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擲燭騰空穩,推球滾地輕」——餘杭滾燈

餘杭滾燈,源於浙江餘杭翁梅一帶,是一種融體育、舞蹈於一體,集力與美於一身的優秀民族民間藝術項目,深受群眾喜愛。

“擲燭騰空穩,推球滾地輕”——餘杭滾燈

餘杭滾燈

(淵源)

餘杭處杭州近郊,南宋時為京畿之地,各種廟會活動頻繁,滾燈作為舊時俗節迎會儀仗隊伍中必出的特色節目,自然十分盛行。餘杭翁梅又臨錢塘江北岸,古代鹽業興旺,海盜頻頻入侵,當地民眾以滾燈競技比武,以示實力強大,海盜不敢侵犯。此後數百年間,餘杭民間一直把滾燈作為一種吉祥之物、強體之寶、娛樂之器,每逢元宵或廟會(主要是元帥廟會)必參與表演,因而世代相傳。

南宋詩人范成大在詩作《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中曾對滾燈作如下描繪:“擲燭騰空穩,推球滾地輕”,可見南宋時滾燈就流行甚廣。

(特色)

餘杭滾燈具有多樣性、綜合性、競技性的鮮明特徵。 廟會活動中,滾燈往往出現在民間藝術踩街隊伍的最前面,因其上下左右翻滾,行人避讓,能起到“鳴鑼開道”的作用。它有九套二十七個表演動作,有獨特的藝術構思和典型的地域特色,展示了中華民間舞蹈傑出的創造力,對探索古代民間舞蹈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餘杭滾燈基本動作有纏腰翻滾、金猴戲球、旭日東昇、白鶴生蛋、鷓鴣沖天、蜘蛛吐絲等。表演時按一定程序進行,結尾必是“開荷花”。男子表演一般用一隻黑心大滾燈,表演時,人換燈不換,並伴以鑼鼓,晚上舞動,十分出彩。

“擲燭騰空穩,推球滾地輕”——餘杭滾燈

精彩絕倫的滾燈表演

(傳承)

古代滾燈是竹編的圓形球體,分大中小三種。球的中心裝一竹製編球形小燈,內燃蠟燭,有紅黑之分。紅心球稱“文燈”,黑心球稱“武燈”。作為傳統民間舞蹈的滾燈由九套27個動作組成。古往今來,餘杭人民尤其是臨平翁梅一帶的農民一直把它作為一種慶祝豐年,歡度佳節,健身強體的民間藝術活動,經常開展。

現在,餘杭區每年舉辦全市性滾燈編導及藝術表演培訓班和全市滾燈大賽。餘杭滾燈的獨特藝術表演多次參加中央電視臺“綜藝大觀”節目演出,並代表過浙江省參加了首都慶祝建國五十週年盛大聯歡晚會。

現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組織,有十四個鎮鄉建立了滾燈隊,有藝術表演骨幹400餘人,滾燈藝術隊伍壯大,發展情況良好。

“擲燭騰空穩,推球滾地輕”——餘杭滾燈

曾獻藝北京奧運的餘杭滾燈

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杭州餘杭滾燈,作為浙江省唯一進京參加奧運會開幕式的節目,從2008年7月15日開始,進行最後一次為期10天的彩排集訓。2008年8月8日,70多名隊滾燈隊員經過長期的苦練後,在開幕式上向全世界展示了這項民間瑰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