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區塊鏈的成就

十年區塊鏈的成就

所有人都在說,虛擬貨幣的技術根基——區塊鏈,會改變世界。但是,時間投入年復一年,資金投入日復一日,現在連一個區塊鏈的正經應用都沒有——除了投機倒把和非法交易。

我們本以為區塊鏈有很多用途:從付款到法律文書,從託管到投票系統,我們搞了不知多少所謂“分佈式、加密、匿名”的系統。這些系統是不是都是偽需求?這些系統十年來都沒人用:是不是其實沒人想用這些東西?

支付和銀行

區塊鏈一開始的應用場景是比特幣這種貨幣,就像其他貨幣一樣,可以存儲和交換價值。大家都在說,Visa和MasterCard垂垂老矣,因為沒有一種不需付費,立即生效,沒有中間人的系統可以替代他們。銀行業的革命只是個開始,因為政府不能再發行法幣,所以要退居次席:公民才是國家的真正主人,因為經濟活動與國家脫鉤了。

這種春秋大夢醒的很快。首先,自古以來早已有一種無需付費,不需中間人的支付方式:現金。比特幣想代替美元,但是Visa和MasterCard其實是在基於美元的交易上提供附加服務,例如追蹤虛假交易,確定買賣雙方身份等。對於新的支付系統(想想早期的PayPal和支付寶),對於買家而言,最重要的需求是:如果商品與描述不符,買家很確定他可以退款。對於商家來說,最重要的需求是顧客用的多。如果加上積分系統、小額貸款、免費托運行李等福利,這個系統就會讓買賣雙方滿意了。沒人用比特幣是想支付,所以比特幣沒有起飛。

而且,比特幣也不是什麼優秀的支付系統:Visa每秒可以清算60,000筆交易,比特幣最高每秒也只能清算7次。雖然比特幣在搞各種BIP改善速度問題,但是你已經慢了100倍了。(而且,這7筆比特幣交易需要用的能源是Visa需要的35倍;如果把比特幣的交易數量提高到Visa的水平,那麼它消耗的電力將是世界其他地方消耗電力的總和。)

沒有政府監管的交易

在很多國家(例如我國),有些事情政府還是不知道比較好。在古巴或委內瑞拉等地,許多人更喜歡用美元交易,而比特幣理論上也可以起到類似的作用。但是比特幣的用途也沒那麼大:兩個原因,一是政府對個人的優勢,二是政府對社會的優勢。

如果出現問題,政府背書的銀行有FDIC的保險,ACH的可逆性,身份驗證,審計和內控系統。比特幣設計上就沒有這些東西。我看見過有人的Email和密碼被黑客破解了,所有的比特幣全丟了。丟了就丟了:沒辦法補救!這種事情還真不罕見:2014年,第一大比特幣交易所Mt.Gox因為安全漏洞丟了投資人的4億美金;接替第一的Bitfinex交易所也因為客戶資金被盜而關門大吉。想象一下,如果銀行也開始抽逃資金跑路會如何?比特幣就是中世紀的銀行業:“您訂購的自由主義天堂已經送達,祝您生活愉快。”

(作者的公司True Link旨在幫助弱勢老年人,例如在電話中交出信用卡號碼,被騙的團團轉。這些人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現有的安全措施,比特幣對於這些人是滅頂之災。有點人性的人都會覺得,這些人絕不能用區塊鏈!)

而且,政府也會打擊恐怖組織和有組織犯罪的資金鍊,阻止違法產品的交易,例如信用卡信息或兒童色情等。主流的觀點是交易應該對政府保密,但是如果收到搜查令也應交出記錄。如果問,“政府是否應該有每個人的所有支付日誌”?大部分人會覺得不應該。但是如果換個問題,“如果有搜查令,政府是否應該可以獲得兒童色情持有者的支付記錄”?這時候大部分人就開始支持了。如果比特幣讓非法交易欣欣向榮,那就大錯特錯了:正如一位比特幣愛好者所言,“如果現金是今天發明的,那這東西肯定犯法了。”

小額支付和銀行間轉賬

人們對兩個使用場景特別感興趣:小額支付和銀行間轉賬。關於小額支付,很多人覺得比特幣交易不要手續費,即時到賬:事實上,交易確認時間約8分鐘,需要花費4美分。很多人覺得比特幣可以作為小額支付的貨幣,例如花兩分錢聽歌,花四分錢看報紙:但是現在的基礎設施通過預授權已經可以做到這點,而且不需要等待8分鐘。如果你想每次聽歌花兩分錢,那讓銀行每月一次性扣款就行。而且,實際上,人們比起小額支付更喜歡訂閱服務。

對於銀行間轉賬,很多人覺得瑞波幣很有前途。在本文寫作時的過去30天內,瑞波幣處理了20億美元的交易——或者說,SWIFT上大約40秒的交易量。瑞波幣已經出現了3年,可以清算全世界90%以上的貨幣。這個比例差不多相當於美國GDP中牙籤銷售佔比。為什麼銀行不喜歡這個新系統?因為瑞波幣令牌系統和現在的賬戶系統區別不大,而且如果登陸信息丟失,損失會更慘重,即使是頂級交易所也逃不過。區塊鏈吸引個人用戶的特點也同樣吸引銀行業,但是銀行已經有了分類記賬,而且並不需要將賬本分發、匿名、加密、公開、不可逆化。

“智能”合約

和書面合同相比,“智能”合約是用軟件撰寫的。因為智能合約在區塊鏈上運行,所以在雙方同意的情況下就可以自動執行。理論上,用軟件撰寫的合約比書面的合同更便宜,因為這些合同是數學化且自動化的,不會引起理解歧義,不需要打法律戰。

但是真實世界不會如此理想。迄今為止最著名和最大的智能合同是一種名為“分佈式自治組織(DAO)”的投資工具,它使其成員可以直接使用他們的私人密匙來投票決定投資什麼。不需要律師,不交管理費,管理全透明,DAO“消除了董事和基金經理錯誤導向和浪費投資者資金的能力”。但是,因為一個bug,DAO決定將三分之一的資金(5000萬美金)投資給了一個對餘額更新的遞歸問題有深入瞭解的程序員。有些人說這個操作是黑客攻擊,因為軟件沒有按預期執行;還有人說軟件就是如此運行的,軟件自主決策了行為,如果你不知道DAO的原理,那你就不應該入場。最終大家聚在一起,投票追溯修改合同,把錢追了回來。這件事給我們的啟示是:即使是最頑固的區塊鏈玩家也是需要一群人討論軟件的意圖,而不是真的大撒把。也許“愚蠢”的方式反而是聰明的?

DAO是個說明性的實驗,如果是大公司的日常交易呢?智能合約領域的投資者和初創公司說,這種區塊鏈的執行和支付飛快,例如,在保健領域,“不需要等待90至180天,或者在手機上操作幾個小時,索賠可以現場處理”。但是任何使用軟件的系統都是如此啊。我司的亞馬遜雲服務按網頁流量自動伸縮,亞馬遜按用量計費。智能合約並不能真正改變這點,因為它混淆了“和軟件一起實行的法律條文”和“將法律條文編碼為軟件”這兩件事。雖然亞馬遜的使用合同不是智能合約,但是實現合同的計費系統是自動化的。至於保險索賠不能自動化處理的問題,問題不是現有的軟件不夠“聰明”,不足以處理提交的索賠要求並通過電子方式支付,而是因為保險公司的行動緩慢,或者是出現了意外,或者是因為他們更傾向於人工審查。

所以說,從區塊鏈愛好者到保險公司,所有人其實想的都是用人類語言討論合同的意義,並進行持續的解讀,然後編寫處理實現和支付的軟件。這就是現狀。

分佈式存儲,計算和通訊

還有個不切實際的想法是,用區塊鏈做分佈式存儲。乍一看這個想法挺有道理的:把文檔切成塊,加密,放在分佈式網絡中,文檔會在多個節點備份,安全可靠,容易追蹤。

但是切分文件,加密並在多個雲上備份已經有更好的方式了。已經有家公司自稱是一個更便宜的分佈式Dropbox,它對多個用戶的硬盤進行加密和存儲,併為硬盤上的免費空間支付少量費用。區塊鏈只是一種特別低效和不安全的方式。

基於區塊鏈的系統還有四個問題。首先,這個系統依賴於單點加密(你自己的私鑰),而不是擁有雙因素授權、入侵檢測、容量限制、防火牆、IP地址追蹤和緊急斷網等功能的更強大系統。第二,價格上的權衡更讓人難以接受——比特幣區塊鏈消耗近10億美元的電能才描述了相當於我每月10美元訂閱量六分之一的數據量。然後,長遠來看,最好還是手工選擇備份的地點和方式——區塊鏈不夠智能。最後,Dropbox、Box.com、Google、Microsoft、Apple和Amazon提供了很多附加功能,免去了自己開發的麻煩。和Visa類似,問題不是存儲數據,而是權限管理,取消共享,多設備同步等功能。

分佈式計算和通訊系統也是如此。加密、永久保存、異地備份整個網絡的開銷實在太大。要完成這些功能有的是更好更強大的軟件。

股票發行

納斯達克推出了一個內部的區塊鏈交易所,供私有股票使用。但是等一下:納斯達克(DTCC清算系統 )的目的不就是跟蹤誰有多少什麼股票嗎?缺了區塊鏈他們就沒法開工嗎?

和其他交易跟蹤問題類似,納斯達克和區塊鏈賬本的區別在於,區塊鏈是分佈式的,解決了可信中介的問題。但是,對於合法的公司和代理人,清算中心和交易所都是可信的中介,還有增值服務。之所以納斯達克可以用區塊鏈的原因是,他們在合規和安全問題上很專業。如果拿掉中間商(例如,納斯達克)和政府,你最終也只能去交易遵守主流市場的常見法律、合規、記賬系統的公司。否則您就等著錢不翼而飛吧。

這種事情已經有了:新公司創建基於區塊鏈的貨幣,開始ICO,因為ICO比IPO更便宜更靈活。這股風不知道能吹多久,因為存在貨幣轉換成股權的過程,那麼美國證監會的規則有可能同樣適用於ICO。這些貨幣要麼是比電子證書更危險的文件(安全性基於你保管好密碼,而不是證交所的法律和保護),或者只是一次違法的狂歡而已。

信息認證

還有一個可行的用途是,如果你想簽發一個公開,不可篡改,不可刪除的聲明,你可以把這個東西發到區塊鏈上:把賬本當日記用。理論上可以記錄投票記錄、驗證鑽石或包包的來源、身份驗證、公開專利、公證文檔等。

不用細看就可以知道,這些想法都只是妄想。對於投票而言,現在的辦法是記錄一個總票數,投票人把一張紙放入盒子,雙方的監督員盯著。投票的核心在於匿名投票,保證選民和選票一一對應:紙張比區塊鏈好得多。

對於公證問題,例如駕照公證或者證明本人在場,某個文件不是用偽造的密碼或私鑰簽名的——如果密碼或私鑰足夠安全,那麼PGP簽名就夠了。對於實體認證,例如名牌表是真的,鑽石不是血鑽,區塊鏈沒什麼用:做一個可以在線驗證的證書就可以了。對於託管問題,雖然智能合約可以自動支付資金,但還是需要一個值得信賴的方式驗證貨品對版。

最終,如果你想無可辯駁地證明你在X時間知道Y但不公開Y,你可以把Y加密,給自己發郵件或者打印或者公證,給自己寫信,記錄MD5,等等等等。但是,這個用例到底多實用?有誰提供這種服務嗎?

域名解析問題倒是比較有希望,使用智能合約替代域名託管。但是,實際上,如果像DAO那樣出現域名被盜,那還需要有辦法回溯交易,例如法庭命令。公司不會希望有可能因為什麼漏洞永久丟失bankofamerica.com或disney.com或sony.com的訪問權。區塊鏈更可能的是增加盜竊,而不是減少。這聽起來不可思議,直到你意識到比特幣的主要交易平臺被黑了,而這在主要的域名提供商中是很少會發生的。

所以還剩下什麼?

沒什麼了。例如上面手包的例子,真包有防偽,可以在線查詢。當然也有可能玩點新的東西,例如區塊鏈上的人生,或者你的洗衣機自己買洗衣液什麼的。或者教練的選擇可以寫在區塊鏈上。

總之,現在的交易系統上的人力物力成本還是低於區塊的優勢:而且區塊鏈有個隱藏成本——自動執行,不可撤銷。區塊鏈愛好者總覺得,從A到B的資金移動是最難的。其實這步很便宜,很簡單,高度自動化。

“ 沒人出去問問,信用卡用戶更想要什麼——是積分?還是出現問題可以爭議的能力?

所以我們回到了原點:區塊鏈恐怕還真的只能用來投機倒把和非法交易。我和比特幣企業家、投資人和愛好者聊天時發現,他們不知道這些日常操作到底是如何完成的。他們去開發比特幣收銀機,但是沒人出去問問,信用卡用戶更想要什麼——是積分?還是出現問題可以爭議的能力?他們覺得,IPO的成本高是因為律師和會計師想盤剝一筆。一群20多歲的年輕工程師拉上幾百萬風投,幾個月時間既可以翻天覆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