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当政时期,派往法国参与一战的14万山东劳工后来怎么样了?

穷哥与众不同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协约国取得了胜利,中国教育界的大佬蔡元培忍不住高呼:“劳工神圣!劳工万岁”!

蔡元培当然有理由这样高呼!第一次世界大战,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遮遮掩掩的加入协约国一方,参与了对同盟国的作战。但是,北洋政府并没直接派出军队,而是向欧洲战场输出了劳工,数量达14万之众!

这14万劳工,凭借着在欧洲战场上的出色表现,为中国挣得了一个战胜国的身份。

可是,这14万劳工,并不是自己愿意去欧洲战场的,他们是被骗去的。北洋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公司进行劳工的海外公司,无数为了生计的中国劳工,怀揣着梦想,踏上前往西方的轮船。这些劳工,大都来自山东和湖北。

他们原本以为,一天一法郎的工资,去欧洲大陆上工作三年,赚上一笔钱,然后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岂不美滋滋?但是,他们中的很多,却再也无法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永远的埋骨在异国的土地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英法为主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面对后起之秀德国,节节败退,英法士兵以十万计的数量在牺牲。这个时候,他们需要大量的劳工去解放他们的士兵。北洋政府当然也想在这次战争中分一杯羹,在世界上获得一定的话语权。于是,14万劳工就这样被送上了战争的现场。

虽然,合同里面清清楚楚的写着:劳工不参与战争,所处环境安全!

所有的当权者都清楚,这只是一个谎言罢了。但是劳工们并不知道,他们还以为这将是他们发家致富的开始。没有人告诉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什么,没有人告诉他们走进的是一个怎样残酷的谎言。

英国人嫌他们的名字难记,于是没人给了他们一个有数字组成的编号。这就意味着,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他们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只有一个冰冷的数字编号。

当时从中国到欧洲,海上航行需要4个的时间。劳工们连坐客舱的权利都没有,只能蜷缩在拥挤的货舱里面。恶劣的环境中,有超过700名劳工染上了疾病,病死在途中,尸体被随意的抛到了海里。

除了恶劣的环境,还有德国人的潜艇在前面等着他们。1917年2月24日,德国潜艇在地中海海域击中运送华工的邮轮,船上543名华工全部葬身大海。

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来到欧洲大陆,等待他们的将是炮火纷飞的战场。这些来都欧洲的劳工,甚至都没来得修整,就被推上了战场。他们从事的是最苦最累最脏最危险的活:把物资从后方运到前线,修铁路,挖战壕,清除地雷、维护坦克!每周七天,每天工作10个小时,日日夜夜,无休无止。死亡时刻伴随着他们!而有数据显示,至少有3万的劳工死在了战场之上!

很多劳工因为长时间的在战场上工作,都是在死人堆里干活,导致精神遭受刺激,被关进了专门的疯人院。

而他们的西方雇主,也从来就没有把他们当做人来看待,在他们眼里,这群来着中国的劳工,只不过是一群低等的奴仆罢了?盟友?说的好听好听罢了!在一些照片里,中国劳工衣着简陋,而外国军人穿着制服。仅从衣服上,就能看出西方人营造的等级距离感。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但是这些中国的劳工却不能回家,因为他们签订的合同是3年,而1918年才只是第二年而已。

与此同时,英法等国理所当然的认为战争的胜利是他们的功劳,与这些劳工半毛钱关系没有,中国劳工被理所当然的遗忘了。当然,被遗忘的还有这些劳工换来的战胜国身份!

直到2017年,距离中国劳工远渡重洋整整100年了,英国人才记起这些劳工,然后制作了一个纪录片《中国劳工兵团:英国被遗忘的军队》。

我想,这个时候的英国人会制作一个这样的纪录片,无外乎是想来套近乎罢了!

弱国无外交,哪怕你是战胜国也一样!

但是,当你足够强大,别人主动来套近乎!

因为我们在不断强大,14万劳工的事迹才得以重现!


小镇月明


一战期间,北洋政府实际上加入了协约国。但是由于当时战争局势不明朗,于是政府决定表面上保持中立,暗地里为协约国输送兵力,但是在当时政府是打着输送华工的旗号。这样来,如果协约国胜利了,功劳有北洋政府的一部分,如果失败了,可以把锅甩给商人们。为此,1916年中国外交部还专门成立了劳工海外输出公司的招聘机构,其中去往英法的以山东人最多,还有一些人来自安徽、江苏、湖南、湖北等地。

在去往欧洲的14万中国劳工中,大约有9.6万人分给了英军,3.7万人分给了法军,1万人被借给美国赴欧远征军。这些华工来到欧洲并没有受到该有的待遇,而是像战俘一样被英法编号,被英法看管起来。他们有些进入了军工厂,进行所谓的“后勤服务”,有些被派往了前线,挖战壕、修路、埋尸体、救伤员、排雷等,总之,什么危险什么最脏最累就让这些劳工做。

关于去往欧洲劳工的死亡数据并不具体,有说两万多,有说3万余。唯一可确定的数据是1917年2月24日一艘输送中国劳工的邮轮遭到德国海军袭击,543名华工葬身于大海的。正是因为他们为一战做出的贡献一直不被重视,甚至不被提起,造成很多劳工埋骨异乡也不为人所知。有些人直到战争结束还在战场上帮着清理战场残骸。当然也有人留在了英法,成为了第一批较大规模移民英法的中国人。

2017年11月11日,当国人沉浸在双十一的购物狂欢中时,英国首次举行了纪念一战中国劳工活动,这一天也是英国的“阵亡将士纪念日”、美国的“退伍军人日”。30多名华人在伦敦唐宁街前的阵亡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环,参与纪念活动的有不少就是这些华工的后代。




国家人文历史


“第一等工人,亦可为卓越之士兵!”

此句是一战时的协约国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熙对中国所派遣华工的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英、美等协约国军队使用的华工超过17.5万人,其中,山东人所占比例超过80%,有14万人之多。俄罗斯使用的华工在3万人左右,以东北人为主,其次是山东人,考虑到东北人里,其实也是山东人占多数,所以赴俄的山东劳工人数也不低于2万人。

1916年开始,面对一战“人肉收割机”的残酷现实,协约国出现缺少兵员、缺少后勤人员的难题。英法等国分别从中国招收十几万名华工,用以从事非战斗性的劳务工作,后来的实践中,他们也不得不经常出现在战场周边,导致死亡率很高。山东威海卫是当时最大的华工招募地,山东人,也成为华工最主要的组成人群。

“众弟兄,大家来听,你我下欧洲,三年有零,光阴快,真似放雕翎。人人有,父母弟兄、夫妻与子女,天性恩情,亲与故、乡党与宾朋,却如何,外国做工……”当年流传于威海卫的一首华工出洋歌,反映了华工们的复杂心情。华工在出发前,必须首先经过士兵一样严格的体检,以便将来可以承受繁重的工作任务。这是劳工集结在青岛港的照片,华工们做好了

上船出发的准备。

通过陆路运送中国劳工的火车,停靠站台时候,他们不会被允许下车。

“正月里梅花开迎接新春,闻听说大英国来招工人,修铁路保马路整理房舍,绝不派战斗事扛炮当军”一名劳工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写到。这是运送华工的轮船停靠在新西兰某港口。

英国陆军部声称:“华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大多数华工都能够熟练地开展工作,并很快掌握工作技能,他们一直都在铁路、兵工厂和坦克车间高效率地工作”。法国国防部长勒德里安在华人聚居的巴黎13区感谢华工们为法国做出的突出贡献,他说:“14万华工中的每一个人,都阻止了法国走向灭亡之路”。
华工队伍行走在比利时的小城镇,每当他们见到异国他乡的庄园,他们的脸上总是露出羡慕的笑容。土地是他们在山东老家时最稀缺的资源,也是他们最珍爱的宝贝。
一位英国军官曾如此评价华工:“他们身体强壮,背负一二百斤的物资显得十分轻松。”当德国飞机来空袭时,英国军官总能听到身边的华工在躲藏时嘴里念叨着“Sanima!Sani mama!”(注:编者怀疑这是一句山东国骂)回国华工们纷纷回忆,当年法国人对他们的态度还挺友好宽容,但英国佬有点严苛,打骂是家常便饭,还管他们叫做“Chink”(中国佬,侮辱性称呼)每逢中国传统新年,山东汉子们心里痒痒的,实在忍不住了,就跑到法国大街上跑旱船,扭大秧歌,这欢乐的一刻,大家似乎都忘记了这是在残酷战争时期的异国土地上。
吃饱了饭的山东大汉,不练练耍耍,秀一下功夫,似乎对不起身体的余力。一战结束后,法国西北部努瓦耶勒市的“诺莱特”华工墓园里,留下了840多座华工墓碑,每座都端端正正的面朝中国,他们的山东老家。
墓碑上镌刻着“虽死犹生”的字样,有3万多人就这样永远长眠在了异国他乡的原野里,也有很多人在这场残酷的战争里,发疯了。当时有法国报纸声称,至少有三四千名法国女郎希望嫁给这帮山东爷儿们,就这样产生了第一代中法跨国婚姻。法国报纸幸灾乐祸的给当地姑娘们泼冷水,警告她们说,山东可没有什么田园风光。
留在了法国的山东华工们与法国姑娘们的后裔,现在早已遍布法国大小城市和乡村,成为中法两国友谊的桥梁

大部分山东劳工当然选择回到了家乡,回到了那块祖先留下来的土地上,继续过着正常人的生活。


历来现实


徒步君在回答题主的问题之前,首先要澄清一个事实。袁世凯死于1916年6月6日,北洋军阀政府向法国派出华工参与一战的时间是1917年8月14日。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的实际操纵者是段祺瑞,也就是说派出一战华工的是段祺瑞而非袁世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不愿意得罪德国,已经加入了协约国组织的北洋政府应英法等国请求,从1916年5月开始向欧洲战场征集和派遣华工,但这个秘密很快被德国人知道了。1917年2月24日,德国潜艇击沉了运送华工的法国轮船ATHOS号,造成船上543名华工全部葬身大海。受此事件影响,1917年8月中旬,北洋政府公开宣布加入协约国组织并向德国宣战。同时加快了向欧洲战场运送华工的力度,以支援英法等国家对德国的作战。

据统计,段祺瑞政府派出的14万多名华工中,有9.6万被分配给英军,3.7万人被分配给法国,另外还有1万余人则被分配到了美国赴欧远征军中服役。按照最初的约定,援欧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不参加战斗,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在战争最前线。在英国军队里的华工几乎毫无例外地都被投放到前线,从事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清理掩埋尸体、除障排雷、修路架桥等等工作。派往法军的华工多数都被安排到了军工企业中从事武器生产,虽然工作环境不太好,但至少没有性命之忧。

北洋政府对德宣战以后,由于人员奇缺,法军安排部分华工进入前线担任运送尸体和弹药的工作。有一些华工被安排在战壕中维护机枪阵地。在1917年法国皮卡第的一场战斗中,在英军士兵失去作战能力之后,负责战壕维护的华工们冲出阵地与德军搏斗,当援军赶到时,大部分华工已经战死。

1918年一战结束以后,由于签约的合同未到期。许多华工仍然继续做着战场清理工作,包括拆除未爆炸弹等非常危险的工作。合约结束以后,有11万余名华工选择离开欧洲回国。1922年3月,最后一批华工乘坐轮船回国。

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华工除回国的以外,还有很多人选择留在了欧洲。根据留在法国的华工组织旅法华工总会上世纪30年代的一项统计,有大约1万余名华工留在法国工作和生活,有三千多人与法国当地女子结婚成家,有些留法华工后来还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关于华工在一战中的伤亡数字,由于英法方面战时疏于统计至今都没有一个定论。据现有资料统计,当年华工奋战的法国下加莱省、索姆省、塞纳滨海省和比利时的一些省份,共有69处公墓安葬了1874名华工。在整个一战期间,共有大约一万名华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002年3月5日,编号“27746”的留法华工朱桂生因病辞世,享年106岁。他也是最后一位辞世的一战华工。

历史有故事,我来告诉你。我是今日头条作者徒步说史,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


徒步说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感动,很可怜,他们是海外中国人的典型。

一战开始以后,法国男人数以万计的死在战场。仅仅一个凡尔登战役,法军就损失了50多万人。一战期间,13到30岁的法国男性,每3个就有1个死于战火,15到49岁之间的法国男性死亡率达13.3%。据统计,1914年法国征募了770万士兵奔赴战场,其中战死140万人,负伤与失踪达350万人,使得法国青壮年损失惨重。

由于男人基本都上了前线,法国国内严重缺乏劳动力,英国也差不多。开始英法都是试图利用自己殖民地人力补充,但很快就用尽了。

于是,他们都开始打中国的主意。

当时中国是中立国,而中国工人在香港和越南的表现,说明他们非常能够吃苦耐劳,工作效率也高,很容易管理。

于是,一战期间,主要是山东籍的14万中国工人到了法国。

他们的命运是比较悲惨的。虽和卖猪仔去美国的那批人不同,但也好不到哪里去。

英国人人力尚且可以支持,给中国人的待遇很低,还不到英国工人的一般,其他福利基本一概没有。

法国人因极度缺乏男人,给了中国人相对合理的条件。中国工人的收入大体和法国人一样,但其他福利基本全无。

本来中国人是来法国做工,不应该和战争挂钩。但实际上却做不到。

中国人主要从事法国工人不愿意的工作,就是最苦最累最脏最危险的工作。

他们很快被送到前线,从事挖战壕、搬运弹药、挖掘掩埋尸体、修野战公路等等。

一些还被送上军舰和货船,从事最为危险的锅炉工,也就是铲煤的工作。一旦军舰被击中,这些锅炉工是最不可能活下来的人。

因为战争和疾病,中国人先后有6000人死在法国。

其中有一个中国工人因坐船被击沉,在海上漂浮了100多天才被解救。在救生筏上本来还有两个白人水手,都因为绝望和受不了苦,乱饮海水,先后死去。

而且,对中国人的歧视无处不在。英国人把他们喊做中国佬,同非洲殖民地的黑人一样看待。

法国人稍好,认为中国人老实温顺,从不适合暴力。但一战西班牙流感肆虐,杀死上千万人的时候,法国竟然流传流感是中国人带来的。总之,在法国人的眼中,中国人和犹太人差不多。

战争刚刚结束,中国工人就基本都被遣送回国。有意思的是,多情的法国女人却和政府不同。当时法国男人被打死了很多,很多法国女孩根本就找不到丈夫。约有3000法国女孩同中国工人结婚,他们认为中国男人顾家、对老婆体贴、节俭、勤劳,是很好的伴侣。

这些中国工人因结婚留在法国定居,并逐步迁居巴黎,形成了巴黎唐人街的雏形。

好玩的是,对于中法跨国婚姻,两国政府都不赞成。

法国内务部曾特地登出一份布告,昭告全国女性,说中国侨法劳工工资不高,赚钱不多,中法习俗迥异,奉劝法国女人不要和中国劳工结婚。

有些中国官员也反对中国劳工和法国女郎联姻,他们除了认为容易出现重婚民事案件外,还容易产生其他管理问题。


萨沙


首先题主提问就有误,袁世凯于民国四年(1915年12月)称"洪宪皇帝“,(1916年3月)取消帝制,6月6日病死北京。

1917年8月14日,北洋军阀皖系段棋瑞操纵的北京政府对德宣战。
实际上派出"参战军″(十几万华工)的是段棋瑞,而非袁世凯。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同他妻子到萨拉热窝访问,在访问途中遭暗杀,德,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发动战争,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场历时4年零3个月的战争,把33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了战争漩涡

这场残忍的战争,使各协约国都非常缺少人力兵源,中国的参战给各协约国给了极大的支持,十几万华工很快就日夜不停的从海路,陆路运到了各协约国,有的分配到前线搬运物资,挖战壕,救护伤员,搬运尸体,有的分配到工厂生产战略物资。


们中有好多人战死,病死,累死客死它乡。战后除少数留在当地娶妻生子,大部分都回了国。

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首先退出战争,11月初德国爆发革命,帝制被推翻,11日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留在俄国的数万华工参加了红军。
他们参加了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战斗,回国后他们传播了苏维埃十月革命的情况,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带来苏维埃十月革命的消息,对中国革命也产生了影响!


鹰x眼


一战后期,欧洲各参战国均陷入了兵员锐减、劳力奇缺的窘境。

为此,英法两国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并企图借用这个远东大国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来从事各种战争后勤工作,以便让更多的本国青壮年走上战场,搏取战争的最后胜利。

据事后统计,从1916年8月到1918年11月,中国共派出超过14万人的劳工前往欧洲,其中英方管理下的中国劳工约10万人,法方管理下的约4万人。

这些华工,主要来自北方(尤以山东人为主),此外也有来自湖北、江苏、湖南、安徽、上海甚至香港的。

按事前的合同约定,中国劳工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执行过程中却并非如此。

最初,法方管理的中国劳工多被安排到军工企业或其他重要工业企业如施奈德公司、雷诺公司等,有些则在港口服务。英方雇佣的华工则多派往法国充当码头工人和运输工人。

中国对德宣战后,很多中国劳工被送到了危险的工作场所,如派往前线掩埋战死者,有些劳工还承担了向前线运送弹药甚至挖战壕等“准军事”工作。

英国方面的中国劳工更是如此,他们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从挖战壕到修工事、从野战救护到掘埋尸体、从筑路架桥到解运粮草弹药,华工从事的都是最艰苦繁重的工作。

战争结束后,英方监管下的中国劳工在停战时约96000人,其中8万人仍在继续工作,从事填平壕沟、转运物资等工作。这些劳工大多待到1920年左右才被遣送回国。

而在法国方面,中国劳工直到1922年才得以回国。

能够安全回国的劳工还是幸运的,与他们一起同赴欧洲的劳工中,大约有一万人死于战争。

此外,还有数千华工留在了战后劳动力严重匮乏的法国,一些人还幸运地与当地女子结婚甚至又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其中,一位名叫朱桂生的华工与法国姑娘巴蒂斯特相爱结婚,并在“二战”中加入法军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侵略。

2002年春,这位来自江苏丹阳的老华工以106岁的高龄在法国拉罗谢尔市仙逝。

事后,当地报纸评论说:“他的辞世,标志着一段历史的结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