曹慎之打開《說文解字》,仔細閱讀並寫下讀書筆記,她剛剛參加完學校組織的“漢字培訓班”,12天時間跟隨專業老師探究字形溯源、字理解釋,並因此“瘋狂”迷上漢字文化。她說:“這樣有趣的培訓,還是免費的,真希望再來一次。”

7月14日,緯五路第二小學暑期第二期“暖房子 · 講壇” 開講,老師趙梅琳為大家帶來了《經典永流傳之唐代詩歌》的免費講座,學校不大的閱讀中心被家長、孩子們擠得滿滿當當,他們在和老師的互動交流中完成了一趟美妙的盛世之旅。

漫漫兩個月暑假一度讓很多家長犯難。“不可能一直請假陪孩子,也不放心把她一個人丟在家。”家長王先生說,像他一樣的雙職工家庭,孩子普遍“無處去”“無人看”,這讓原本是興趣、挖掘潛能的寶貴暑假,成為“教育空白帶”甚至“監管空白帶”。而課程補習班既能化解“無處去”的尷尬又能解決“教育空白”的難題,成為無奈之選,但這也客觀上加重了孩子的學業負擔和家長的經濟負擔。

應對這一現實問題,鄭州不少學校、社區積極拓展免費的“第二課堂”,類似本文開頭的各式活動,讓家長無後顧之憂。

部分學校以興趣愛好為基礎,開設免費訓練營。僅以金水區為例,依照前期摸底數據,區內21個學校開展鼓樂隊社團訓練營,近2000名學生在暑假期間接受團隊教育、禮儀教育、意志品質和音樂素養教育等,還有其他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在老師帶領下自主進行。“暑假學校課程停了,但停課不停‘學’,要學的不僅是文化課,更是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是核心素養。”金水區教體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社區開展的活動,讓孩子“足不出戶”就能暢享暑期:7月20日,省委社區開展暑期青少年公益課堂美術組第三節課 “瘋狂的石頭”,孩子們在造型各異的石頭上放飛想象,讓冰冷的石頭有了生氣;大學路街道康橋華城社區面向轄區及周邊6歲以上學生開辦2018年暑期公益講學班,長達26天,全天候進行,課程豐富;二七區建中街辦事處淮南社區暑期夏令營組織開展安全、手工製作、法制科普小知識等親子課程。

此外,今年鄭州將在100個符合條件的村、社區建設“兒童之家”,通過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為轄區兒童(包含留守、流動兒童)提供校外綜合服務,每所投入20萬元,配備繪本圖書、兒童桌椅、遊戲設施、兒童玩具、電腦、電視等物品和設施,呵護他們健康快樂成長。這樣的“兒童之家”,將讓暑假生活更多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