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无手机恐惧症"可能与你的依恋类型有关

警惕!

一、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出门忘带手机会像丢魂落魄一样,哪怕快要迟到了也要匆匆忙忙回家拿手机?

如果看到自己手机的电量低于20%,立刻就会焦躁不安,想马上充上电,不然会引发你内心的恐惧?

经常会无意识的去查看自己的手机信息,以防错过重要信息或邮件?

恭喜你,你可能已经换上无手机恐惧症了。

警惕!

二、

"Nomophobia",无手机恐惧症(no mobile phone phobia),指的是那些手机不离身的人。匈牙利学者Veronika Konok等人(2016)通过网络招募了142名自愿被试者(方便抽样),并用手机使用量表、手机依恋量表及成人依恋量表,测试他们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及依恋类型。

结果发现,痴迷型的人比其他类型的人更容易因为手机不在身边而感到不安。在心理学上,依恋类型主要指人们在亲密关系中的反应方式,分为安全型、痴迷型、疏离-回避型、恐惧-回避型四种。痴迷型的人虽然渴望亲密,但同时"被拒绝"又是他们最核心的担忧,让他们魂不守舍。

该研究就发现,痴迷型的人对无手机的恐惧,是因为担心自己无法及时回电或联系他人,从而带来他人的误会,导致对方相应对待自己——这是一种对"被抛弃/被拒绝"的恐惧。

警惕!

三、

我看到无数拿着手机的年轻人,一如看着自己。我们拿着手机,联系着,交往着,逃避着,直面着,将自己置身于网络与数据洪流中的一切,迷失在一片虚假繁荣里,以为看见了全世界,却看不见自己身旁的人,路过的猫,用相机凝固光影,却再也不会沉静地欣赏。我们沉浸在他人与周围给自己的定义里,以为能够逃避孤独,更以为能够看见自己。我们困惑着,也迷茫着,慌乱着,也忙碌着。

这些年越长越大,丢失了自己,又在寻找着自己。为了一个飘渺的存在感,为自己筑了很多城墙堡垒,交了很多朋友,说了无数标榜自身的话,为自己标签了无数的身份。

躲在这些身份之后,仿佛自己浑身都是铠甲。而当身边空无一物,空无一人,那个蹲下的、背对世界的自己,终于缓缓地站起来,回头转身。

来,放下手机吧,重新认识自己,也重新认识自己的亲密关系,终究,你会从自己、从亲密关系中,重新找回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