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人來看病,醫護如何規避風險?建議人手一份

熟人来看病,医护如何规避风险?建议人手一份

看病有熟人,確實能讓患者在潛意識裡感到安心踏實,可是從醫護角度來考慮,看病找熟人真的各有利弊。

大家一般認為,熟人看病的情況多發生在大醫院,但其實,衛生室、診所等基層醫療機構,面對的患者可能就是身邊的親朋好友,以及鄰里街坊的朋友。面臨這種情況的可能性更大!

對於醫護來說,與患者打好關係,也是增加患者來源的一種方法。有熟人親朋來打招呼,用得著自己,也是很有成就感的,至少說明自己是值得信賴的,在交流診治的過程中也增進了感情,很多事情有時候也辦得順利。但熟人來看病也會增加醫護的執業風險。

拒絕給熟人看病由於種種原因顯得極為艱難,對醫護來說,掌握如何規避熟人看病可能帶來風險的方法,則顯得更加現實而有效。

因為患者是熟人,醫護有時會不自覺地忽略一些必要的醫療程序,增加醫療風險。下面將熟人看病容易出現的一些問題和風險進行總結,且聽有多年從醫經驗的專家點評如何規避這些風險。

1、不掛號=未建立醫患關係?

絕大多數熟人看病都沒有掛號,發生醫療糾紛時,醫療機構認為這是醫護的個人行為,並沒有和醫療機構建立醫患關係。

警示:患者是否掛號並不影響醫患關係的建立。即使患者沒有掛號,但醫醫護實施了針對性的醫療行為,就應該認為建立了醫患關係。

支招:掛號只是形式,實施的診療行為是否正確才是實質。出現醫療差錯,無論患者是否掛號,醫療機構都要承擔責任。

2、接受電話諮詢時需謹慎

對於通過電話諮詢的熟人,給予建議一定要慎重。比如,患者出現急性胸痛,患者家屬如果只給認識的醫護打電話求助,而不是先給急救中心或急診打電話,一旦患者為急性心肌梗死,錯誤判斷病情將延誤入院和接受救治的時間,甚至危及生命。

警示:時間就是生命!

支招:指導家屬簡單的救治知識,穩定患方情緒,告知其聯繫最近的醫院就醫。

3、評估病情不妨交給第三方

一項對醫護群體的調查顯示,醫護給熟人看病不是輕易忽視,就是重視過度。總之,他們總是不能夠做到冷靜地分析病情。另外,問診不詳細,掌握病情不全面,也會影響對病情的評估。

警示:小病不治,大病忽視,延誤病情後果更嚴重。

支招:“醫不自醫”對熟人同樣適用,面對親人或熟人,如果不能冷靜的分析判斷病情,不妨交給同事更加穩妥一些。熟人對疾病的問詢,答案儘量在全面掌握相關資料的情況下得出,勿過分重視或輕視。

先進的醫療技術可以輔助醫護更好地查找病因、下診斷,合適的藥物可以讓患者達到更好的康復效果。找熟人看病,沒有按正規程序做檢查就給開了藥,看似省錢,卻留下病情診斷不明的隱患。

警示:判斷病情不準,治療效果“打折”。

支招:診斷治療要一視同仁,不開大處方,不“簡化”程序。無論是不是熟人,患者就醫的目的都是為了治病而不是計算如何省錢。

5、知情同意告知不到位=埋隱患

醫護履行告知義務是患者實現選擇權的前提。患者是否決定接受治療或手術,會有哪些風險,都需要通過醫護的告知達成。

警示:面對熟人,醫護往往容易省去“可能發生……併發症”的警示性告知。術後或治療後,即使發生正常的併發症,因熟人事先“不知道”,容易引發患者不滿或醫療糾紛。

支招:患者有權知道醫護將對自己的身體做什麼,會有哪些風險,即使是熟人也和普通患者有一樣的訴求。所以,在任何時候面對任何人都要履行告知。臨床醫護不妨利用熟人間的彼此瞭解,採用更加溫和和個體化的方式進行。

6、無病歷或病歷記錄不完整是硬傷

病歷記錄是醫護開展何種診療最直接的證據,其重要作用已毋庸置疑,但同時也是熟人看病最容易忽視的。

警示:沒有病歷記錄,出現醫療糾紛,無論是在《侵權責任法》實施前或後,都可直接推定醫療機構承擔責任。

支招:是否書寫病歷,由醫護把握。患者很多時候並不理解醫護口中的專業術語,對醫護如何用藥,疾病有哪些注意事項的交代往往“記不住”或“記不清”。病歷的詳細記載有利於患者知曉病情和接受後續治療,也省去醫護不斷接受熟人詢問的麻煩,同時也是醫護最有效的自我保護方式。

7、規避超範圍行醫是負責

無論內、外、婦、兒或醫學中更細的分科,在絕大多數患者心中,都統統簡化為“醫護”,而“醫護”的特點就是什麼病都懂。

警示:即使是心血管外科的權威,也未必能做好一臺闌尾手術。

支招:不是本專業的疾病,一定要交給相關專業的人員進行診療,以免延誤患者病情。不要有“‘小’手術不會做太丟面子”的想法,專業事交給專家辦。

醫護承託為人看病對醫護本人來說存在負面作用:患者在託人看病過程中往往省略了若干正常診療流程,使醫護無法正常安排常規診療工作,打破了醫護的正常工作秩序;醫護在此過程中出於對受託人和患者的特殊考慮,自身的診療習慣和診療自主性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使醫護在診療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可能被削弱。

託人看病有違社會公平原則,託人看病又使許多患者看病更加困難,形成了惡性循環。那些正常排隊的人,他們也都是病人。熟人相托加塞看病,讓其他病人延後,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醫患糾紛。

為了避免糾紛發生,要求專家不論什麼熟人介紹來的,都要“排在正常掛號患者的後面,不影響已經掛號的人就診”。有的加號病人理解,碰上不理解的,看完病後還給熟人埋怨說醫護不照顧。這也要求所託之人做好解釋。

熟人就診,明確按正常流程進行掛號就診,首先可以保證自己的權益,同時尊重醫護的勞動價值,也尊重其他同樣就診的患者。熟人,幫,需要幫到點。

要讓人們遵守規則,不找熟人看病,就要使人們確實感到找不找熟人看病效果都一樣。專家認為,雖然完善相關制度可以減少“熟人社會”帶來的不良現象,但是關係網絡的作用仍然在發揮,這就會讓制度的執行大打折扣。只有當制度的執行能做到是不是熟人來看病都是一樣的效果,人們逐漸意識到熟人關係沒有用時,才能真正使規則正常運行起來。

最後,告知醫護朋友們,在診療過程中,醫護一定要有一顆沉著冷靜的心,不為外界各種關係情感所影響,專心看病。畢竟不管過程如何,看好病的結果最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