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北伐中發生了「極其意外」的事,曹丕還借畫「羞死」一員大將

提及蜀漢“五虎上將”,關張趙馬黃中尤以“關羽”最為知名,而威震華夏當屬公元219年的“水淹七軍”;這一戰可謂轟動三國,關羽一人不僅擒殺了“龐德”,還逼得曹操要“遷都”。但這其中也出現了一個“極其意外”的情況,那就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的“于禁”投降;或許在很多人看來“于禁”不過是貪生怕死之輩,投降算不上什麼稀奇事。

關羽北伐中發生了“極其意外”的事,曹丕還借畫“羞死”一員大將

其實不然,拋棄《三國演義》的影響,“于禁”可並非一般人,身為曹魏“五子良將”,其地位不次於“關張趙馬黃”。“于禁”自從征討“黃巾軍”時就跟隨曹操,南征北戰三十餘年,史料記載“(于禁)身經百戰,出兵必為先鋒,退則必為後衛。”一時間威震三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過是諸多“尊漢貶曹”的文人們過於注意劉備大將,因此“于禁”形象才顯得低矮了許多。

想當年曹操征討張繡,張繡復反,不僅殺了大將“典韋”,還殺了曹操長子“曹昂”;這一戰曹操險些丟了性命,曹軍更是大敗,混亂之中四散奔逃。眾曹軍中唯有“于禁”部隊臨危不亂,且戰且退之下為曹操的撤退爭取了寶貴時間;而且在撤退途中遇到了“青州兵”趁機搶掠,“于禁”毫不猶豫的揮軍趕殺。“青州兵”本是投降曹操的“黃巾軍”,因為人多勢眾常備曹操容忍;今被“于禁”一路追殺,“青州兵”逃回曹營後誣告“于禁造反”。

關羽北伐中發生了“極其意外”的事,曹丕還借畫“羞死”一員大將

當時情勢危急,于禁顧不得向曹操解釋,只說“敵後追,吾當先抗敵;曹公智,謠言止於智者,何懼?”于禁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根本不管所謂的“造反之罪”,仍指揮士兵先築濠溝以防敵人來攻,這才有效的制止了曹軍繼續逃亡的亂局;之後“于禁”仍舊沒有前往曹操處解釋,而是派人說明當時的真實情況,而自己則繼續堅守在前沿陣地。曹操聽聞後當眾稱讚“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

關羽北伐中發生了“極其意外”的事,曹丕還借畫“羞死”一員大將

曹操對“于禁”的這番評價是相當高的,不僅肯定了他在這場戰鬥中的表現,還將其比成“古代名將”;試想,如此的勇武之人,這樣臨危不亂為曹操著想的大將,又怎麼可能讓人相信他會投降呢?不僅如此,之後“于禁”跟隨曹操復破張繡於穰,擒呂布於下邳;再之後助曹仁破“眭固”於射犬。“于禁”的戰績太多,不管是官渡之戰,還是之後的四方徵殺,“于禁”從不離曹操左右,不為先鋒即為後衛,曹操更贊其“武力既弘,計略周備, 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徵,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

關羽北伐中發生了“極其意外”的事,曹丕還借畫“羞死”一員大將

其實不僅是“曹操”,就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對“于禁”讚賞有加“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如此威名赫赫的“于禁”,跟隨曹操南征北戰三十餘年的“于禁”,莫說曹操不信其投降,當時三國之中又有誰能相信他會投降?即使“于禁”投降後,曹操仍仰天長嘆“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一言以蔽之,“于禁”的投降在當時稱得上是一件“不可能發生的事”。

關羽北伐中發生了“極其意外”的事,曹丕還借畫“羞死”一員大將

與“于禁”形成鮮明對比的“龐德”,與關羽數次鏖戰,還曾有箭射關羽的“壯舉”;但是再看“于禁”,反而數次阻撓“龐德”。世人皆稱“于禁”此舉乃是小人,其意不過是怕“龐德”立功而壓制自己。如果“于禁”真的是這麼想的話,那就真變成了個“鼠肚雞腸”的小人;但是,畢竟“于禁”追隨曹操三十餘年,而“龐德”不過才四年有餘而已。即使是“龐德”此戰首功,又豈能跟“于禁”三十年的赫赫戰功相比?這點“于禁”不會不知。

關羽北伐中發生了“極其意外”的事,曹丕還借畫“羞死”一員大將

“襄樊之戰”關係著整個曹魏政權的命運,這場戰役的勝敗也同樣關係著“于禁”的前途命運,這點身為主將肯定心知肚明;僅僅為了個人爭名奪利就故意做出齷齪之事,這跟當年趕殺自家“青州兵”的“于禁”實在相差太遠。再看“龐德”,即使是水淹七軍後仍“戰益怒,氣愈壯”奮力抵抗;就是面對關羽的勸降,“龐德”仍大罵“豎子,何謂降也!魏王帶甲百萬,威震天下。汝劉備庸才耳,豈能敵邪!我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也。”

關羽北伐中發生了“極其意外”的事,曹丕還借畫“羞死”一員大將

再看“于禁”,被趕至絕路後毫不猶豫的做出了“投降”的決定;世人對此也評論不一,有人說“于禁”投降是顧慮數萬將士的進退;另一種說法則認定“于禁”投降是因為年老,銳氣已消磨殆盡。但不管怎麼說,當年的虎將“于禁”終究選擇了投降保命;對此世人也將“于禁”的投降和當年“關羽”投降放在一起對比,多有為其鳴冤之聲。可仔細一看,當年“關羽”投降曹操,有條件在先“降漢不降曹”,而且最終離開了曹操;再看“于禁”,則是一臉懊喪,口中唯唯諾諾的乞命求憐。

關羽北伐中發生了“極其意外”的事,曹丕還借畫“羞死”一員大將

由此可證,“于禁”投降與“關羽”投降有著本質的不同;只能說當年勇武的“于禁”早已消失不見,投降的“于禁”則成了不折不扣的“貪生怕死”之人。好在關羽最終被東吳所破,“孫權”為討好曹魏,也對“于禁”恩寵有加;可這只是處於政治考慮,但其他人心底仍舊是鄙視“于禁”的。例如在東吳時,一次孫權與“于禁”並馬而行,結果就遭到東吳臣子“虞翻”的責難““爾降虜,何敢與吾君齊馬首乎!”說完這話還舉起馬鞭要打。

關羽北伐中發生了“極其意外”的事,曹丕還借畫“羞死”一員大將

“虞翻”不過是東吳臣子中的一個而已,如果論功勞,“于禁”在曹魏之功勝強“虞翻”百倍;可在東吳,“于禁”的一世英名早已被人踐踏的一文不值,一個小小“虞翻”不僅口出不遜,還敢明目張膽的拿馬鞭抽打。可是“于禁”呢?身為“貪生怕死”之輩,在別人地盤上忍氣吞聲,為活命只能繼續陪著笑臉苟且偷生;這樣的屈辱放在一個徵殺三十年,屢立戰功的“大英雄”頭上,箇中滋味恐怕也只有“于禁”自己心中明白。

關羽北伐中發生了“極其意外”的事,曹丕還借畫“羞死”一員大將

事情到這裡並沒有平息,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受禪登基做了皇帝,“漢朝”也在這一年走到了盡頭;次年,孫權向“曹丕”稱臣,仍舊為了討好,又將“于禁”送回曹魏。“于禁”先在關羽處投降乞命,又在東吳處搖尾乞憐,現今雖要回歸舊主,但心中羞愧恐早已表露無遺;可此時的“于禁”早已成了不是什麼戰功赫赫的大將,而是變成了一種“政治手段”,又有誰還會顧及他怎麼想?

再等“于禁”迴歸舊主,曹丕雖表面尊重,但不過是為了展示“高大形象”而已;這點曹魏人人皆知,可想“于禁”迴歸後又會受到如何的“羞辱”。可即便如此,曹丕仍還故意引“于禁”拜祭曹操。在曹操陵墓之外有三幅畫,一副為“關羽戰克”、一副為“龐德憤怒”、最後一幅則為“于禁投降”;其實根本不用“曹丕”解釋,之所以故意引“于禁”前來,目的就是為了羞辱和諷刺。

關羽北伐中發生了“極其意外”的事,曹丕還借畫“羞死”一員大將

當年的虎將“于禁”,功高蓋世,人人仰慕;可就因貪生怕死,雖苟且數年卻備受屈辱,最終難免羞愧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