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诗人”: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

《小调“革命”练习曲》创作于1831年,是肖邦创作的27首练习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也是音乐会上最常见的曲目之一。

肖邦1810年出生于波兰华沙,他的父亲是一位语文老师,他和妻子都热爱音乐,当他们发现小肖邦也对音乐有着独特的感受力时,都感到欣慰,在肖邦7岁时,就给他聘请了钢琴老师。8岁时就做了第一场的公开演出,使得他的名声大噪,12岁时,成为华沙音乐学院院长埃斯纳的得意门生,16岁时,肖邦正式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在学习音乐上他下足了功夫。1830年,肖邦成功地在维也纳举办了一场个人专场音乐会,正当肖邦的事业蒸蒸日上时,一场波兰与俄国的战争一触即发,老师和朋友们一致认为应该让肖邦到一个安静的环境里施展自己的才华,于是,肖邦再度出国,临行前,老师和家人将一个盛满华沙泥土的银杯交给了肖邦,没想到,肖邦这一出国,就再也没有回到波兰。

“钢琴诗人”: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

肖邦肖像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波兰一直是多灾多难,先后遭到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的瓜分。然而,波兰人们不甘心做奴役,进行了很多次可歌可泣的斗争,当时,也涌现出大批的革命文人志士,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影响着肖邦,所以说,肖邦是一个爱国主义的音乐家。1830年11月初,肖邦来到维也纳不久,华沙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俄国统治的武装起义。第二年7月,准备返回华沙参加起义的肖邦,在行至德国斯图加特时突然传来华沙起义失败,华沙再次沦陷的消息,这消息如重锤,砸碎了肖邦的心,他摊开笔记本奋笔疾书:“……莫斯科鬼子将成为世界的统治者吗?他们践踏者成千上万的死尸填满的坟墓,他们放火焚烧城市!啊!为什么我连一个莫斯科鬼子都不能杀啊!……啊!上帝,你还在吗?你存在,却不能给他们以报应!莫斯科的罪行你认为还不够吗?我这里赤手空拳,丝毫不能出力,只能唉声叹气,在钢琴上土路为我的痛苦。”

突然,他扔下笔,“霍”地站起身,用拳头使劲锤这钢琴,大声怒吼道:“不,波兰没有亡!它不会亡!”无比愤怒的肖邦把这炽热燃烧着的感情凝聚成了音符,留着热泪在钢琴上奋力地敲出来了一首钢琴曲,这就是《c小调“革命”练习曲》。

“钢琴诗人”: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

《c小调“革命”练习曲曲谱》

这首钢琴曲由三个部分组成。乐曲刚一开始的引子部分,就呈现出几乎爆炸性的力量,一连串急速而下的十六分音符,给人以极其强烈地震撼。第一部分在高音区弹出第一主题,它悲壮而激昂,带有英雄主义的色彩表现出波兰人民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进入第二部分后,这个呐喊式的主题不断反复、发展和变化,而且越来越紧张,好似号角般铿锵有力,仿佛肖邦再用音乐宣告“波兰不会亡”。第三部分从引子开始再现,用狂波激浪般的力度渲染出波兰人民同仇敌忾的情绪,音乐比第一部分更加汹涌澎湃。当乐曲进入尾声时,音乐由强转弱,出现一个好像蕴藏悲痛的曲调寄托了作曲家深沉的忧虑和哀思。接下来,一连串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急剧而下,在坚强的四个和弦音上结束。

“钢琴诗人”: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

乔治·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