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劉宋大智若愚死於非命的宰相徐羨之生平

徐羨之,字宗文,東晉東海郡郯(tán談)縣(今山東郯城)人。其祖父做尚書吏部郎時,徐家顯赫一時,人丁興旺。其父徐祚之曾任上虞(今浙江上虞縣)縣令。

徐羨之出生不滿週歲時,父親病故,家境開始衰落。徐母與兒子羨之相依為命,僅靠丈夫留下的積蓄過活,日子過得很清貧。徐羨之從小就有遠大的志向和非凡的氣度,他常同小夥伴一起玩耍,大家都樂於聽從他的指揮。他勤奮好學,家境貧寒並沒有妨礙他涉獵經史。少年時代的徐羨之與眾不同,沉默寡言,喜怒不形於色。他精於弈棋和欣賞戲劇,但從深沉的外表觀察,他又似乎對這些不太精通。因此,當時世人對他大智若愚的氣度十分推崇。如名士傅亮、蔡廓、鄭鮮之等人,尤為敬佩他。

晉安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已遠近聞名的徐羨之被晉朝廷徵辟為太子少傅主簿。後來,北府兵元帥劉牢之請他去擔任鎮北功曹和尚書祠部郎(主管祭祀的官)。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十月,浙東一帶爆發了孫恩領導的農民起義,東晉政府派北府兵前往鎮壓。東晉王朝炙手可熱的撫軍將軍桓修任命徐羨之擔任撫軍中兵曹參軍,從此,徐羨之開始官場得意,他憑藉自己的氣度和志向,一步步進入權力中樞。時人都盛讚他是一個將相之才。名士傅亮、謝晦、鄭鮮之曾經與徐羨之置酒聚會,傅亮、謝晦等人才學淵博,議論時局高談闊論,徐羨之則風度莊重而嚴肅,只在適當的時候才發言,且妙語連珠,令人振聾發聵。此後,鄭鮮之常嘆息道:“觀看徐羨之的言談舉止,我再也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學問的人。”

南朝劉宋大智若愚死於非命的宰相徐羨之生平

結識宋主 初展英才

在桓修的撫軍將軍府,徐羨之結識了當世的梟雄劉裕。兩人同在將軍府共事,朝夕共處,彼此有了較多的瞭解。劉裕遇事當機立斷,雷厲風行,走起路來龍行虎步,氣宇軒昂。徐羨之發覺此人有帝王之氣,遠比其輔助的桓修勝似百倍。加之劉裕待人友善,易於接近,徐羨之便主動與劉裕交往。劉裕也注意到他的這位同事,遇事沉默寡言,但關鍵之處卻能提出獨到的見解,使人豁然開朗,遠比那些唯唯諾諾的士族官僚們有才能,這樣的人才對自己成就一番事業會大有裨益。由於相互的敬佩,兩人來往日益密切。

東晉末年政局動盪,朝中大權落入大士族桓玄之手。北府兵首領劉牢之在與桓玄的權力鬥爭中兵敗自殺。桓玄為剷除後患,把劉牢之舊部諸將分調各地。他把北府兵中大將劉裕特意調到堂兄桓修手下,名為重用,實則是加以監視。當時不少心腹勸劉裕起兵反抗桓玄,徐羨之勸劉裕應廣交賢達,靜待天時,不可操之過急,以劉裕的威望與才德,一定不會久居人下。

時機很快來臨了。晉元元年(公元402年)五月,盧循起義,義軍由臨海郡攻入東陽郡,奪佔了不少州縣,東晉朝野震驚。

總攬朝政的太尉桓玄派劉裕起兵鎮壓。

軍情緊急,劉裕率所部兵馬出發,徐羨之隨軍出征。行軍途中,他對劉裕說:“將軍此番出征凶多吉少,不可不先做打算。”劉裕忙問何故。徐羨之答道:“此次征討盧賊有三不利:其一,桓玄派將軍討伐,實則是借刀殺人,想借盧賊削弱將軍的兵力;其二,討伐大軍均為北府兵舊部,同時命各路將軍分頭出擊,也是要借盧賊之手各個削弱;其三,盧賊善於用兵,現已佔據有利地形,並把周圍州縣掠劫一空,將田地莊稼也盡行割去。將軍不可高枕無憂啊!此三不利,將軍只要處理得當會變成三利。桓玄借刀殺人,將軍可借這一時機聯合各路將軍,團結起來。我願擔當特使去勸說各路兵馬,曉之以利害,同舟共濟,合力平定盧賊,再共同討伐桓玄。至於盧賊,其堅壁清野的行為已攪得浙東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只要將軍聯合各路兵馬合力攻之,定可凱旋。”

劉裕按徐羨之計極力拉攏受桓玄排擠和迫害的北府兵諸將。他派徐羨之攜帶密信,前往北府兵大將何無忌、劉毅、孟昶、諸葛長民、劉道規等營中游說,曉之以理,揭穿桓玄的陰謀,並闡明只有各路兵馬聯合起來,才能保存實力,不致於被桓玄各個剷除。於是各路軍馬與劉裕合兵一處與盧循交戰,連連取勝。盧循兵敗,無路可退,只得棄岸逃往海上。

在平定盧循起義的過程中,由於各路北府兵將領紛紛投靠劉裕,劉裕的實力大增,威振朝野。桓玄借刀殺人之計不僅落空,還使劉裕形成尾大不掉之勢。

入討桓玄 運籌帷幄

事態的發展,正如徐羨之所料,對劉裕已很有利:通過平定盧循起義,北府兵大權已落入劉裕手中,各路將軍對桓玄和桓修早就痛恨,必欲除之而後快;而桓玄由於失去了對北府兵的控制,實力大減,手中只掌握京都建康(今江蘇南京)的軍隊和實力虛弱的西府兵。劉裕已擁有足夠實力與桓玄抗衡。不久,他率大軍向山陰(今浙江紹興)集結休整,各路軍馬聲討桓玄的呼聲日趨高漲,他們共推劉裕做首領,枕戈待旦,準備討伐桓玄。因此事關係北府軍的生死存亡,劉裕面臨著人生又一次重大抉擇。一天,他坐帳沉思,愁腸百結:雖然他手握重兵,但若處理不當,也會步劉牢之後塵。此時,劉裕想起了足智多謀、為自己創造現今有利局面的徐羨之。他覺得,這次抉擇應該聽取一下徐羨之的見解。於是,劉裕站起身,徑直前往徐羨之軍帳。

剛出大帳,迎面正好遇到徐羨之。原來自從大軍駐紮山陰,徐羨之就為劉裕大軍日後何去何從而憂心忡忡。今天他正想來與劉裕商討對策。這真是不謀而合。

劉裕忙請他入帳,表明自己主張率各路軍馬併力討伐桓玄之意。徐羨之剖白形勢說:“桓玄竊取宰相之位,獨攬朝政,猜忌群臣,手段殘忍而又刑罰不公,天下人無不欲殺之而後快,將軍應順承天命,起兵誅之。”劉裕大悅,不等他說完,忙擊桌說:“太好啦,我即日起兵!……”徐羨之攔住劉裕:“不可,此時起兵,將軍何以誅玄?古人云:欲成大事,必具備天時、地利、人和,今將軍三者不具其一。”徐羨之見劉裕發愣,進一步分析利害:“現在起兵尚無任何藉口,師出無名,不能號召各地共同討伐桓玄,故謂未得天時;其二,大軍現駐紮山陰,距建康路途遙遠,假如在此地起兵,不能馬上威脅桓玄,造不成政治上太大的影響,故謂未得地利;其三,各路將軍雖願與您合兵誅討桓玄,不過是因為受到桓玄迫害而暫時聯盟,並非真心歸順將軍,故謂未得人和。我勸將軍不可操之過急。當務之急是積極團結各派將軍,樹立威望,做到上下齊心。桓玄獨攬朝政,據我所料,他勢必要篡奪大晉江山,將軍應靜待天時,等桓玄稱帝篡位時,以興復晉室為號召,再由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各地必風聞相隨,成功則指日可待!”

劉裕聽罷,甚覺有理,便連連點頭。從此,他依從徐羨之之計,大力拉攏各路將軍,日夜操練軍馬。不久,他親率大軍逐漸向京口移動,以便隨時進攻建康。

晉元興二年(公元403年),桓玄自稱大將軍、楚王。十二月,在建康篡位稱帝,國號楚,貶晉安帝於尋陽(今江西九江)。桓玄統治下的楚國朝廷更加腐敗,驕奢荒淫。他在建康大興土木,徵發大批民工,大幅度增加賦稅,搞得百姓困苦不堪。同時,桓玄遊獵無度,夜以繼日,所到之處必索要美食特產、美女珍寶,鬧得朝野上下勞瘁不堪,怨怒思亂之人,十有八九。

此時,徐羨之見時機成熟,便向劉裕建議道:“天時已到,將軍可大展鴻圖。”於是,劉裕向各路兵馬下達命令,令大將劉毅、何無忌等率各路人馬同時起兵,由京口直攻建康,並四處張貼檄文,號召入京討逆,各地紛紛響應。桓玄匆忙間率軍與北府軍交戰,一觸即潰,不得已,只得挾安帝西逃,後被劉毅誅殺。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劉裕等迎安帝還都建康。桓玄之亂,遂告平息。

劉裕大軍浩浩蕩蕩進駐建康,因勤王有功,劉裕被提升為侍中,車騎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功告成之日,劉裕沒有忘記徐羨之的功勞,呈請朝廷任命他為鎮軍參軍,尚書庫部郎和領軍司馬,讓他仍留在身邊。劉裕需要徐羨之這位謀士來輔佐他成就一番事業。

迴避鋒芒 以退為進

平定桓玄之亂,復興晉朝,劉裕首功可鑑。晉安帝欲讓他都督中外諸軍事,實質是把全國兵權交給劉裕。這對於任何欲成就大事的人無疑是最大的誘惑,也是千載難逢的良機。劉裕非常高興,準備接受這一任命,手下眾將都很高興,期待劉裕高升,自己能沾沾光。但有一個人臉上卻沒有一絲笑意,反而顯得憂心忡忡,他就是徐羨之。

劉裕明白徐羨之是為自己擔憂,但他想不通徐羨之現在還有什麼值得如此擔憂的。自己已成為東晉炙手可熱的人物,應該放開手腳大幹一番才是。於是有一天,他就去問徐羨之擔憂的緣故。徐羨之悶悶地說:“將軍勤王有功,理應受此重任。但你周圍還臥著幾隻猛虎,虎視眈眈,我一想到這就高興不起來。”劉裕一驚道:“哦,願聽徐公高見!”羨之說:“此番勤王,諸位將軍中只有你受封爵位最高,其它將軍雖受封賞,誰能保證無人對你有嫉妒之心呢?我私下聽說劉毅、諸葛長民等對此次封賞低於您而頗有不滿。尤其是劉毅將軍,剛愎自用,自負而又喜歡炫耀。這次是他親手斬殺了桓玄。將軍若接受官職高於他,勢必會引起他的嫉妒。將軍應以長遠眼光來處理這件事情。將軍手中雖握有重兵,但還缺少足夠的威望來震服諸將,因此對朝廷的任命應予辭謝。一則讓人們知曉將軍以國家大事為重,不謀一己之私;二則可避免同劉毅的正面衝突。將軍應暫時回至京口,在此地休養生息,以團結更多的將軍到身邊,孤立劉毅。”

次日,安帝正式下詔分封諸將,劉裕再三辭讓,並盛讚諸將尤其是劉毅、諸葛長民的功勞,聲稱自己並無大功,受之有愧,願回到駐地,治理地方事務。安帝詔命百官促勸,劉裕仍舊多次推辭,並親自到宮廷請求。安帝無奈才允許他回京口,改封他為都督荊、司等十六州軍事。

劉裕雖避免了與劉毅的正面衝突,可劉毅表面上也擁戴劉裕,可內心仍不服氣。劉裕越是忍讓,劉毅越發驕橫放縱,處處與劉裕為難。在這種對峙中,劉裕雖暫居下風,但由於他謙遜待人,不計私利,以團結為重,北府兵大多數將領都很敬佩他,逐漸向劉裕靠攏,對劉毅則喪失了信心。後來劉毅起兵攻打劉裕,由於眾叛親離,兵敗自殺。

徐羨之以退為進的妙計使劉裕大嘗甜頭。從此,在滅南燕、後秦等一系列戰爭中,劉裕屢建奇功,但對朝廷封賞總是依此計而行,推辭再三,表示他對封官進爵沒有興趣。朝廷內外都盛讚劉裕是德高望重的忠臣。劉裕的威望終於形成了。

助裕篡晉 開國宰輔

自誅滅桓玄以來,經平滅劉毅,西征南燕,北伐後秦,多虧劉羨之屢獻良策,才使劉裕樹立了崇高的威望,他已完全掌握了東晉軍政大權。劉裕對有才德的庶族大力提拔,不拘一格。注意團結各路將軍,培植了一大批親信,他在朝廷一呼百應,一切朝中事務必須由劉裕處理,儼然一位太上皇。到這時,劉裕受禪便成了順理成章之事。徐羨之已身兼司馬、吏部尚書、建威將軍和丹陽尹,成為劉裕手下最得力的輔臣。事至此,他最明?劉裕的心事。

晉恭帝元熙元年(公元419年),安帝駕崩,恭帝即位。恭帝被迫加授劉裕為宋王,並給予特殊禮儀,尊宋王妃為太后,世子劉義符為太子。這使劉裕的兒子日後可以繼位做東晉皇帝,但是這與劉裕的目標相去甚遠。劉裕便欲迫使恭帝禪位。徐羨之早已明白劉裕的心思,又向他悄悄獻了一計。隨後,元熙二年(公元420年)正月,劉裕依計行事,他歡宴宋國(封地)大小官員。酒過三巡,劉裕對大家說:“當年桓玄篡奪帝位,是我首倡大義,興復晉室,接著南征北戰,平定四海,大功告成,遂蒙皇上賜贈九錫。可我現已年邁,地位如此崇高,天下事物都忌諱滿盈,如此下去,難保長久平安。我擬將爵位奉還皇上,回到京城頤養天年。”這些臣屬弄不清劉裕葫蘆裡賣的什麼藥,只是一味地歌功頌德。傍晚席散。中書令傅亮宴畢出來後,恍然大悟,忙轉身去宋王宮。此時,王宮門已關閉,傅亮敲門,請求召見。宮門馬上打開,傅亮一看,正是宋王劉裕。剛要施禮,劉裕忙上前挽住他說:“傅公,我已恭候多時啦,快請進。”原來傅亮求見,正如徐羨之的算計。傅亮說:“宋王,我想暫時返回京城。”劉裕知道他的意思,很高興,就問:“要多少人護送?”傅亮說:“幾十人。”說罷告辭。據說傅亮出宮時,天已黑了,又見一顆長星劃破夜空。傅亮拍腿嘆息說:“我從不相信天文,現在天文已應驗。”

傅亮抵達建康不久,恭帝便下詔徵召宋王劉裕入京。傅亮聯合朝中官員,迫使恭帝將帝位禪讓劉裕。

宋元初元年(公元420年)劉裕在建康修築高臺,接受恭帝禪讓,即皇帝位,建元永初,史稱宋武帝。

為了穩固新建的宋政權,劉裕貶恭帝為零陵王,將其遷居舊秣陵縣(今南京江寧縣南秣陵鎮)。一年後,劉裕派人將恭帝處死。

劉裕對助禪功臣和屬臣各有封賞,提升徐羨之為司空、鎮軍將軍、錄尚書事,主管朝廷機要;傅亮為中書令。劉裕已年過65,朝中大事悉委徐羨之負責,命他統率百官,與傅亮等共同輔政。徐羨之成為劉宋朝廷的開國宰相,更加努力地輔佐劉裕。

顧命輔佐 廢昏立明

武帝劉裕一生戎馬,如今終於獲取了人間至尊的皇位,他躊躇滿志,意欲成就一番偉業,無奈連年的征伐損害了他的健康。永初三年(公元422年)三月,劉裕病倒。徐羨之、傅亮等重臣入宮照料。五月,劉裕病危,下詔立太子劉義符,又親寫遺詔:“後世如有幼主,朝廷大事全部委託宰相,皇太后不能臨朝干政。”並任命徐羨之、傅亮、謝晦等為顧命大臣,輔助義符。剛剛開創的劉宋天下,治理的重任便落到徐羨之等人肩上。

劉裕去世,太子劉義符即皇帝位,年僅17歲,史稱少帝。

少帝童心未泯,只知玩樂,朝中大事無論鉅細都由徐羨之等處理。作為前朝老臣,徐羨之又擔負起輔佐少主的重任。徐羨之受劉裕重託,眼看少帝年幼不問朝政,更加用心地管理朝事,盡宰相的職責,把朝政處理得井井有條,使百官上下一心。他還調整發展經濟的政策,鼓勵農耕、經商,使國庫充盈,社會安定,並使多年來的戰爭創傷慢慢得到醫治。

少帝在居喪期間不守禮教,嬉戲無度,整日與佞臣在華林園、天淵地遊樂,歌舞不休直至深夜。徐羨之上疏勸諫,少帝不聽。恰好此時北魏大軍南下,攻取虎牢(今河南滎陽縣汜水鎮),隨後佔領宋大片領土。徐羨之一面派大軍北上抗擊,一方面又上疏請少帝親征。少帝不加理睬,把一切推給徐羨之處理,依舊遊玩嬉戲。徐羨之對這位扶不起的“阿斗”毫無辦法,眼睜睜地看著劉裕開創的江山將要毀於一旦。作為顧命大臣不能保住江山社稷,又有何面目去見先帝?他遂與傅亮、謝晦三人密謀,最後決定廢除少帝,迎立劉裕三子、宜都王劉義隆。而依舊制,廢除少帝后應立劉裕次子、廬陵王劉義真,但此人生性輕浮,毫無聲望,而宜都王劉義隆卻具有帝王氣質。於是徐羨之決定先彈劾劉義真,再廢少帝,最後迎立劉義隆。

徐羨之聯合傅亮等幾十位大臣聯名上疏彈劾劉義真,少帝批准,貶其為平民,放逐新安郡(今浙江淳安縣)。不久,徐羨之派人將他處死。

劉義真已除,下一步便是廢除少帝。徐羨之密令大將檀道濟、王弘入京,與傅亮、謝晦幾人商討具體行動計劃。他藉口謝晦修理家宅,將軍隊藏於謝府,又派心腹潛入皇城收買禁衛軍。

元嘉元年(公元424年)五月二十四日,天氣燥熱難耐,少帝在華林園避暑,依舊歌舞昇平,傍晚又移駕天淵池龍舟上通宵作樂,直到深夜。

天將拂曉,徐羨之、檀道濟率兵直奔天淵池。一路毫無阻攔,徐羨之領軍衝上龍舟,斬殺侍衛,制服少帝,取下皇帝印信後,將他押出天淵池。隨後,徐羨之前往朝堂,緊急召集百官,拿出早已擬好的詔書,假稱是奉太后之命,已將少帝拿下,歷數義符荒淫不孝等罪狀,廢為營陽王,貶居吳郡。迎立宜都王劉義隆即位,派傅亮率行臺百官前往迎接。隨後,徐羨之暗自下令殺死劉義符,以絕後患。

接連誅殺兩親王,徐羨之恐怕劉義隆即位後對己不利,於是就命謝晦出鎮荊州,兼都督荊、湘等七州軍事和荊州刺史。把精銳部隊和能征善戰的將領,全部配給謝晦,希望他居於外地,與自己在朝廷遙相呼應,作為聲援。

八月,宜都王劉義隆在建康即位,改元永嘉,史稱宋文帝。文帝下詔百官一律擢升二級,提升徐羨之為司徒。劉宋王朝的軍國大事仍由徐羨之等顧命大臣處理。徐羨之位列司徒,做事有魄力,威望又高,實為百官之首,朝中一切必須經他批准方可辦理,可謂無冕之王。

權傾朝廷 終招殺禍

文帝登基伊始,為避免重蹈兄長覆轍,下詔一切典章不變,並推說年幼,一切政事歸由顧命大臣處理,自己要為先帝劉裕守孝滿三年。徐羨之見文帝毫無怪罪自己之意,便放開手腳,毫無顧忌。他把自己的親信大力提拔,擔任朝中和地方的要職。朝中事務必須由他批准方可辦理。徐羨之身為司徒,把握朝中權炳,使文帝形同虛設。

文帝深居皇宮,但卻沒有空閒一刻。他表面不問朝政,暗地裡積極結交名士,拉攏與徐羨之不和的官員,將前宜都王府的親信都分封了高官,在朝中讓他們替自己活動並充當耳目。

元嘉二年(公元425年)正月,徐羨之、傅亮上疏文帝,歸回政權。原來,文帝居喪三年已滿,且又年方二十。按律例,顧命大臣已圓滿完成任務,應歸政文帝。徐羨之認為文帝不敢批准奏章,仍會讓自己掌管朝政,況且朝廷上上下下都是自己的親信,於是再三上疏請求回家鄉安度晚年。文帝也下詔再三挽留。徐羨之便故作姿態,在府中期待文帝會親自登門挽留。不料10日過後仍不見文帝來請,徐羨之便知自己玩過火了,於是趕緊上朝。短短數日,朝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朝中關鍵職位都換上文帝的一班人馬。一切政事均由文帝裁決,雖也向他諮詢,但已流於形式。徐羨之想削弱文帝實力,便要把文帝親信大將劉彥之調往外地,奏章呈上後,文帝反而任命他為中將軍,統率全部禁衛軍。

徐羨之不甘心失去往日的榮耀與權力,他寫密信給謝晦,講述朝中鉅變,讓他起兵入京“勤王”並聯合檀道濟在廣陵同時起兵。

與此同時,文帝也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著。他一面密調軍馬向荊州運動,對謝晦形成包圍,一面分化徐羨之陣營,密詔王弘、檀道濟這兩位顧命大臣入京。王弘是文帝心腹王曇首的弟弟,他又與檀道濟交往甚密。於是,二人倒戈,投入文帝陣營。

元嘉三年(公元426年)正月十六日,文帝下詔,宣佈徐羨之、傅亮、謝晦謀殺少帝和廬陵王的罪行,命檀、王起兵誅討謝晦,並在朝堂埋伏武士,伺機誅殺徐羨之、傅亮。

這一天,文帝下詔急命徐、傅二人入宮商討大事。徐羨之走到西明門外,遇到值班的謝嚼,得知宮中有變。於是馬上回到西城,乘坐宮廷車馬混出建康,出城後下車步行,一口氣走了20多里,來到一處叫新林的地方,這才停下喘口氣,悔恨不該迎立劉義隆,而應迎立年幼的劉義康,如今悔之晚矣。轉念一想:此番在劫難逃,不該逃走,反落個罵名。想想自己輔助劉裕,顧命輔助幼主,為劉宋王朝嘔心瀝血,不辭辛勞,到如今反而招致殺身之禍,實在再無面目見人。痛定思痛,別無選擇,最後,他含著熱淚鑽進路邊一個陶窯裡,上吊身亡。

徐羨之,家境貧寒。少有壯志,勤學博見,大智若愚。早年,他追隨劉裕左右,贊畫軍務,使劉裕抓住有利時機,重振北府軍威,一舉消滅桓玄勢力。劉裕居首功之時,徐又勸其兵回京口,以退為進,遠播德望,漸除異己,終使劉裕掌握朝權,建立宋國。徐羨之位列宰輔之後,顧命託孤,兢兢業業,輔助幼主,將朝廷政治理得井井有條,後因少帝失德,廢昏立明,實是不得已而為之,其志仍在鞏固劉宋社稷。後來,由於重權在手,徐羨之不免任人唯親,繼而忘乎所以,擅殺少帝和親王,則為不智之舉,罪在不赦。文帝親政後,暗蓄誅徐之謀,徐羨之不察,終釀成風雲之變。徐羨之身有大智、大功而遭此不測之禍,死於非命,不亦悲乎!

縱觀徐羨之一生,功大於過,瑕不掩玉。他為劉宋王朝立下的不可磨滅的功勳,將永遠彪炳史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