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林《叢林故事》是在鼓吹「弱肉強食」的強權統治嗎?

因為和父母走散,印度樵夫的兒子莫格里被老虎希爾汗當成獵物追到狼穴,所幸被狼夫婦搭救,並得到收養,從此在叢林裡過著自由快樂的狼孩生活。十幾年以後他長大了,狼首領也逐漸老去,不能再保護叢林的動物們。此時老虎希爾汗又來各種搗亂,莫格里曆經磨鍊,用人類的火種救了整個叢林……

吉卜林《叢林故事》是在鼓吹“弱肉強食”的強權統治嗎?

這是英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吉卜林的出色之作《叢林故事》,這些有趣的動物故事不僅把兒童引進了一個新奇的想象天地,而且通過莫格里和黑豹、蟒蛇、老熊等動物們的冒險活動,教會了他們生活的哲理:要團結有愛,互相幫助,每個人都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和勇氣,與邪惡勢力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

吉卜林《叢林故事》是在鼓吹“弱肉強食”的強權統治嗎?

在《叢林故事》裡,吉卜林所闡述的心目中理想的社會秩序對成年人有著更為重要的啟示意義。“叢林法律”要求動物有“無聲無息的腳步,明察秋毫的銳利目光,識別風向的耳朵和尖銳的白牙”,這顯然是動物為了維護自己的生存必須具備的條件。同時,“叢林法律”還規定母獸和幼獸必須受到保護,這樣動物們繁衍後代才能得到保證。除此以外,“叢林法律”還有一些有利於弱小動物生存的特殊規定,比如禁止動物吃人,因為一旦吃了人,便會招來人類的報復,“森林裡每一個子民都會遭殃”,老虎謝爾汗正是違反了這些叢林秩序才遭到譴責與反對的。

吉卜林《叢林故事》是在鼓吹“弱肉強食”的強權統治嗎?

可以看出,這些叢林規則是吉卜林將人類社會動物化的演繹。在他所生活的時代,正是二十世紀初期英布戰爭爆發的動盪世界,吉卜林親身體驗了歐洲文明國向全世界的兇猛擴張,但由於支持政府的擴張政策,其聲譽也大大下降,只好隱居鄉村縱情創作。

吉卜林《叢林故事》是在鼓吹“弱肉強食”的強權統治嗎?

對此,不同評論家往往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吉卜林在鼓吹“弱肉強食”的強權統治,有的認為他是在為掠奪政策做辯護,而他所想象出來的這套理想化的規則系統,也是基於清醒的自身定位和互相依存的關係,試圖建立符合帝國利益的理性秩序。但其試圖鼓吹的人對自然、人對人之間那種勇氣、自我犧牲和忠誠於集體、社會的責任等等這些美好品質,卻又恰好是當下真實叢林世界裡所缺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