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漁業資源嚴重告急,三峽集團如何保護長江生態環境?

長江,亞洲第一、世界第三長河。

千百年來,長江作為灌溉、運輸、取水的母親河,養育了中國無數的中華兒女!

長江漁業資源嚴重告急,三峽集團如何保護長江生態環境?

可現在,我們的母親河目前漁業資源已經嚴重告急。水生生物資源持續衰退,物種瀕危程度加劇。

白鱘、長江鰣魚等物種已多年未見,中華鱘、江豚等極度瀕危,“四大家魚”早期資源量比上世紀50年代減少了97%以上

長江干流的捕撈產量已不足10萬噸,相對於全國6900多萬噸的漁業產量微乎其微。

長江漁業資源嚴重告急,三峽集團如何保護長江生態環境?

(圖片註釋:四大家魚)

過度捕撈是造成長江水生生物物種資源衰退的主要原因。

春季禁漁的由來

長江春季休漁制度,又稱“長江禁漁期制度”,起始於2002年,當年農業部在長江中下游試行為期3個月的春季禁漁,2003年起經國務院批准後在長江流域正式實施。

這是繼海洋伏季休漁制度之後,國家層面設定的重要內陸水域休禁漁制度。

之所以選擇“春季禁漁”,是因為長江漁業資源的繁殖季節,上游集中在2月-4月,中下游集中在4月-6月,繁殖季節魚類有相對集中的特點,保護一條親魚產卵,同時保護了幼體的生長,將會大大增補群體數量。

曾幾何時,長江漁業在我國淡水漁業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上世紀60年代初,長江上游地區主要經濟魚類約有50餘種,長江捕撈產量最高的年份達近50萬噸,佔全國淡水捕撈產量的60%;四大家魚、鰻魚苗種最高年捕撈量達300億尾和2億尾。進入90年代,主要漁業對象的種類減少到20種左右,本世紀初,年均捕撈量下降到10萬噸。

禁漁期內非法捕撈

雖然國家明令禁止在禁漁期內捕撈,但以後有些不法分子頂風作案,禁漁期內非法捕撈的新聞屢見不鮮。

長江漁業資源嚴重告急,三峽集團如何保護長江生態環境?

長江漁業資源嚴重告急,三峽集團如何保護長江生態環境?

長江漁業資源嚴重告急,三峽集團如何保護長江生態環境?

長江漁業資源嚴重告急,三峽集團如何保護長江生態環境?

每年禁漁期間,漁政部都要在長江流域組織開展“漁政聯合執法行動”,各地漁政部門連續幾個月不間斷巡查,執法力度持續加大。

今年3月3日,由農業部組織的“亮劍2018——春季禁漁同步聯合執法行動”漁政特編船隊,抵達湖北省巴東縣。在禁漁期和禁漁區內,禁止一切方式的捕撈作業,做到了“江面無漁船、水中無網具、市場無江魚”。

如何構建長江生態文明?

近年來,國家對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提出要求,強調要把生態環境建設擺在首位,“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推進長江經濟帶的進一步發展,必須以生態環境的保護與重建為前提。

個人要做到不過度捕撈,不在禁漁期非法捕撈。

企業要做到保護長江上下游的環境,不排放工業廢水、不傾倒工業垃圾等等。

三峽大壩不僅是長江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長江漁業資源嚴重告急,三峽集團如何保護長江生態環境?

“中華鱘”和“三峽珍稀植物”的保護,是三峽工程生態環境建設的兩張名片。

2009年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獲得成功,全世界第一尾中華鱘全人工繁殖幼苗(子二代)在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三峽壩區臨時基地誕生,這是中華鱘保護工作中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果。

在水生生物及魚類資源增殖保護方面,從2005年開始,三峽集團堅持組織實施了中華鱘、達氏鱘、胭脂魚及長江特有珍稀魚類和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鱅魚的增殖放流活動。

2007年7月三峽成立了三峽苗圃研究中心,專門負責三峽地區特有、珍稀植物的研究與保護工作。

中心建成以來,引種三峽特有、珍稀植物224個品種,共計13000多株苗木。對於一些原本生活在海拔相對較高地區的珍稀、特有植物,科研人員還採取了逐步移種的方式,由山嶺地區移植到低山丘陵,而後再移種到苗圃之中。目前,三峽苗圃研究中心珍稀、特有植物的引種成活率高達90%以上。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一條川流不息的長江,是人類的家園,也是魚類的家園。

只有留住綠水青山,只有人、水、魚和諧共生,才能構建協同發展的生態文明藍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