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最牛逼的皇帝都不得不服的小文具

文房四宝,笔居首位,我国迄今为止出土的最早毛笔实物为“战国笔”。书法是中国所特有的传统艺术,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从甲骨文开始,便出现了毛笔痕迹,沿革流变到金文、大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中国书画讲究神韵,一支好笔,对于使用者格外重要,因此毛笔制作技艺本身,也成为了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

连最牛逼的皇帝都不得不服的小文具

连最牛逼的皇帝都不得不服的小文具

康熙三十三年,周虎臣在苏州开设周虎臣笔墨庄,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周虎臣毛笔具有“尖、齐、圆、健”的特点,锋颖锐利,圆润饱满,刚劲有力,富有弹性。康熙皇帝60大寿时,周虎臣笔庄用精选的正冬北狼毫配以石獾毛等制作贺寿贡笔60支,由时任两江总督的赫寿进贡朝廷,康熙用后大悦,题字“笔走龙蛇”,这也是名笔“万寿贡笔”的来历。

连最牛逼的皇帝都不得不服的小文具

热爱文艺的乾隆皇帝在位期间,特敕周虎臣制作御笔,并亲题“周虎臣笔庄”五字赐作招牌。由皇帝亲自代言的乾隆御笔回旋适宜,肥厚雄实,成了经久不衰的爆款,大小文武官员都想试试皇帝的毛笔,纷纷购买,乃至科举考场上的儒生为了沾沾帝王之气,盛传“无周虎臣笔不进考场”之说。

连最牛逼的皇帝都不得不服的小文具

连最牛逼的皇帝都不得不服的小文具

连最牛逼的皇帝都不得不服的小文具

▲ 李瑞清书画作品

1862年,周虎臣从苏州迁到上海,从此便开始了广泛与诸多一流书画家及海派领军人物合作的时期,通过总结众多高手的试笔经验,发展创新独门精湛的制笔技艺,做笔人必须精于用笔才能做出好笔。比如晚清知名书画家、翰林李瑞清(张大千的恩师),是当时周虎臣店东的挚友,经常来店中叙谈、试笔。其精通诗、书、画,对书写技法的掌握有很深体会,周虎臣为其专制适写魏碑大笔数支,李瑞清甚为满意,曾题匾额:“海上造笔者,无逾周虎臣”。

连最牛逼的皇帝都不得不服的小文具

▲ 李瑞清(清道人)题词

历史上,周虎臣笔庄曾为诸多名人特制过毛笔。比如:曾熙嘱制大羊提笔,吴昌硕定制笔,赵之谦定制行草笔,任伯年定制画笔,吴湖帆的“梅景书屋画笔”,沈伊默的“伊默选颖”,李可染的“师牛堂”,任政的“兰斋选颖”,张大千定制的“大千选用画笔”……八十年代,日本书道艺术家柳田泰云、川上景年也曾专程定制毛笔。

连最牛逼的皇帝都不得不服的小文具

连最牛逼的皇帝都不得不服的小文具

▲ 张大千

周虎臣毛笔集湖笔、水笔、书画笔三大制笔技艺之成,融会我国南方制笔技艺,且不断创新技艺,在继承“尖、齐、圆、健”的传统技艺基础上,自创制笔技法“健腰法”、“顶齐法”、“层峰法”、“精修法”。

制作技艺非常繁复细巧,包括从选毫到刻字六大流程和洗、浸、拔、梳、连等 70多道工序。

连最牛逼的皇帝都不得不服的小文具

▲ 吴庆春

国家级制笔技艺传承人、周虎臣第十一代传人吴庆春老师向GreatSeed介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用笔特征、肌肉习惯、运笔习性,用适合自己的笔可助长个性优势的发挥,比如性格奔放,写字遒劲的书家,就适用有力一些的毫,写字清秀的书家,则适用相对柔一些的毫,又比如写行草、写小楷、写隶书等,不同需求不同流派适用不同性能的毛笔,所以,配毛等制作工艺也会不同,一支好的毛笔应该和使用者的特征、需求产生融合,这也是制笔人精进技艺传承技艺的关键。”

连最牛逼的皇帝都不得不服的小文具

连最牛逼的皇帝都不得不服的小文具

连最牛逼的皇帝都不得不服的小文具

连最牛逼的皇帝都不得不服的小文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