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闹蝗灾的时候人们不食用蝗虫以度灾年?

leecen163


理论上吃蝗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里的根本原因还是投入产出的问题,跟之前那个为啥不捉鱼捉野兔的题一样。



之前有答友说,吃蝗虫吃不饱肚子是因为蛋白质还是碳水化合物的差别,这倒真不是区别的事情,人家因纽特人只吃肉不也是过的好好的。所以,蛋白质一样可以吃饱肚子,这毫无疑问啊,但是前提得有足够的蛋白吃。


在自然界蝗虫吃草,大鱼吃小鱼,老虎吃野猪,每一个营养级的转化都是有限度的,简单说就是,人吃了饭也不是都变成肉了,我们保持体温需要能量,运动需要能量,甚至啥也不干的时候大脑和内脏也要消耗能量。那蝗虫吃了草也不是都变成蝗虫肉了。这就是生物链里面所谓能量流动的损失。


总的算下来,大概只有10%到20%的能量会流入下一级。就算我们把田里的蝗虫都捉回来吃了,还是不敌它们啃掉的庄稼多。饥荒还是一定会发生的。一山不容二虎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别看林子大草多果子多,但是能到老虎嘴里的饭并不多。


再加上蝗虫的活动性也是很强悍的,它们都是会飞的,千万不要以为它们吃完一个地方就老老实实地等着你来捉,还没怎么反应过来呢,就到另外的地里祸害去了。


当然,如果是迫不得已,我们人类还是会吃昆虫的。这里有个好玩的事情。我们都喜欢脆脆的口感,炸薯片,炸咯吱,炸油条,这种喜欢脆的口感并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在《肠子,脑子,厨子》这本书里有过一个理论很有趣。那就是这种偏好其实是为了帮助大家吃下更多的昆虫,因为昆虫的壳是脆的。OMG!是不是很颠覆。


当然了,今天来看,昆虫还是很好的产生蛋白质的工具,比家禽家畜都高,祝大家未来吃虫子愉快!


植物人史军


也就是古代才会考虑这个问题,现代人吃蝗虫吃的蝗虫都不敢结对出现了!

听网友说,去年山东潍坊闹蝗灾,蝗虫还没飞出潍坊地界就被抓光了!抓蝗虫的人乌央乌央的,简直比蝗虫都多!


不少人在蝗灾时还能赚大钱,因为蝗灾的蝗虫都是纯野生的,绝对能卖100一斤的,漫天遍地的蝗虫,那不是蝗虫,那是人民币啊!

在山东等地,蝗虫养殖已经是超级赚钱的新兴农业模式了。从4月初到11月中下旬,能养3~4茬蚂蚱,一亩地一年净赚3万~5万。一亩地三五万,养十亩蝗虫,比白领挣得多多了!

现在蝗虫的价格,少说也要20块钱一斤,有时候能卖到50块钱一斤。有的蝗虫养殖户,年产量达18万斤,这就是500万的收入啊!这哪里是蝗虫,明明就是黄金啊!

我们老家农村没有出现过蝗虫灾害,但是经常出现豆青虫成灾。去年夏天,豆青虫收购价20一斤,全村人都去捉虫子,当年大豆产量并未出现减产。

到饭桌上一看,你发现蝗虫身价一点不输给小龙虾。饭馆里,一盘炸蝗虫30多,放在电商平台,一斤炸蝗虫最贵卖到350元以上。


古代如果吃蝗虫,可不可以起到防灾减灾的作用?

答案可能很让人失望,效果很有限。

捉来的蝗虫,大部分会被扔掉,少部分炸一下烤一下当零食吃,不顶饱,还得再吃饭。

我给学生上课时讲过这个笑话,

小明爱吃鱼,爸爸大明抠门不给买,于是小明又一次故意让大明捡到一条鱼,回去父子俩好好吃了一顿。小明故技重施,大明捡到鱼直接扔掉“这么一条鱼,害我一顿饭多吃了一斤大米!”

这个笑话告诉学生,鱼和大米是互补品,配合起来才好吃!

蝗虫也一样。吃蝗虫,可能消耗更多粮食。

更重要的是,收获不到粮食,收到了蝗虫,蝗虫是活物,无法长期保存。过一段时间,蝗虫都放坏了,粮食也没有了,那么我们只能饿肚子了!

类似的事情还经常发生在游牧民族身上,他们养到位牛羊,遇上雪灾风灾等灾害,大片死去,你以为能吃肉吗?不能!因为那个时代没有冰箱储存,也没有大量的盐做腊肉,基本全扔掉了!


历史知事


蝗灾过后的灾年人们为什么不吃蝗虫度过饥荒,这个问题看似问得有水平,其实缺少思考在逻辑上经不起推敲。蝗灾发生时有如龙卷风,来时迅猛破坏力强,停留时间短。再说蝗虫经过只吃叶子,一切绿色作物的叶子被吃精光。

知道了蝗灾的特点不难发现,蝗灾引起的饥荒不在蝗虫经过的时间段,而是蝗虫过后粮食作物长不出来没有收成的下半年。蝗虫经过时一般家家都有上年的储备粮,待陈粮吃完蝗虫早飞走了。

蝗虫来得快走得快,由于数量大密度大,破坏力极强。人们急于想办法灭蝗,抓蝗虫吃还真不是当务之急,除非饿得实在没有任何东西吃了,才会用蝗虫临时充饥。背定也有人吃过,问题是蝗虫经过的时间很短,想吃也吃不了几天是吧?

等到蝗灾过后几个月真正收不来粮食出现大饥荒的时候,蝗虫早没影踪了,到哪里去吃?有句谚语叫“久旱之后必有蝗灾”,试想一下久旱之后能供蝗虫吃的绿叶也不多啊,是不是蝗虫很快吃完就走了?

另外蝗灾吃蝗的问题,与水灾吃鱼度饥荒的荒谚逻辑一样,没有经历过的人站着说话不腰疼。54年我们老家发洪水倒堤,房屋农田被淹人们临时住在江堤上。听母亲说鱼自己跳上岸跳上船不用抓,开始吃两天还觉得新鲜,但接着再吃就腥得人翻江倒海地往外吐。

54年吃鱼吃病了很多人。谁都知道鱼是不能当饭吃的,想必蝗虫不当饭吃再很好理解了吧?现代人之所以用油炸蝗虫当美味,那时因为现在的日子太好了,山珍海味吃腻了换个口味吃吃。

新手分享答题红包的请私信我联系。最后,欢迎大家关注《山人的生活感悟》探讨人生,感悟生活,共话养生,闲聊文学,共同学习进步


山人的生活感悟


千万只蝗虫不知从何而来,伴随着雷鸣般的嗡嗡声,铺天盖地的袭来。蝗虫食性很杂,其所到之处犹如龙卷风掠过,赤地千里,寸草不留,粮食颗粒无收。

“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形象的描绘出了百姓面对蝗灾时的无能为力,只能垂泪带血暗自叹息。蝗灾过后,饿殍遍野,严重时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景象,令人不忍直视。

也许有人会说,油炸蝗虫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尤其是天津人的油炸蝗虫是当地有名的风味小吃,开了变废为宝的先河。那么百姓遇到蝗灾,为什么不吃蝗虫度灾年呢?

我认为,古代早有蝗灾过后食蝗虫的记录,只是蝗虫亦是杯水车薪,无力满足灾民的生存需求。

下面我就来聊聊有关蝗灾的历史吧。

一,古代关于蝗灾过后,百姓食蝗虫的记录。

“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蝗灾是中国三大自然灾害之一,一直陪伴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自古就频发蝗灾,甚至元朝爆发的频率为每1.6年一次,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古时认为蝗灾是天意,百姓尊蝗虫为蝗神不敢食之,只有祈祷上天宽宥保其度过难关。中国第一个敢吃螃蟹之人是唐太宗,相传贞观年间,蝗灾严重,唐太宗视察灾情后大为痛心。他猛地抓住几只蝗虫生而食之,并大声疾呼“​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百姓听闻李世民生食蝗虫,也纷纷效仿食蝗虫充饥,从而开了灾年食蝗虫的先河。

史书也曾记载,唐朝德宗年间,东自海,西尽河陇,蝗灾过后颗粒无收,百姓捕食蝗虫为食。他们将蝗虫蒸熟后,晒干去其翅而食之。所以说,蝗灾过后食蝗虫古已有之。

二,食蝗虫并不能满足灾民的生存需求。

形成蝗灾的蝗虫是飞蝗,并非是我们幼时捉来烤着吃的草蝗。它们飞行速度极快,过境只需几天时间,就会赤地千里席卷而去。

蝗灾爆发时,百姓大多急着灭蝗,减少损失,无暇顾及捕蝗。等到想起时,蝗虫早已极速远去了。如果真想以蝗虫为食,也许要开车紧随蝗虫的步伐了。

即使百姓捕捉到了大量的蝗虫,也只能用盐腌制食用。如果腌制的咸了,只能当做咸菜食用,如果腌制的淡了,蝗虫就无法长期存放。古时虽有民间冰窖,灾民连饱腹都成问题了,哪有能力购冰冷藏蝗虫呢?这真的是天方夜谭了,也只有皇家才有大型的冰窖能保鲜食品吧。

蝗灾刚过时,还不是灾民最难熬的日子。灾民手中还有些存粮,他们还是以粮食为主食,蝗虫吃多了也会体弱反胃的。毕竟人体最需要的是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而不是蝗虫富含的蛋白质,蝗虫不能提供人体必需的营养。就像我们现在油炸蝗虫确实美味,我们也是偶尔品尝一下,可以当做零食,谁也不会长期食用。

等过几个月,灾民手中的粮食吃完了,才到了灾民真正难熬的日子。这时蝗虫已经捉不到了,即使灾民储存了蝗虫,不是已经消耗殆尽就是已经腐烂变质了。灾民饿极了,啃食树根,吞食观音土,甚至有易子而食的残剧发生,其惨烈的场面真的不忍赘述。我认为,即使蝗灾过后灾民食用蝗虫,也无力保证灾民度过难关。

三,我国与蝗灾抗争的历史。

蝗字从皇,皇亦王也,所以蝗虫是害虫之王。我国最早的蝗灾记录,始于春秋时期的公元前707年。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应该也早就有蝗灾出现了,因为在殷墓中曾出土过玉蝗虫的挂件,可见蝗灾应该和我国的农业历史并行,只是缺失了记录而已。

古人认为蝗灾是天意,是上天对君主失政的惩罚,所以不能控制,也无需治理,蝗虫就是蝗神。只要君主修性养德,感动上天,蝗灾就可过去。直到唐太宗生食蝗虫后,人们才开始捕食蝗虫。唐开元年间,宰相姚崇大力主张灭蝗,唐朝开始了捕食蝗虫度灾年的历史。

到了宋神宗年间,为了防止灾民暴乱,更有捕捉蝗虫到官府换取银钱的政策。我国与蝗虫斗智斗勇的历史直到现代,才日渐稀少。

现代,我国使用农药或是生物制剂消灭蝗虫,其次从根本上改变蝗虫的生存环境。根据蝗虫的属性,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很少发生蝗灾,我国就大力改变蝗灾频发区的生态环境,遏制蝗虫的卵化,减少蝗灾的爆发频率。

经过我们多年的努力,我国蝗灾的爆发频率已经日渐稀疏了,即使偶有小规模的蝗灾爆发,我们亦不用食蝗虫度灾年,国家储备的粮食足够我们食用,国家就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我们期待,随着科技的进步,蝗虫只是我们餐桌上的美味,而再无蝗灾爆发。




岁月静好一世晴天


谁说闹蝗灾时大家不吃蝗虫?壹周君查过资料,在中国有记录的几次大饥荒中,大家都在吃蝗虫。只是,人在饿的时候,最需要的应该是碳水化合物,是粮食,而不是蛋白质,这样只会越吃越饿😁

还有,蝗虫所到之处,只会寸草不生,你想随时随地吃到蝗虫,就要跟上它们迁徙的速度。否则等到庄稼被啃光了,蝗虫也飞别处去了,你只能吃观音土,啃树皮。

至于题主问到的,为什么现代人不吃蝗虫?这个就是伪命题啦。首先,没有人为了蝗虫富含蛋白质就要吃它,其它更健康、更正常的食材多得去了,而且蝗虫吃多了也不是好事,容易吐绿水👌

至于乡间野味饭馆都有蝗虫这道菜,还有专业的蝗虫饲养户,这个倒是实话。因为当不了主食,作为个零嘴,蝗虫也还是有存在意义滴!

蝗虫,也叫蚂蚱,中国人吃蝗虫的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就生吃过蝗虫,为百姓除害做表率,他的举动也让老百姓依葫芦画瓢,将害虫变成了盘中餐。

在北京、天津两地,老一辈的人非常爱吃蝗虫,天津卫还流行着一句歇后语,"烙饼卷油炸蚂蚱——夹(家)着吃去吧”。而在泰国,“油炸飞虾”这道菜人尽皆知,东亚飞蝗更是被列为“21世纪安全绿色食品”。

好啦,是时候秀出大家吃蝗虫的决心啦!

最出名的——云南十八怪,三个蚂蚱一盘菜!

蝗虫(蚂蚱)用热水烫一烫,去翅,然后在油锅里慢慢煎黄,加香油、花椒煸炒即可。咬上一口,清脆中还有一股青草的芬芳😁

而在北方一些城市的烧烤摊上,“烤蚂蚱”的受欢迎程度绝对不逊于小龙虾。炒上一盘,喝上几杯小酒,爽!

最后,想要尝鲜的童鞋,壹周君推荐万能的某宝,有几百家店铺售卖各种蝗虫的美食产品。一般是每斤50元—100元之间,最贵的进口蝗虫买到了每公斤300元以上。

果然是吃害虫的成本比较高😁


武汉壹周


蝗虫是肯定会被灾民拿来吃的,食不果腹的灾民在绝望下,无论草根、树皮、观音土,甚至人肉都会去吃,更何况是随手可得的蝗虫了。


蝗灾是一个历史性、世界性的农业灾害难题,我国古代史书对蝗灾的记录多得数不胜数,并且总结出了“久旱必有蝗”的经验。除了我国,以色列、北美等地的农业主产区也饱受蝗灾侵袭。不同于田鼠、麻雀、野猪等动物,它们只吃部分农作物果实,顶多只会造成减产。可一旦发生蝗灾,密密麻麻的蝗虫遮天蔽日,所过之处不仅是庄稼绝收,连草杆、鲜花、树叶都吃得干干净净、一概不剩。



面对蝗灾,唐玄宗李隆基就曾经以皇帝的身份,率先带领灾民吞食蝗虫度过灾年。当然,古代的时候食材、调味料不像我们现在这样丰富,可能也就简单的把蝗虫放火上烤一下,或者干脆直接活蹦乱跳的就生吃了下去,毕竟对灾民来说重要的是填保肚子活下去,味道方面谁也不会太去在意。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在无所不能的中国厨师面前,全世界都泛滥成灾的小龙虾,在我国愣是被吃成了要靠水产养殖供应,更别提小小的蝗虫了。尤其是近些年绿色野味型的食品导向,加上医学专家对蝗虫医营养价值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厨师们煎炒烹炸、油焖串烤的十八般厨艺下,蝗虫终于完成了“虫”生蜕变,登上了酒席餐桌的大雅之堂。哈哈!!!不说了,小编也要去买点尝尝😄😄😄


竹山清溪涧


在我国的历史中,蝗灾一直是一种很可怕的灾难,在农耕年代里,人们的生存手段单薄到了极点,绝大多数人是靠种田为生的,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如果种的庄稼出现了问题,那将会直接威胁到他们的生存。

这个时候,蝗灾就成为了一种人们避之不及的灾难,当粮食都被蝗虫吃掉后,死亡的危机将会笼罩在许多人的心头,这个时候可能大家就会感到疑惑了,既然庄稼都被蝗虫吃掉了,那有着那么多的蝗虫,为什么人们不以蝗虫填饱肚子,好度过生命危机呢?

在现代一直有一道美食令人垂涎欲滴,这道美食就是炸蝗虫,在油的煎炸下以及加入各种配料之后,以往令人避之不及的蝗虫就会变成一道可口的美味,这也因此带动了一个产业链,促就了很多专门捕食蝗虫为业的人。

古代吃蝗虫的案例,以及因为食用方法使人们不想吃蝗虫的原因

如果从我们现代的角度来看,有着这么多蝗虫的存在,古人应该是感受不到饿死危机的,但是从历史的角度上来看,蝗灾确实成为了很多人头痛不已的大问题。

首先我们有必要说一下,古代是有吃蝗虫案例的,在李世民在位年间,某些地区就遭遇了巨大的蝗灾,在这个危急存亡的关头,李世民为了让百姓们渡过难关,他就对着百姓们亲自吃下了蝗虫,在他的带动下,百姓们才开始食用起了蝗虫,才度过了一次巨大的难关。

但是在那个年代来说,吃蝗虫却不是一个很好的体验,不要说是古代了,就算在现代,吃蝗虫也是很多人都受不了的。

不过那个年代和现在不一样,如果真正遭遇到蝗灾、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人们是不会在意这些细枝末节的,而真正使人们不愿意食用蝗虫的原因,最主要还是口味的问题。

在古代,其实就已经出现油炸食品了,不过那个时候人们是没有想到要把蝗虫放在油里炸的,即便有人想到了这个方法,他们也没有条件这样去操作,当粮食的日常食用都出现问题的时候,谁又能拿出这些油来炸蝗虫呢?这首先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在蝗虫这道食材上,最重要的就是油炸方法,只有使用油炸方法才能使它完成一个完美的蜕变,才能成为人们桌上的一道食用珍品,如果不使用油炸的话,能真正吃得下蝗虫的人,基本上是没有多少人的。

古人饥不择食下,没有吃蝗虫的原因

不过真正饿到了极点的人,他们可不会在乎这个问题,在危急的关头,他们土和树皮都是吃得下的,更何况是一个蝗虫,而他们之所以没有吃蝗虫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没来得及吃蝗虫就已经不见了,当蝗虫刚降临的时候,其实很多没吃过蝗虫的人,都碍于心理问题,不会第一时间抓蝗虫食用。而当他们的粮食都已经出现问题,他们想抓蝗虫吃的时候,庞大的蝗灾早已经转移阵地,前往了庄稼丰美的地方,这个时候他们想抓,实际上已经迟了。

第二个原因也非常简单,当铺天盖地的蝗虫消失,人们想抓蝗虫的时候,实际上人们的体力活动是跟不上他们的消耗的,那时候可能会剩下一些蝗虫没迁移,但根本不可能那么容易抓获,人们与其花费着大量时间、消耗的大量体力地去抓获那么几只蝗虫,其实还不如啃树皮来得消耗少,能填满饥饿。

所以说这就是古代饥荒年间人们没有选择通过吃蝗虫解决问题的原因,首先古代的蝗虫食用技术并没有现在这么美味,然后是蝗灾时期人们错过了完美抓获蝗虫的时机,最后是蝗虫大规模离去时人们失去了食物补充和体力抓获蝗虫,如果不是这两个原因,在生死存亡关头下,谁又有资格挑食?古代大灾荒时期,人们啃树皮、吃观音土、易子而食可不是说着玩的。


孤客生


在中国人的食谱上,天上飞的,地下跑的,但凡能叫出名字的,几乎没有不能吃的,这蝗虫,在当下就由于和蜂蛹一样同属高蛋白之列,受到了一批人的青睐!(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但是现在的人们面对蝗虫,更多的是享受那一种在入口时产生的快感,当然吃的多了也会产生饱腹感;还有一些尝鲜者可能会产生“难受感”,高蛋白不是谁都能驾驭的了得,搞不好脸肿得像个发面球一样,惨不忍睹。

古代的人们可就没有那么幸福了,基本上面对蝗虫时,都是饿殍满地,惨不忍睹,因为古代不叫“蝗美味”,而叫“蝗灾”:蝗虫过处,寸草不生。

在古代农业社会,连草都不生了,那就只剩下饿死的人了,人们都靠耕地生活,自然可以想见收成的不如意。

不仅就有人要问了:“既然肚子饿,为什么不抓蝗虫来吃?”人在饿急了的情况下,同伴都敢吃,难道还有人类不敢吃的小虫子吗?当然不是,其实人类一直有吃蝗虫的习惯。

只是出于一些特定的原因,无法大规模持续推行罢了。


首先,由于科学水平的限制,古代的人不怕人,但怕神,他们认为蝗虫就是老天爷派来惩罚他们的,因此,在吃蝗虫这事上,心有余悸,不敢捕之吃之。

其次,就是克服了心理障碍,吃蝗虫面临的难题也不小,古代的蝗灾往往不是持续性的,蝗虫对于庄稼的破坏性短促而激烈,一遍过一扫光,也就是说吃完就飞走了,基本不做长时间的停留,留给人们抓捕的时间很短,也就不可能保证一日三餐的供应。

第三,即使足量蝗虫吃了不走,能够抓到足量的蝗虫,一日三餐的食用也是个大问题,先说高蛋白过敏的问题,严重的高蛋白过敏是要死人的,这会加剧人们对于蝗灾是上天派来惩罚人类的认识。


再一个蝗虫这玩意虽然高蛋白,但热量的确不高,并不能产生应有的饱腹感,长期食用,身体肯定出问题,何况也不可能长期食用。

基于以上三个原因,闹蝗灾吃蝗虫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历史三日谈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个伪命题。

首先,古代人是吃蝗虫的,当人饿到一定程度,别说是蝗虫了,什么野菜、树叶、树皮,只要是能往嘴里塞的,肯定都会吃,当然也包括蝗虫。

古人食用蝗虫的例子,史书中也有记载。

《旧唐书 五行志》有记载:

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蒸曝,扬去足翅而食之。

《新唐书 五行志》同样记载:

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群飞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叶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殣枕道。民蒸蝗,曝,扬去翅足而食之。

而在灾害严重的1942 年,《新华日报》也曾做过“蝗虫好吃”的报道,鼓励大家用蝗虫来充饥。

看到这,可能有人会问,蝗灾时吃蝗虫好了,为什么还会出现饥荒呢?

其实,蝗灾真正的可怕之处,并不是蝗虫经过之时,而是蝗灾之后粮食作物长不出来的那一段时间。

发生蝗灾的时候,其实大家还是有存粮可吃的,因为蝗虫破坏的是庄稼,但并不是存下的粮食,而蝗灾发生时,大家也只是保护庄稼,并不会去考虑食物的问题。

再说,蝗虫经过的时间很短,想吃也吃不了几天。当时又没有冰箱之类的强力保存机器,就算真的未雨绸缪去大量抓蝗虫,也不会保存太久,就不能吃了。

可能有人会说用盐腌制保存,呃,古代的盐其实并不便宜,很多人可能并买不起这一数量的盐,因此也是不成立的。

蝗虫来得快走得快,由于数量大密度大,破坏力极强,基本能把庄稼在内的植物一扫而光,而这一批庄稼被破坏,粮食也就出现了断档,当家中的粮食吃完后,也就出现了饥荒。


公共食谈


是不是经常看被誉为“食物链顶端的男人”贝尔的《荒野求生》?节目看多了才会有“不吃蝗虫度灾年”的疑问吧。

不是每个人都是贝尔,不是每个人都有做食物链顶端男人的勇气。那些现代人对“吃”、“食材”的理解,已经远超古代人,他们不以食用蝗虫以度灾年是有多方面原因掣肘的。

医疗技术不可同日而语

古代闹蝗灾时,古人并没有第一次吃螃蟹的勇气,虽然本来粮食就极度缺乏,闹了蝗虫灾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俨然食不果腹。但是,挨饿等死,总比“吃毒药”立马毙命好吧!

蝗虫虽不及毒药,但对于古人的见识来说,没有人吃蝗虫,谁也不愿意第一个吃,即便有人吃了,不也不一定所有人都能承受吃蝗虫、吐绿水的“后遗症”。

那时的医疗技术又不发达,一场小感冒都可能夺去数人的性命,吃了蝗虫,保不齐会拉肚窜西,闹肚子本无可厚非,但他们又没有药物及时治疗,况且他们还要抢时劳作,身体扛不住了,拿什么去拯救来年的丰收,耽误了农时可是要命的事。

没有五星级的制作手艺

美国曾一度亚洲鲤鱼泛滥,世界上有的地方,甚至龙虾、螃蟹泛滥成灾,对我们来说,这很难理解。

虽然这些事与古时的蝗虫灾害的事情不太相同,但某种程度上讲,性质十分相似。

现在的美国人不吃鲤鱼也饿不死,只是时代变了、环境变了,食材的制作工艺变了,他们找到了更多好吃的东西,并烹为美食。

而古代的人们不吃蝗虫可能会饿死,不是他们不想吃,是他们吃不到、吃不下去。蝗虫铺天盖地而来,一场明目张胆的洗劫之后,犹如行军蚁过境,惨不忍睹,上百万、上千万的蝗虫袭来,人们躲还不及,怎么会去抓,况且工具有限,并不好抓。

即便政府下令人们对蝗虫实施大规模抓捕,但问题又来了,怎么长期保险呢?粮食可以存一年不变质,蝗虫能保存一年吗?

退一步讲,政府派兵剿灭蝗灾,抓获大量蝗虫,那么这些普通老百姓怎么吃,没有制作手艺,最主要的缺乏“炸着吃”的原材料,粮食都快吃不上了,哪里来的非转基因植物油!

所以说,古人在闹蝗虫灾时不食用蝗虫以度灾年,有诸多方面的原因掣肘。“敬畏生命”掣肘他们不要随便吃异物,“制作手艺”又掣肘他们对蝗虫难以下咽,而“保鲜问题”却一直掣肘他们不可能以度灾年。至于其他原因,总结来说,蝗虫常有,而孜然不常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