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魏國的軍事制度,曹操是這樣領兵打仗的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被封建軍閥爭奪數年的漢獻帝終於結束奔波,被曹操迎駕於許縣。漢獻帝成為傀儡,曹操以天子令諸侯,成為司空、丞相,獨攬軍、政大權。


三國時期魏國的軍事制度,曹操是這樣領兵打仗的

曹操的司空府軍權獨攬,下設領軍、護軍各一人,作為最高軍事幕僚。領軍、護軍平時輔佐曹操處理軍務,參與軍事機密決策,戰時可代表曹操在外指揮、監護軍隊。曹操還設置司馬、軍師祭酒等多種軍事幕僚,輔佐軍事。例如荀彧當過司馬,郭嘉當過軍師祭酒等。

曹魏的軍隊,由中央軍和地方軍組成,中央軍又分為中軍、外軍兩部分,地方軍就是各州郡的軍隊。
三國時期魏國的軍事制度,曹操是這樣領兵打仗的

中軍一般駐紮在京師地區,中軍既保衛京師又承擔外出作戰任務,是曹魏的主力部隊,總兵力達十萬人。曹操時期的中軍,以中領軍、中護軍為統帥,其中包括虎、豹、騎等護衛親軍。曹丕稱帝后,中軍主要由武衛、中領、中護、中堅、中壘等五營組成,其中中領軍的權力最大。武衛營掌管宮廷護衛,其他各營負責京師地區的守護。

外軍是指京師以外各地都督所率軍隊,外軍雖然遠離京師,但是仍屬於中央軍。公元216年,曹操徵孫權還,任命付波將軍夏侯惇都督,領軍駐屯居巢,這是曹操設置外軍的開始。曹丕建魏後,正式設置都督統率諸州軍隊,在邊防地區設置都督府,西南防備蜀國、東南防備吳國、北部防備東胡等少數民族,歷任都督者,根據資歷分別任命為徵(徵東、徵西、徵南、徵北)、鎮(鎮東、鎮西、鎮南、鎮北)、安(安東、安西、安南、安北)、平(平東、平西、平南、平北)等將軍,都督主管一方軍政,有時會統轄好幾個州郡,都督由中央任命,經常調動,外軍也是曹魏軍隊的重要力量。
三國時期魏國的軍事制度,曹操是這樣領兵打仗的

地方軍一般指州郡兵,由刺史或太守管轄,主要職責是維護州郡境內社會治安,保持封建秩序,但是如遇戰事,也要接受中央調遣外出作戰,州郡兵實力遠遜於中央軍。

曹魏是三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佔據東漢十三州中的九州,地廣人多,全國軍隊最多時達五十萬,可同時與蜀、吳兩國作戰。

步兵是曹魏軍隊的主要力量,曹操在平定袁紹後,又平定了烏桓和關中,繳獲了大量馬匹,騎兵數量劇增,曹操統一北方後,出兵作戰,一般是步兵和騎兵配合,協同作戰。

公元208年,曹操佔領荊州後,收編了劉表的大部分水軍,但不久赤壁之戰失敗,曹操的水軍蕩然無存。後來,出於對東吳的戰爭需要,曹魏又設置了水軍,但始終是很小的規模。
三國時期魏國的軍事制度,曹操是這樣領兵打仗的

曹魏的軍隊來源主要有召募、徵發、強制降附及亡戶當兵。例如,公元192年,曹操平定青州黃巾軍,得降卒三十萬,精選了一批青州兵,成為曹操主要的軍事力量。

曹丕建國後,世兵制成為曹魏的兵役制度。世兵制即是一旦成為士兵,則要與一般民戶分離,成為軍戶,軍戶不經放免就要世代為兵。軍士身份低賤,為了防止士卒逃離,曹魏將兵將的家屬集中到統治中心作為人質,世兵制是魏國強迫一部分人世代充當職業士兵的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