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才算是「稱職」的父母呢?你的付出,孩子真的願意接受嗎?

我們日常看到的育兒方法,無非就兩類:一類是教父母如何改變孩子。一類是教父母如何內省自己,尊重界限,看見孩子。但會不會出現我們自以為自己做得很好,但其實孩子感覺並不好的時候呢?


在日常生活中,你和孩子的相處過程是怎樣的呢?其實和孩子一起生活,總是離不開吃飯、學習、玩耍這些話題。

而你在這些情景中扮演的是什麼角色呢?陪伴的角色?監督者的角色?亦或是其他的。

怎樣做才算是“稱職”的父母呢?你的付出,孩子真的願意接受嗎?

一、潛意識中覺得自己比孩子“強”

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總是覺得自己的人生經驗豐富,觀察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在孩子出錯的時候有所施展,想要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但也正是這樣,我們漸漸成為自己小的時候不喜歡的大人的模樣,讓孩子對我們有一絲反感。反感從何而來呢?具體參照下文:

當你想要強迫孩子吃飯,可以回憶一下自己小時候被迫吃飯是什麼感覺?

當你想要督促孩子學習,可以感受一下,如果你自己被老公督促做飯,你還會對做飯有興趣嗎?

怎樣做才算是“稱職”的父母呢?你的付出,孩子真的願意接受嗎?

二、在沒有絕對對錯的問題上,不要一味地制止孩子

正如我們上文中提到的,在很多事情上,我們會做許多自以為對孩子有益的事情,但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比如,我們希望孩子擁有一項特長,因此我們便給孩子報興趣班。但孩子可能當下最奢望的是,可以盡情地享受童年。所以如何平衡這兩者的關係,至關重要。很多時候它並不是取捨的關係,而只需我們做點調整便好。

怎樣做才算是“稱職”的父母呢?你的付出,孩子真的願意接受嗎?

三、培養同理心

儘可能地感受孩子的感受、換位思考,當孩子拒絕做某件事時,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責怪他,而是弄清楚他反感的原因,若是有道理的話,我們應順從孩子的決定。

而要真正地瞭解孩子的感受,我們需要讓自己是一個可親近的人兒,不要因為日常的壞脾氣而與孩子產生距離感。

怎樣做才算是“稱職”的父母呢?你的付出,孩子真的願意接受嗎?

各位寶爸寶媽,你們覺得怎樣才算得上是一個好父母呢?有什麼方法可以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更親近呢?歡迎您留言與我們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