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人說T-34是二戰中最優秀的中型坦克?

幽篁-月

T-34是二戰中最優秀的中型坦克,

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這款結構簡單的坦克易於大規模生產和維護;二是T-34坦克的綜合性非常優良。

為什麼這樣說呢?

一是這款結構簡單的坦克易於大規模生產和維護。

在進行大規模國家戰爭的時候,往往不是一兩次戰役就能分出勝負的,戰爭往往會打很長的時間,這個時候戰爭其實是一場消耗戰。

敵對雙方比拼的不只是簡單的技術優勢,而更加強調生產的規模優勢。

二戰時,德國的鋼鐵產量要超過了蘇聯。1942年,德國鋼鐵產量為3210萬噸,蘇聯僅為810萬噸;到了戰爭後期,1944年的時候,德國佔領區的鋼鐵產量為2850萬噸,蘇聯則為1000萬噸。

雖說德國的鋼鐵產量超過了蘇聯,但是德國生產出的坦克卻遠遠沒有蘇聯多。

戰爭期間內,蘇聯總共生產了102000坦克,其中T-34坦克有70000多輛。

而同一時期,德國的先進坦克“豹式”坦克,總共只生產了4815輛,“虎式”坦克則只生產了484輛。

也就是說,蘇聯生產的坦克數量是德軍坦克數量的10倍以上。就算蘇軍坦克與德軍坦克的損毀比是5:1,那麼到最後德軍坦克拼完了,蘇軍仍然還有大量的坦克可以使用。

蘇聯之所以能生產出比德國更多的坦克,就在於T-34坦克的結構簡單,使其非常容易大規模生產。

而且結構簡單的T-34坦克還非常便於維修。戰爭期間,列寧格勒被長期圍困,缺乏鋼鐵和煤炭。但是列寧格勒的坦克工廠,卻能夠頂住德軍的不斷炮擊,持續的修理坦克達三年之久。許多時候,還在修理中的坦克不得不通過牆壁的縫隙對前進的德軍士兵開炮。

可以想象,如果是需要精密零件的那種結構複雜的坦克,在缺少零部件的列寧格勒,損傷的坦克是很難被修復的。

所以說,蘇聯生產的T-34坦克數量遠遠超過了德國的坦克生產數量,其數量優勢最終掩蓋了德國的技術優勢。

最終,這種生產上的優勢轉化為了壓倒性的戰略優勢。

二是T-34坦克的綜合性非常優良。

首先T-34坦克的火力強大。T-34坦克裝備的是一門76毫米的坦克炮,在戰爭初期,這比法國和德國的75毫米短管坦克炮強大得多。到了1943年,改進型的T-34坦克的容彈量,增至108發,可以說火力非常強勁。

其次T-34坦克的裝甲防護很強。T-34坦克的裝甲厚度,都是45毫米,但是它正面裝甲有32度的斜角,側面也有45度的斜角,同時炮塔也有一定的斜角。T-34坦克的這種斜面裝甲,可以讓敵人打過來炮彈形成跳彈,威力大為減弱。

根據測算,這種T-34坦克的45毫米的斜面裝甲的防護力量,達到了正常135毫米裝甲的防護力量。

因此,一般75毫米的坦克炮是很難摧毀它的。

第三是T-34坦克的動力系統強勁。T-34坦克使用的是大功率V2柴油發動機,而德軍“虎式”坦克採用的是邁巴赫230-P30汽油機。

柴油機的輸出功率大,動力輸出遠強於汽油機。

更重要的是柴油機穩定性好,在坦克被擊中過後,不太容易爆炸,而汽油機非常容易爆炸。

另外,T-34坦克油箱容量非常大,高達460升,行程可達540公里,而德國的4號坦克只有160公里的最大行程,“虎式”坦克最多跑100公里就必須加油。

如此強大的發動機,使得T-34坦克在有比德系坦克更高的機動性。

而坦克戰比拼的,除了是火力和裝甲,更多的還是要比拼機動性。機動性好的,不僅讓對手打不著,反過來還可以吊打對手。

當然德國坦克也並非一無是處,“虎式”和“豹式”坦克仍然有技術上的諸多優點,但總體而言之,T-34坦克是一款綜合性能比較均衡的好坦克。

甚至連德國“閃擊戰”理論的創始者古德里安將軍,也非常欣賞蘇聯的T-34坦克,他還更進一步地主張仿造T-34坦克。

雖然德軍也可以仿造和借鑑T-34坦克,但是整個德國工業體系是比較注重精細化的生產,不適宜於蘇聯這種結構簡單坦克的大規模化生產。

最終德國的高質量坦克淹沒在蘇聯的T-34坦克的洪流之中。


一丹流青

有人說T34是二戰中最優秀的中型坦克,真如所言嗎?筆者認為確實有一定的道理。我們先從T34的發展沿革來談論這個問題吧!

T-34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由蘇聯哈爾科夫共產國際工廠設計師米哈伊爾·伊里奇·科什金設計的中型坦克。在此之前,蘇聯相繼完成了1920年代的T-12坦克,其主炮採用一門45毫米火炮,該坦克於1930年開始工廠測試,該坦克也奠定了二戰中大批量坦克製造的工業和人員設備基礎。

而T34坦克則是在30年代末的T32坦克發展而來,該坦克在1940年開始在哈爾科夫工廠開始量產,在二戰中又經歷了多次改進,坦克炮先後經歷了76.2毫米主炮和85毫米主炮兩種,蘇聯在T34坦克設計之初的射擊指標為近距離內抵禦37毫米主炮的直射,在中遠距離內,抵禦75毫米火炮的斜射,哈爾科夫的科什金團隊採用了通過防彈外型,用傾斜裝甲來增加坦克的防護能力,而後來在德國坦克的對決中,正是由於傾斜裝甲的設計,得以獲得不俗對抗德國坦克炮的效果,特別是在換裝85毫米坦克炮後,T34/85的主炮威力有了相當大的增加,在對抗德國虎式、黑豹、象式和鼠式等重型坦克的戰鬥中,也在數量和相對綜合能力,及效費比概念上有了很好的表現。

而就T34的炮塔加工來說,有焊接式的,但很大部分採用鑄造形式,也有一定數量的衝壓炮塔;就鑄造炮塔的效果,應該來說相對簡單,適合戰時的蘇聯工業體系連續大批量製造,正是T34製造的相對簡單,設計又綜合了系統工程的特點,考慮到長期戰爭中的損耗率,並不把長壽命作為坦克設計的初衷,而是綜合考慮戰場的特點,把數量和一定的質量,及可加工能力綜合考慮;而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的血戰中,從坦克廠車間直接開出的T34坦克,由工廠工人駕駛衝入敵陣的場景,仍使人熱血噴張,激動不已,這是真正的蘇聯紅軍的鐵血典範,正是由於綜合能力被安排到最佳,該坦克也成為了二戰優秀坦克的象徵。而就T34坦克的總數來說,從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蘇聯一共生產了T-34系列坦克84070輛,甚至T34還出現在戰後的朝鮮戰爭戰場上,與美製謝爾曼坦克和潘興坦克的對決中,也絲毫不落下風,可以說T34坦克是二戰戰場上一個系統工程考慮的戰時坦克的佳作,甚至在近年來的烏東衝突中,烏克蘭東部武裝還直接把作為二戰勝利紀念碑的T-34坦克開下來直接參與作戰,甚至有從博物館裡直接開出來,用於作戰的例子,70多年前的老坦克依然能用於實戰,不得不說是系統工程和俄氏皮糙肉厚概念機械的最好詮釋。

就綜合以上來說,T34是二戰中最為成功的坦克,雖然在防護和攻擊及製造技術上不是最先進的,但其成功在於適應了東線戰場的需要,以及製造坦克上因應本國既有設備的最好結合性和大批快速量產供應前線的實際可操作性。雖然戰爭前期,哈爾科夫地區被納粹德國一度佔領,但遷到後方及烏拉爾地區車里雅賓斯克的新坦克廠接替了哈爾科夫坦克工廠的任務,創造了戰爭中坦克產量前無古人的創舉,就此而言T34是二戰中量產坦克的一大成功奇蹟!End!


利刃軍事

首先咱們認識一下T-34。

T-34坦克全重32噸,乘員4人,主武器為一門76.2毫米F-34主炮,副武器為兩挺7.62毫米DP/DT機槍,車寬2.92米、車高2.39米,克里斯蒂懸掛裝置,Б-2-34水冷柴油發動機、功率373千瓦、最大行駛時速55公里、最大行程468公里,通過障礙高0.75米、越壕寬2.49米、爬坡30度、裝甲厚18-60毫米。

T-34坦克不僅有優秀的機動性能,火力和防護能力也有極大飛躍。優異表現也壓倒了同時期的坦克。在T-34坦克尚未完成樣車之前,蘇聯領導層就決定同意用T-34裝備蘇聯紅軍。1940年1月底,首批坦克駛離哈爾科夫的工廠生產線,後人稱為T-34/76 1940年型(T-34/76A)。2月初,2輛T-34在進行哈爾科夫-莫斯科-摩稜斯克-基輔-哈爾科夫的長途行駛試驗中,給在莫斯科紅場觀摩試驗的斯大林留下深刻印象。科什金因患肺炎於當年9月26日病逝,最終沒有看到絕筆之作T-34的精彩表現。其助手莫羅佐夫接替了他,T-34坦克1940年6月完成生產圖紙,隨即大批量生產。具備出色的防彈外形,強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機動能力,特別是擁有相對校高的可靠性,易於大批量生產。T-34/76A坦克於1940年完成115輛,並將一部分派往芬蘭實戰試驗,但未能來得及參加戰鬥。至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共完成T-34坦克1225輛,大大超過了同期Ⅳ號坦克的數量。至莫斯科會戰前夕,已有1853輛T-34交付部隊使用。T-34/76於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羅斯格羅德諾首次參戰,在此後一系列戰鬥中德軍竟找不到可以與之抗衡的坦克,這就是“T-34危機”,導致了德軍大量坦克的過時,被迫推出更新型的坦克以應付局面。作為應對措施,德國Ⅲ號改裝長身管50毫米炮,Ⅳ號坦克則改裝長身管的75毫米炮,同時都大大加強防護力,可有效對抗T-34/76。同時又開始研製Ⅴ號“黑豹”式(豹式坦克)和Ⅵ號“虎”式,其中前者明顯借鑑T-34的一些特徵。

T34坦克作為蘇聯在二戰中的主戰坦克,在數據上的性能與在實戰中的性能優越起了一定作用。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坦克操作簡單。毫不誇張的說,一個從沒有學習過坦克駕駛的農民可以在幾天內學習怎樣駕駛T34。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城市內的工廠裡的工人正在努力的製造T34坦克,每當納粹的軍隊開來時,坦克修理廠的工人就駕駛T34坦克與納粹軍隊作戰。庫爾斯克會戰,是二戰中最大的坦克的決戰,蘇聯的損失就達6064輛,導致其損失之大的主要原因在於坦克乘員戰前訓練嚴重不足。如此簡單的坦克,快速的生產可以迅速補充作戰損失但坦克手卻需要時間,但這種簡單易造的坦克仍受到各國的喜愛。

特別是那些生產力低下的小國。需要注意的是德國的坦克雖然設計精密但產量不足,所以在大量戰鬥中德軍在坦克數量上一直處於劣勢。

要說不足的話,T-34塔克上面沒有無線電聯絡設備,需要用旗語進行聯絡,在信息戰裡邊T-34真的很落後。


官破曉

T34確實是一款非常優秀的坦克,這點是得到德國和蘇聯在實戰中證明的。T34最早在30年代開始研製,其一些明顯的特徵深深地影響了之後的坦克的發展,其在防護火力和機動三個極為重要的方面做了非常好的平衡,相對於其他同時代的很多其他坦克而言,是一款劃時代的作品。

機動,其使用的是著名的B2柴油機,其功率較大而且可靠性高,而且由於T34體重較輕,所以機動性非常良好,而且柴油機的另一個好處是容易燃燒,這對於實戰中車組人員的逃生和安全是很有好處的。T34使用的是著名的克里斯蒂懸掛,可靠性很高,而且對各種地形的耐受性也很好。這些一起造就了其優秀的機動性能。

在防護方面,其開創性地使用了傾斜裝甲設計,可以非常好的規避一些敵方射來的火力。雖然由於噸位考慮其防護能力不是特別強,但是考慮到其作戰定位等是完全夠用的。

在火力方面,其選擇了一門76毫米口徑火炮,這在二戰初期是極為強烈的火力,而同時期的其他國家的坦克,使用的還大多是小口徑火炮,火力不是一個級別的。而在戰爭後期,T34也是換裝了85毫米口徑的新式反坦克炮,足以面對德軍的虎式豹式等這些強大的對手。而蘇軍甚至還準備為其換裝100毫米口徑的反坦克炮,不過最終由於戰爭結束而並沒有繼續下去。

而T34這樣一款優秀的坦克,還成功做到了降低成本,其生產工時相對於同期的德國坦克而言極為降低,一切能夠簡化的設計都被簡化,就為了戰時的大量生產,T34坦克的生產數量高達8萬輛,而且在戰後還廣泛裝備了多個國家的軍隊,足以說明他的優秀程度。而即使是這樣一款二戰的元老級坦克,時至今日依然在像朝鮮等這些國家服役,所以說明其可靠性之強,是世界坦克發展史上不可磨滅的具有紀念碑價值的武器。


僱傭兵

對於這個問題,老鷹航空從下面幾點來回答:

第一呢,糾正一個錯誤的認識,一款優秀的武器,不是單純性的和其他武器之間進行各個參數的對比而得到。在戰場上沒有什麼萬能的武器。

第二點,在蘇德戰爭的中期,蘇聯研發的T-34坦克相比於德國而言,最大的優勢就是產量,並配合其性能優點(不是優勢)面對德國裝甲力量構型壓倒性優勢。德國兩線作戰,兵力不足,且後勤保障受到美國和英國的戰略轟炸開始陷入癱瘓。在這種情形之下,德國仍然秉承追求性能優勢,研發出“虎式”、“虎王”、“黑豹”等主戰坦克,但是產量一直都上不去,上百輛高性能坦克面對蘇聯上萬輛T-34的裝甲洪流,那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這就是戰爭的藝術,尤其是大國與大國之間的抗爭藝術,一旦戰爭進入到相持階段,比拼的就不是什麼武器裝備的優勢了,而是產量,特別是穩定的產量。10000輛80%性能的坦克,對抗,100輛100%性能的坦克,結果還是很明顯的。

第四呢,至於T-34的性能參數如何,發展歷程如何,請參考其他回答吧,老鷹航空相信其他的回答會有圖文並茂的解釋(估計重點會談到T-34的76mm口徑火炮,還有它的鑄造工藝加工出來的炮塔,呵呵,看看就好)。

OK,關於問題就回答到這裡。


老鷹航空

T-34中型坦克是第二次世欠戰中最優秀的和生產數量最多的坦克,也是至今世界上服役時間最長的坦克。1939年初,共產國際工廠製造出A-20和T-32坦克的樣車,經展出和表演後,總部領導人選擇T-32坦克。並於1939年12月,對樺車進行改進後正式命名為T-34中型坦克.1940年6月,共產國際工廠開始成批生產T-34坦克,,到1941年6月德軍入侵蘇聯時,共生產出1225輛。該坦克戰鬥全重26.3t,乘員4人,安裝1門短身管的M1939JI-ll式76.2mm火炮,稱、T-34-76A中型坦克。1941年下半年,該坦克換裝了M1940中-34式長身管的76.2rnm火炮,並對裝甲防護等方面作了改進,先後出現了T-34-76B、T-34-76B和T43等五種車型。從1943年起,該坦克又換裝了長身管的85mm火炮並加強了裝甲防護,增加了1名乘員(機電員),改名為T-34-85中型坦克.

T-34-85中型坦克為炮塔式坦克,車內前部為駕駛室,中部為戰3止室,後部為動力傳動室。駕駛室位於車體內前部左側,駕駛員上方有1扇可向前上方打開的艙門,右側是機電員,機電員還負責操縱安裝在車體首上裝甲板上的前機槍。

炮塔位於車體中部,車長和炮長位於炮塔內左側,車長在後,炮長在前。裝填手位於炮塔內右側。炮塔前部裝有火炮、並列機槍和瞄準鏡,周圍焊有登車握把。車長指揮塔上有2扇可分別向前、後開啟的艙門,並有1具觀察潛望鏡和5具觀察鏡。初期生產的指揮塔是固定的,後來生產的可旋轉360度.裝填手有1扇向前開啟的艙門,其前方有1具潛望鏡。發動機及傳動裝置依次位於車體後部,與其前部的戰鬥室之間用隔板隔開。

發動機室頂部有進、出氣口和發動機檢查窗,後部有排氣管和傳動裝置檢查窗。車體每側有5個負重輪,每個負重輪處裝有減振器,主動輪在後,誘導輪在前。每條履帶有72塊履帶板,其中36塊履帶板上有誘導齒。

T-34中型坦克從1940年至1945年生產總量為53000輛。它在聯坦克發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T-34坦克還參加過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東戰爭和安哥拉戰爭。直到60年代後期,才從蘇軍大多數部隊中退役,但仍有3000輛被封存起來。


總說裝甲

就不再複製數據了,沒意思。只說幾個比較直觀的體驗。

以前曾在博物館見到過實體,很低矮,也就約一個半人多高。對比德國坦克照片,明顯矮上一大截。這就意味著,這種坦克在那個光瞄系統不怎麼發達的年代,有更強的戰場生存能力和隱蔽能力。

另外,不要說什麼它防護力不行,要知道德軍到中後期都裝備了長身管75炮和88炮,在全世界坦克炮裡,這都屬於大口徑炮。正常45口徑左右的,還真對它沒多少辦法?否則德軍也不會患上“t34恐懼症”。

再加上它變態的機動能力,和穩定可靠的行走系統,非常適合在漫長的戰線上發起突襲。很多德吹拿著幾輛重型坦克可以吊打一群34以證明34不行,但他看不到,在同一場大型戰役裡,整條防線被34戳得七零八落,讓蘇軍一次又一次合圍德軍重兵集團。

所以說34在那個年代是一款非常優秀的中型坦克。唯一可惜的是,沒有為34裝備通信電臺,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大的戰損。

一直到對越自衛反擊戰,我曾經在視頻上看到,我軍還在使用34作為移動支援火力。


林則漸

我就不復制粘貼,半個軍迷自己總結下。

首先,評價是最優秀的坦克,是比較公認的,至少蘇聯和美國,都是這樣認為的。

總體評價,T-34,開創了現代坦克的標準,戰時影響了德國的黑豹坦克,戰後蘇聯坦克一脈相承,歐美坦克深受設計思想影響。柴油發動機,傾斜裝甲,長身管大口徑火炮,最鮮明的影響。T34也是第一種,完美綜合平衡了機動性,防護性,攻擊性的坦克,開戰後主戰坦克的雛形。同時代,英國還在玩步兵坦克落後概念。

分開來說,從機動性,率先大規模使用柴油發動機,使用大直徑負重輪,扭力大,速度快,可靠性高,安全性好,省油。對比而言,美國的M4汽油機,號稱打火機,一打就著;德國虎豹,交錯負重輪故障率太高;行程是德國坦克的三倍以上。

防護性,開創性的傾斜裝甲,同樣重量的裝甲,大幅度提高防護能力,41年前,德國坦克都沒有能力遠距離擊穿,從此之後的坦克都是學它。

火力上,76毫米坦克炮遠超同時代的德國三號四號坦克,換裝85毫米長身管坦克炮後,威力更強,在中型坦克中威力屬於第一流。

最重要的是,製造容易,成本低,方便大規模製造裝備,二戰就是拼工業生產能力的戰爭,生產了五萬輛的坦克海,推平了精細化的德國。


Leopard40333282


將二戰期間主流的三款中型坦克做對比 t34 m4 Pz.IV t34明顯是排在第一位的 v2發動機的強大動力帶來的是巨大的底盤冗餘度和極好的機動 同時傳動後置也方便了後期改裝和降低車身高度 四面傾斜的裝甲在不增加重量的情況下帶來了更高的等效厚度 原始的76mm火炮中規中矩 後期型的85mm火炮可以說是傲視群雄 僅次於黑豹的75mm火炮 同時結構簡單便於維修和組裝 產量巨大 柴油發動機不易著火扭矩大等種種優點綜合考量 t34稱為二戰最優秀中型坦克當之無愧



膜法少女史達林

有一個成熟的發動機,外形合理,大傾角裝甲理念先進,鑄造方式適於戰時大規模生產,操作簡便,工時耗費少,適合暴兵,符合毛子所有武器設計特點,簡單粗暴,皮實耐用,人機功能差,毛子用這個理念暴兵成功推倒了德國,讓整個西歐在戰後幾十年裡都活得戰戰兢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