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魏国的军事制度,曹操是这样领兵打仗的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被封建军阀争夺数年的汉献帝终于结束奔波,被曹操迎驾于许县。汉献帝成为傀儡,曹操以天子令诸侯,成为司空、丞相,独揽军、政大权。


三国时期魏国的军事制度,曹操是这样领兵打仗的

曹操的司空府军权独揽,下设领军、护军各一人,作为最高军事幕僚。领军、护军平时辅佐曹操处理军务,参与军事机密决策,战时可代表曹操在外指挥、监护军队。曹操还设置司马、军师祭酒等多种军事幕僚,辅佐军事。例如荀彧当过司马,郭嘉当过军师祭酒等。

曹魏的军队,由中央军和地方军组成,中央军又分为中军、外军两部分,地方军就是各州郡的军队。
三国时期魏国的军事制度,曹操是这样领兵打仗的

中军一般驻扎在京师地区,中军既保卫京师又承担外出作战任务,是曹魏的主力部队,总兵力达十万人。曹操时期的中军,以中领军、中护军为统帅,其中包括虎、豹、骑等护卫亲军。曹丕称帝后,中军主要由武卫、中领、中护、中坚、中垒等五营组成,其中中领军的权力最大。武卫营掌管宫廷护卫,其他各营负责京师地区的守护。

外军是指京师以外各地都督所率军队,外军虽然远离京师,但是仍属于中央军。公元216年,曹操征孙权还,任命付波将军夏侯惇都督,领军驻屯居巢,这是曹操设置外军的开始。曹丕建魏后,正式设置都督统率诸州军队,在边防地区设置都督府,西南防备蜀国、东南防备吴国、北部防备东胡等少数民族,历任都督者,根据资历分别任命为征(征东、征西、征南、征北)、镇(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安(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平(平东、平西、平南、平北)等将军,都督主管一方军政,有时会统辖好几个州郡,都督由中央任命,经常调动,外军也是曹魏军队的重要力量。
三国时期魏国的军事制度,曹操是这样领兵打仗的

地方军一般指州郡兵,由刺史或太守管辖,主要职责是维护州郡境内社会治安,保持封建秩序,但是如遇战事,也要接受中央调遣外出作战,州郡兵实力远逊于中央军。

曹魏是三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占据东汉十三州中的九州,地广人多,全国军队最多时达五十万,可同时与蜀、吴两国作战。

步兵是曹魏军队的主要力量,曹操在平定袁绍后,又平定了乌桓和关中,缴获了大量马匹,骑兵数量剧增,曹操统一北方后,出兵作战,一般是步兵和骑兵配合,协同作战。

公元208年,曹操占领荆州后,收编了刘表的大部分水军,但不久赤壁之战失败,曹操的水军荡然无存。后来,出于对东吴的战争需要,曹魏又设置了水军,但始终是很小的规模。
三国时期魏国的军事制度,曹操是这样领兵打仗的

曹魏的军队来源主要有召募、征发、强制降附及亡户当兵。例如,公元192年,曹操平定青州黄巾军,得降卒三十万,精选了一批青州兵,成为曹操主要的军事力量。

曹丕建国后,世兵制成为曹魏的兵役制度。世兵制即是一旦成为士兵,则要与一般民户分离,成为军户,军户不经放免就要世代为兵。军士身份低贱,为了防止士卒逃离,曹魏将兵将的家属集中到统治中心作为人质,世兵制是魏国强迫一部分人世代充当职业士兵的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