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的橋,涇陽的塔,高陵的牌樓一枝花

三原縣

三原縣城被一條清峪河分隔為南北兩城(新城與老城),三原史稱“甲邑”,古稱“池陽”,位於陝西關中平原中部,因境內有孟候原、豐原、白鹿原而得名。三原為古京畿( jī )之地,自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置縣,已有1560多年曆史,素有“衣食京師、億萬之口”美譽。

古龍橋

三原的橋,涇陽的塔,高陵的牌樓一枝花。壓韻上口,鄉人傳頌。三原的橋指的就是三原縣的古龍橋,俗稱“三眼橋”。(這裡作者只說三原的橋,涇陽的塔,高陵的牌樓後續補上)

三原的橋,涇陽的塔,高陵的牌樓一枝花

古龍橋

三原古龍橋俗名“三眼橋”,始建於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橫跨於三原南北兩城間的清河河谷半坡上,是由當時的工部尚書溫純集資倡導修建。橋的建築設計採用三孔拱橋形式,橋長110米,寬11米,橋身用石條鐵鉗構成,橋面青石築鋪,兩側石雕欄杆,上刻人物花卉,橋體造型宏偉壯觀,是陝西省內保存最為完善的古代石拱橋之一。“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是對古龍橋的形象描繪。

石欄外側雕有龍頭龍尾各三,頭東尾西,形制意為以龍馱橋,故名曰“龍橋”。龍橋南北二坡呈S形,坡頭原修建有南北對峙的城門。橋上的龍頭龍尾與橋面上水道相通,每逢雨天,橋面積水從龍頭龍尾噴出,直傾河中,景象蔚為壯觀。龍橋橋體全部用青石條建造,結構堅固,歷經明、清、民國三代280年仍穩固屹立。

三原的橋,涇陽的塔,高陵的牌樓一枝花

古龍橋傳說

傳說一:(李靖斬龍)

相傳有年清河水漲,有龍闖橋下,橋甚危,一個名叫李靖的三原後生抽劍斬之,橋復安,故得名龍橋,這是龍橋來歷之一說。明萬曆三十一年,有三原人溫純官居工部尚書,為造福桑梓,集資建成石橋一座,據說當時橋建成後,南北二城各唱大戲數日以示慶祝。史有人賦詩讚這石橋曰:“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隨之這橋得名龍橋,亦名尚書橋,相傳,那溫尚書的鐵鑄生辰八字至今仍鎮在橋心腹部,這是龍橋來歷一說。

傳說二:(青蛙申冤)

有一天,新上任的三原知縣路過龍橋,被一群青蛙攔住了去路,怎也趕不散,縣官低頭問道:你們為何攔住我的去路呢?這些青蛙只管聒吵著,其聲悲慘。縣官就覺蹊蹺,又說:“你們有啥冤要本官申斷的就點點頭,沒等縣官再說,這些青蛙便紛紛蹦下橋底的清潭裡。縣官似乎明白了,隨下至潭中探察,果見得一具男屍,脖子繫了半頁磨扇。為破此案,縣官心生一計,差衙役出了張告示,言及府內有半頁磨扇需要配對,如有交來配對者,官府以千金為獎。於是全縣百姓踴躍交納,一天,橋南頭豆腐店掌櫃也交來半頁磨扇,縣官照例差人搬去對了,這回正好合茬,於是真相大白。據店主招供,不久前,有一秀才趕考路過三原,日暮自北城投來,無處安歇,他就招其夜宿於店中。是夜,他夫婦見秀才囊中有些銀兩,遂起謀財害命之念,事後,他們便用麻繩將家餘的破磨扇之一半繫於死者脖脛沉入橋底潭中,誰料青蛙性靈揭了案底。案是破了,收來的磨扇怎麼處理,縣官又生一念,不如全鋪到橋面上去,故此流傳下這段為龍橋增色不少的佳話。這是龍橋來歷的又一說

三原的橋,涇陽的塔,高陵的牌樓一枝花

二郎擔山新古龍橋

今觀龍橋如二郎擔山橫於兩岸腰間,長一百一十米,寬十一米,高二十六米,結構沉實,形狀如龍,橋體兩側各雕有龍頭三隻,護著這橋。橋欄為五十七幅浮雕組成,多為人物,其中二十四孝圖尤為特色,頌揚著儒、釋、道三家的向善教義和倫理道德,造型極是大氣美觀。橋北頭左側現存石龜一隻乃是鎮橋之物,橋下清清河水分三股流過橋洞,橋面為磨扇鋪成。這磨扇底下還封存著一個青蛙申冤的神奇故事。

三原的橋,涇陽的塔,高陵的牌樓一枝花

歷史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為發展三原經濟,縣上出資八萬二千元加固並擴寬了南北二坡,以護橋體,利於通行。一九八五年又在原古龍橋的右上空建成了一座氣勢雄偉的斜拉式新龍橋,橫貫南北,平通兩城,減去了古龍橋之重負。三原古龍橋這座境內最完整的石拱橋從此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成為一座古石橋建築的活標本,只能供後人觀覽和研究,可它仍和鋼筋鐵骨的新龍橋同為三原縣的標誌,騰飛在三原人的敬仰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