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本基金真的保本嗎?

最近鄰居小王很鬧心,“快3年了收益還是負的,早知道當初就不跟風買保本基金了。現在追悔莫及。”

其實像小王這樣的不止一人。很多人持有的保本基金還有不足半年就要到期,基金淨值卻還沒回到面值。

數據統計,在目前存續的116只保本基金中,有62只保本基金於年內到期,其中有3只產品單位淨值仍低於1元面值。

之中最“火燒眉毛”的,莫過於將於9月25日到期的中融融安二號保本,截至5月17日的基金淨值為0.98元。

我看了一下,該基金從2015年以來,大部分時候單位淨值都維持在1元以上,僅僅是在今年2月,淨值出現斷崖式下跌↓

保本基金真的保本嗎?

從該基金的2017年報來看,持倉股票只佔基金總資產的4.12%,顯然達不到如此明顯的“拖後腿”效果,必須是持倉佔比佔大頭的債券爆雷才行。然而我翻了一下去年年報和今年一季報,均未發現今年已經曝光的“雷債”。

不過說起“雷債”,我突然想起來,今年中融基金有個純債踩雷了啊,踩的雷是“14富貴鳥”。於是把中融融豐純債A和中融融安二號保本這兩隻基金近半年的走勢調出來對照了一下,發現還真是相當同調↓

保本基金真的保本嗎?

這意味著,雖然年報和一季報披露的持倉裡均未出現“14富貴鳥”,但是踩雷同一隻債的可能性頗高。

雖然保本基金踩雷並非常態,但近來有頻發趨勢——無它,保本基金往往主投債券,而今年就將有14137只債券到期,債券密集到期意味著違約也會集中出現。就目前來看,從年初至今,已有20只債券發生違約,爆雷數量超越去年一半。更恐怖的是,接下來6月-9月這4個月將要到期的債券數量佔今年到期債券的半壁江山。

不談踩雷,我又看了下中融融安二號保本這隻產品和它的業績比較基準的走勢對比圖,發現在沒有踩雷的一半以上時間裡,該產品也是跑輸業績比較基準的↓

保本基金真的保本嗎?

這就尷尬了,因為它的業績比較基準是:

三年期銀行定期存款收益率(稅後)

買了快3年的基金,結果還不如買個三年期定期存款,這讓小王和其他基民情何以堪?

而這種保本基金跑不贏定期存款收益的情況,不是孤例——

今年5月24日就將到期的金鷹元和保本,保本週期2年,業績比較基準是"2年期銀行定期存款利率(稅後)",即下圖那條藍色的直線↓

保本基金真的保本嗎?

將在今年10月12日到期的鵬華金鼎保本,業績比較基準是“兩年期定期存款稅後利率×1.5”↓

保本基金真的保本嗎?

將在2019年2月4日到期的平安大華安享保本,同樣以三年期銀行定期存款稅後收益率為比較基準,比出了一份大寫的尷尬↓

保本基金真的保本嗎?

例子還有很多,我就不窮舉了。儘管其中虧損的只是少數,但知道真相的基民,又該以怎樣的心情去面對?

“雖然認購的時候是想著只要能保本就好,但誰知道真的到最後就只保一個本金呢?”

沒有超額收益就分手,想必很多朋友是這樣想的。其實也不用賭咒發誓,這一批2015、2016年成立的保本基金,到期後基本上都將面臨要麼轉型要麼清盤的命運。

當初保本基金走紅,是因為2015年股災肆虐,基民對於“保本”的需求飆升。但由於2016下半年的“股債雙殺”,使得保本基金CPPI策略完全失效,直接導致許多保本基金業績不如人意的一個原因。加之監管一再收緊對保本基金的要求,到了2017年1月更是發文提出新基金名稱中不得再有“保本”字樣,此前的保本基金到期後只能更名為“避險策略基金”。

到了叫“避險策略基金”的時候,還要繼續牽手嗎?

我的建議是:可以考慮,同時貨比三家。

人們為什麼要買保本基金?說穿了跟為什麼存定期、買國債是一個道理——

風險厭惡,不願承受損失。

說實話,這是人之常情,跟偏好風險的投資人追逐收益一樣,都是人之常情。

不過,現在的問題是:想通過名字來選擇保本產品,將會越來越難。

不止是基金,包括央行和證監會在內的監管,對“保本”都開出了禁令。

資管新規是這樣定義的:“指銀行、信託、證券、基金、期貨、保險資產管理機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接受投資者委託,對受託的投資者財產進行投資和管理的金融服務。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金融機構不得在表內開展資產管理業務。”

這就意味著,不僅現存的銀行保本理財會越來越少,等2020年底過渡期滿之後,銀行保本理財產品還會正式告別歷史舞臺。

有人建議過,買不到銀行保本理財,可以去券商那買,這實在是太天真了,既然是對整個資管行業的規定,券商保本理財又能多堅持幾天?

那怎麼辦,以後風險保守型的投資人,就從此無依無靠了嗎?

並不是。

監管希望的是打破剛兌,並不是消滅風險厭惡的投資人。

就以保本基金為例,在更名為避險策略基金之後,其運用的CPPI策略、TIPP策略或VPPI策略並不會改變。少了的,是絕對保本的承諾和擔保。與此同時,可以看到的是監管在積極引導諸如FOF基金、養老目標基金等中低風險產品的推出。

換到銀行理財上來說,保本的理財產品退出之後,也並不是說就只有浮動收益的產品可選,補上這一部分空缺的,是結構性存款和大額存單——大額存單大家懂的,而結構性存款本質上還是存款,但是掛鉤了金融衍生品,基本結構是“存款+期權”,對於投資者來說,收益由兩部分組成,投資人的收益一部分是存款所產生的固定收益,另一部分則與標的資產的價格波動掛鉤。

所以,不是沒有選擇,僅僅是沒有了“保本”的名字。

厭惡風險型投資者既可以考慮結構性存款,也可以考慮考慮避險策略基金或者FOF基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