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蒂尔错了,这世上从没有“从0到1”

彼得蒂尔错了,这世上从没有“从0到1”

自从硅谷创投教父彼得•蒂尔的畅销书《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出版之后,创新彷佛有了自己的第二个名字。创投圈里的人从此开口 “从0到1” ,闭口“颠覆式创新”,彷佛不这样不足以跟上时代。

如果具备一点基本的独立思考能力,你就会明白,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的从0到1,无中生有的故事或许只在宇宙大爆炸时的瞬间发生过一回,接下来万物的历史就变成“有中生有”的演化了,创新也是这样。

在早稻田大学教授井上达彦的认知世界里,从来没有什么从0到1,有的只是从1到N,而这正是他的新书名字叫《从1到100:模仿与创新的经营学》的来源 。

彼得蒂尔错了,这世上从没有“从0到1”

《从1到100》是一本手把手教你创新的书。自从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为我们揭示了创新的重要性之后,人们对于创新的热爱就再也没有变过。

但是,无论是之于组织还是之于个人,创新并不是一项容易习得的能力。这是为什么商业世界里鲜有基业长青的故事,多数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看上去是巨无霸的阿里巴巴,其目标仅仅是做一家能存活102年的企业。

为什么不想存活的更久些?不是不想,而是很难。按照桥水基金创始人达里奥的说法,组织在创立的那天起,就同时存在着一种与之相反的力量。要对抗这种相反的力量,只能靠组织的自我进化。进化,实际上就是创新。

彼得蒂尔错了,这世上从没有“从0到1”

彼得蒂尔错了,这世上从没有“从0到1”

模仿即创新

虽然每个创业者都想无中生有的创造一个“新物种”,然后靠着这个“新物种”一举夺取市场领导者的宝座,就像微信那样。但是,按照本书作者井上达彦的说法,那些曾经靠颠覆式创新成为市场领导者的企业,靠的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模仿。

美国先有了ebay , 中国后有了淘宝;美国先有了Twitter,中国后有了微博……中国老百姓以前没有见过、更没有用过这些东西,所以,对于中国的消费者而言,这些东西都是新的,这就是创新。这些新事物出现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企业也因此获得了超额回报,这正是模仿式创新的价值。

像淘宝、微博这样,把遥远世界里出现的“新物种”,第一时间拿到本土市场进行复制,是一种比较稳妥的创新方式。人性好逸恶劳,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如果一个产品在美国市场取得了成功,拿到中国市场也有较大的概率取得成功。

这个道理已经被验证了无数次了,并且,虽然当今世界全球化不断发展,但受制于各种原因,原创企业一旦脱离本土就容易水土不服,强龙经常斗不过地头蛇,这刚好就给了其他国家的企业模仿的机会。所以,模仿遥远世界里出现的产品或者服务,是一种很好、很安全的创新方式。

彼得蒂尔错了,这世上从没有“从0到1”

跨行业模仿

从遥远的世界进行模仿固然是好,但是“遥远世界”毕竟很遥远,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讲,很难第一时间知道遥远的美国市场发生了什么,等他们知道了,几亿中国人也都已经知道,这种机会实际上就错过了。

但是,不要着急。还有一种创新方式更厉害,那就是跨行业模仿。有很多伟大的企业,其商业模式都是跨行业学来的,比如:

丰田生产体系的打造就借鉴了超市的工作原理;谷歌搜索引擎,也是从学术论文中引用数能够代表论文价值的评价标准中获得的灵感;鼎鼎大名的日本711便利店,也是铃木敏文借鉴了美国711便利店的商业模式。

实际上,跨行业模仿进行的比较隐蔽,像丰田借鉴超市的工作原理,你让其他的同行车企怎么能事先想到呢?他们根本事先想不到。所以,跨行业模仿带来的创新一旦成功,也会获得较高的回报。

但是,随着信息流通越来越快,跨行业模仿也越来越多。

当一种商业模式在某个行业引爆之后,商业媒体会进行报道,这种模式很快就会被引用到其他行业。比如,共享单车出现后,接下来也出现了共享健身房,共享充电宝等。

彼得蒂尔错了,这世上从没有“从0到1”

彼得蒂尔错了,这世上从没有“从0到1”

模仿要抓本质

在井上达彦看来,模仿有良性模仿和恶性模仿。恶性模仿是停留表面的模仿,别人的产品是圆形的,你的产品也是圆形的,别人的按钮在右边,你的按钮也在右边,这种恶性模仿不算是创新,并且很容易失败。

企业应该追求良性模仿,所谓良性模仿,就是对新物种“拿来—再生产—获得新构想”式的模仿,这种模仿更有意义,更容易成功,并且本身也是一种创新。

比方说星巴克,原来是一家烘焙、销售咖啡豆的小卖店,当时还是星巴克副总经理的舒尔茨,在意大利出差看到意大利人喝咖啡的场景之后,觉得星巴克不能只烘焙咖啡豆,而应该卖咖啡。星巴克的创始人起初并没有同意,舒尔茨还因此离职了。再后来星巴克遭遇危机,舒尔茨买下了星巴克,星巴克才逐步成为了今天我们熟悉的星巴克。

彼得蒂尔错了,这世上从没有“从0到1”

其实,舒尔茨对于意大利咖啡的模仿,就经历了“拿来—再生产—获得新构想”这三步。一开始他认为就要原装不动的模仿意大利咖啡厅,没有座位,都站着喝咖啡,并且咖啡厅里播放的都是意大利的音乐,菜单都是意大利语,杯子也都是陶瓷杯。这种原装不动的模仿在美国并不受欢迎,美国的消费者不喜欢站着喝咖啡,不喜欢意大利音乐,他们也希望能带走咖啡。

所以,接下来,舒尔茨基于消费者的反馈,对于星巴克的意大利风格进行了调整,咖啡厅里开始有了凳子,不再是意大利语的菜单,不再是意大利语的音乐,也开始有了纸杯子,从这里,星巴克才变成了我们熟悉的星巴克。

但是,星巴克之所以能成为星巴克,还在于其新定位,新构想。舒尔茨认为,星巴克的成功,并不只是因为咖啡,还在于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日常交流”的场所,人们需要一个家庭和职场之外的交流场所,星巴克恰恰满足了这个需求,星巴克提供的这种消费场景,后来被称为第三空间。

彼得蒂尔错了,这世上从没有“从0到1”

在明确了这个定位之后,星巴克才开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并且,它不再是一家模仿意大利咖啡店的企业,它变成了它自己,是一个全新形态的组织。

关于创新,作者在其新书—《从1到100:模仿与创新的经营学》中还有许多的方法论,比如说创新的五个步骤,模仿的三个关键,如何从模仿到独创,都是非常富有洞见、操作性极强的内容,在这里我就不一一描述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创新不仅适用于企业组织,也适用于个人。在区块链、去中心化不断被提及的今天,每个人都是自媒体,都是自品牌,每个人都想成为超级个体,相信这本书的理论,对你打造个人品牌,也会有所助益。

彼得蒂尔错了,这世上从没有“从0到1”

彼得蒂尔错了,这世上从没有“从0到1”

彼得蒂尔错了,这世上从没有“从0到1”

出版日期:2018年5月

粉丝专属福利:

35.8元(包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