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面對新冠病毒疫情,醫護、病患、公眾如何調整心態

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全國上下采取一系列措施。隨著疫情的發展,也引發了醫護人員、患者、廣大人民群眾的一些負面情緒,如焦慮、無助、恐懼等。

疫情中不同人群可能出現的心理狀況,如何理解和應對,進行正面的心理疏導,排解不良情緒?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近日就相關問題採訪了福州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趙陵波、著名心理諮詢師柏燕誼及福建一高校心理學教授林儒(化名)等多位心理學方面專家。

“除了在一線緊急援助的醫護人員,服務崗位上參與一線管理的人員,都承受著非常大壓力,人人都是這一場戰‘疫’上的戰士,每個人都守土有責。”趙陵波認為,要覺察自己的情緒變化,覺察後就會接納,接納變化,認識到疫情中所產生的心理反應都是非正常時期的正常反應。

“疫情形勢嚴峻,大家恐慌、害怕在所難免。尤其是前線醫務人員和高危人群,心理狀態更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林儒認為,應讓有一定專業基礎和實踐操作技能的人員去引導,針對性地對不同的人群有序地開展心理疏導和心理應激干預。

多理解、傾聽,給一線醫護人員更多心理支持

澎湃新聞:長時間在高壓環境下工作,一線醫護工作者如何進行心理疏解?

趙陵波:一線的醫護工作者是這次緊急援助中的一級人群,他們受這次事件的影響是很大的,在高壓力狀態下的工作任務和強度很大,休息也很難保證,包括他們要接受患者的焦慮(的情緒),醫護人員不僅是身體的醫療,他們的心理也是會被很嚴重事件影響。

在某種意義上說,醫護人員也是災民,他們也有家庭,在參加醫療工作當中沒有辦法去照顧到他們的家庭,也會給他們帶來很多的情緒影響。

柏燕誼:這是屬於心理危機干預的範疇了。不少醫護工作者處在高度與自己內心恐懼隔離的狀態,他不能讓自己體會到內心的自我感受,把自己隔離在“我是責無旁貸,我有使命感,有職業道德”的位置上,但不代表他內心沒有壓力。

我們要給他們做心理支持,更多的是要理解、傾聽,並不是像以往的心理干預那樣觸碰到他內心恐懼的部分。要讓他們感受到他們不是被孤立的、而是有很多人支持的,被很多人在情感上、精神上、價值上加持的,這時他們內心會得到很多的安慰。

在這個過程中,要給予恰當的陪伴。醫護人員如果自己完成這個表達的時候,我們要給予恰當的心理上的支持和呼應。

澎湃新聞:醫護工作者如何能更好地疏導自己的情緒?

趙陵波:心理防護有幾個部分,一個部分是自己隨時可以在內心裡給自己一個空間,呼吸一下、調整一下,現在也有給到醫護人員專門的心理支持技術,有一些方便聽的心理語音指導,讓自己有片刻的放鬆。外部都是很緊張的,但是在內部,無論是任務多麼重,哪怕只有兩分鐘,也要有自己心靈的安撫、撫慰、放鬆。

第二個部分,他們也要及時地覺察,不要把注意力全部撲在外面,醫護工作者也是一個普通人,有時候也要覺察自己的身體反應,覺察之後就會接納、調整,這個部分也很重要。

第三個部分,現在的情況很緊張,我覺得同事之間的支持特別重要,有的時候在一起值班的時候,可以交流一下自己覺察後的情緒,相互的交流達到心理支持的作用。通過這些方式看看自己會不會減緩情緒,每交流完減緩一下、調整一下再進入繁忙的工作中,這個過程本身就是應對調整的方式。

柏燕誼:我有朋友也在醫院,在物資緊缺的情況下,我告訴他們我很牽掛他們,讓他們做好自我保護。我們會想辦法給予物質的支持和情感的鼓勵。

避免身體傷害,多向同事表達自己的情緒

澎湃新聞:有醫護工作者出現崩潰大哭的現象,哭也是一種心理調適的方法對嗎?

趙陵波:對,要允許自己哭,因為都是普通人,哭是因為憋太久了。如果我們早一點去察覺自己的情緒,還不到要用哭的方式,比如要表達“我很難過,我快要崩潰了”。現在一些醫院已經有心理工作者入駐了,有條件的可以找有關的工作人員,當面表達,當然還有很多醫院沒有這樣的條件。

同事之間的表達也是很重要的。要允許自己哭,因為都是普通人,但是他們比起普通人在這次“戰疫”中更偉大、更有力量,一方面要承受疫情的影響,一方面在投入、抗擊疫情當中醫護工作者是要不斷救治患者的。

澎湃新聞:在一線抗擊疫情的醫護人員不被患者理解,甚至出現了被患者攻擊、打傷,您是怎麼看待的?

趙陵波:患者患病後,對自己的病情也很焦急,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有很多的需求沒有被很好的滿足。這個病的康復需要有一個週期和過程,患病有自然的規律,沒這麼快好的時候患者就會很多的情緒,如恐懼、憤怒,每個人的心理調整能力是不一樣的,在應激狀況下會有失控的表現,患者有這樣的表現是能夠理解的。

醫護工作者在這樣的情況下還需要保持理智,保持著醫生的職業角色,所以希望醫護工作者在理解病人的同時,做好一些防護措施,要避免身體的傷害,在這麼缺醫護人員的時候,要保護好自己,為更多人去服務。

第二是,以積極的方式,向同事表達自己的情緒,此時作為一個普通人,有情緒都是正常的。在同輩支持的範圍內,或者可以尋找專業人員為醫護人員做心理支持。

澎湃新聞:被隔離的患者容易出現哪些情緒?

趙陵波:此時被確診的患者,一方面是很焦慮、恐懼的,(擔心自己)身體能否扛的過去?能否被醫治好?有這些焦慮,有的人自己會覺得,都治了好幾天,沒有預期的好轉,他會失望、絕望、抱怨、憤怒,這些情緒在裡面。

柏燕誼:被隔離的患者會出現心理上的惶恐感,他感覺和這個世界脫離了,被拋棄了。

澎湃新聞:這些情緒是正常的嗎?有什麼建議提供給患者、群眾的治療方法嗎?

趙陵波:是正常的,所以對於患者來說,一方面自身的調節就是,所有出現的情緒反應都是這個特殊時期的正常反應,用正常化的思維來理解自己。不用說我自己怎麼還會不夠堅強、不夠勇敢,不要自我的指責,要接納這個非常時期,各種情緒都是正常反應。同時,也有很多情緒調整的方法,可以嘗試著做。

每天在住院、隔離期間,可以想想做一些讓自己情緒好起來。我認為可以在這個被隔離期間,整理整理自己,看看自己還有哪些出院以後可以去做的事情?梳理一下自己將來未滿足的願望。作為病人,儘管被隔離,可以想想如何做可以樹立自己的信心,配合醫院的治療,該休息時候休息,該吃飯的時候吃飯,對醫療有信心。想想未來出去以後如何可以照顧好家庭。

第二是,現在也有很多能夠讓強烈的情緒平復下來的技術,如自我支持技術。運用正念心理療法,專注思考某些問題。可以聽聽音樂、照顧好自己的狀態,增加自己平和的心態,積極的心態和堅定的心態,有助於身體的恢復,科學地認知這次的病毒,要有信心,都可以幫助到自己。

另外一個是,和醫護人員相同,現在也有對於患者的一級干預人群,有設立專門的心理熱線,在一些醫院也有心理精神科的人員入駐,如果實在自我調整不好時,心理還有很強烈的反應的話,要向醫院內專門為患者服務的精神科醫生、心理工作人員求助。

柏燕誼:這個時候要有更多的聲音來完成大家對其情感的關注,那種被拋棄、沒人管的惶恐感就會下降,重要的是讓他們感覺被陪伴。

應多從官方瞭解信息,少接觸一些負面信息

澎湃新聞:居家隔離的普通市民容易出現什麼負面情緒?

趙陵波:在家的生活方式突然改變,大家的生活變得不夠規律,整個人除了恐慌,也會感覺到無聊、不夠有活力、疲乏和煩躁,各種各樣的情緒都會有。

柏燕誼:比如不停地測體溫,稍微打了個噴嚏就會懷疑自己被感染了,就會崩潰、哭或者是沒必要的過度的洗手,在行為上出現這些症狀。

澎湃新聞:居家隔離的普通市民,通過網絡瞭解疫情信息,容易產生恐慌、焦慮的情緒,如何進行心理疏導?

柏燕誼:心理干預的對象主要是在疫區被封閉在家的這群人,我的建議首先是,他們要有控制地去接觸一些負面新聞,有的人會不受控地去靠近這些負面消息。

這其實是對恐懼的一種反向形成,好像我知道的可怕的事情越多,我就越能控制可怕的事情發生,這其實是一種心理反向形成的防禦機制,但是這種防禦機制反而會讓人們對於一些不能求證的消息就被淹沒和吞噬,心理防線會被擊潰,所以要控制自己不去看很多消極的新聞。第二點是,我們要做一些積極事情的儲備。

林儒(化名):普通的市民要正確地去認真、評判信息的來源。我強調一點是,不要每時每刻都去關注各種的信息,我提倡關注政府的權威信息,比如政府發佈的每天的疫情,有關的媒體發佈的一些正面的信息。不要不分青紅皂白,這有可能會造成我們的思維紊亂,要有正確識別信息的能力,不去傳播沒有依據的信息。

社會心理學有一種從眾的心理,在這種特殊、關鍵的時刻,媒體要有正確的導向,公眾有正確的識別能力去分析和評判(信息)。第二是,媒體要正確地引導,傳達社會的正能量,相信在中央領導下我們一定能度過難關。

澎湃新聞:對於居家隔離的普通市民,您有什麼建議?

趙陵波:在家裡,儘量減少外出,作為普通的民眾(這種行為)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也好。可以把這次居家當成一個停下來的時間,好好整理一下自己,在這次事件中對我的影響是什麼,去覺察自己的情緒變化,覺察到了就會接納,接納這次變化,這都是非正常時期的正常反應。

第二個是,要儘量保持自己正常的狀態,要保持自己的活力,很重要的是生活方式。吃飯、睡覺的時間點要按照原來的方式,作息規律、飲食正點、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狀態。

第三個是,通過合理的方式,減少自己在家的單調、無聊和煩躁,可以選擇一些可以在家做的方式,要有適當的活動,如利用視頻,教你如何做八段錦、做太極、做操、聽音樂、寫日記、做手工等。

柏燕誼:給自己準備一些娛樂的方式,看書、看電影、上網玩遊戲、做飯、玩編織等,讓我們自己做更多娛樂的設置。但有些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也因為內心的焦慮和恐懼,這些事會做不下去,我們要給這些人制造生活轉移注意力的可能性。

澎湃新聞:近期已有事業單位和部分公司開始陸陸續續上班,但疫情防控形式仍然嚴峻,工作崗位上的人除了戴好口罩進行自我防護,如何在心理上進行調適,更好地投入工作當中?

趙陵波:

很重要的一點是學習科學的防護知識,有科學的認知,只要做好適當的防護,應該就可以避免的,要有這樣的準備,你就會減少這樣的焦慮。當然,如果現在還處於可以休息的人群,還是要減少外出。

柏燕誼:對於上班族來說,我們更建議的是企業能夠給大家一些安全的保護措施,比如能夠在大家能夠看得見的地方,放一些口罩、消毒液、消毒噴霧,強制大家在食堂用餐的時候要隔離、進門測體溫、“不是相關工作人員不得進入”等標語和提示。

雖然大家感覺生活不方便了,但是其實這些都是保護我們的措施,來完成自己內在的安全感的需求,這些強制的方法反而會讓企業員工感受到被保護。大家看到的保護措施越多,更能感受到自己內在安全感的加強。

建議建立心理援助的求助渠道

澎湃新聞:如今還有很多從事服務業的人群,還在工作崗位上,如何在緊張的疫情管理檢查下進行情緒管理、情緒疏導?

趙陵波:

雖然他們不是醫療工作人員,但參與到一線管理,這些人也承受著非常大壓力,也可以參考和醫療工作人員一樣的方法,可以看到的他們壓力很大。

首先,在保護自己的部分,要科學防護自己,在工作期間,操作流程要規範,如戴口罩,勤洗手。

其次,在壓力狀態下隨時學一些小技巧,每天在工作的時候,不能一直處於高昂的狀態,中間要給自己留一些時間呼吸、調整自己,讓自己的壓力保持在一個適當的狀態,適當讓自己減壓。

第三是,在工作上,如何讓工作對象配合,態度要好,也要堅持原則。互相理解,多一些耐心,使命在身,依然要堅持。

澎湃新聞:如何讓疫情下的大眾意識到心理問題的重要性?主動求助?

趙陵波:還得靠多宣傳,一個是提供的熱線要有便捷性、可獲得性,所以我覺得官方的發佈很重要。第二是,意識需要引導和宣傳,允許大家有一個認知的過程。

柏燕誼:心理問題之所以會被求助,是因為求助者感受到痛苦。如果大眾沒有去求助,第一是有可能他們不知道這個問題是屬於可以求助的範疇,第二是大眾不知道求助的途徑,第三是有可能他們還沒有那麼痛苦。

這個時候不管大家需不需要,我們就會做一些科普性的心理知識宣傳,讓大家知道這個東西是屬於被幫助的範疇之內,其次是我們告訴他們可以幫助的渠道。很多的心理工作者雖然不做危機干預,但是我們會給他們做一些線上的直播和微課堂,讓他們感受到有辦法的、權威的人能夠給他們惶恐的生活帶來很多的技巧和方法,這樣的話人們會感受到很大的安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