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指揮勞動,活躍現場氣氛,調節勞作者情緒的鑼鼓

“薅草鑼鼓”,是一種廣泛流傳於四川北部山區農村的群眾性傳統民間文化,俗稱“打鑼鼓草”“薅鑼鼓草”“攆鑼鼓草”,是在每年的七、八月份,大夥在一起除玉米草、黃豆草時演唱的一種山歌。

“薅草鑼鼓”的演出,不僅能促進除草的進度和質量,還可使繁重的體力勞動在笑聲中變得輕鬆,讓勞動者充分享受到勞動的快樂。

能指揮勞動,活躍現場氣氛,調節勞作者情緒的鑼鼓

青川薅草鑼鼓

(淵源)

據傳,“薅草鑼鼓”起源於3000多年前的巴人時期。那時的人們從漁獵轉為農耕,為驅趕野獸,祭祀山神而擊鼓鳴鑼吆喝,後演變成一種勞動山歌。

《三才會圖》一書中記載:“薅田有鑼鼓,其聲促烈清壯,有緩急抑揚。”

青川縣地處四川盆地北部山區川、甘、陝三省結合部,有“大熊貓故鄉”之稱。青川“薅草鑼鼓”遍佈全縣36個鄉鎮,其中,板橋鄉、大壩鄉、青溪鎮、三鍋鄉、瓦礫鄉、茅壩鄉6個鄉鎮的“薅草鑼鼓”最具特色。

(特色)

內容豐富

“薅草鑼鼓”在每年的七八月份除玉米草、黃豆草時,幾戶或幾十戶勞動力集結在一起,一字型沿山坡地排開,一人敲著鑼,一人擊著鼓,有節奏地邊敲邊打邊歌唱,為勞動者鼓舞士氣,統一步調,消除疲勞。敲鑼打鼓者多為地方有知識、有威望的老者或有培養前途的年輕人。敲鑼者稱“歌郎”,打鼓者叫“聯手”“同路”。

“薅草鑼鼓”一天的演出過程大致分為:牽線子、扎蓋子(起歌頭或排歌頭)、安五方(或拜五方)、說正文、耍歌子、辦交接。早上八點左右,鑼聲一響,就告知人們該出工了。鑼手走在前面,其餘人聞聲跟在後面,在山間小道上逐漸連成一線,俗稱“牽線子”。到達農活目的地,“歌郎”首先起歌頭,在鑼鼓齊鳴中高腔開場。接下來是“安五方”,有的歌郎拜東西南北中五方神靈,有的則直接拜天地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

在一天勞動中佔去大部分時間的是說正文。唱詞內容既有成書的唱本,也有民間口頭流傳的有固定格式的七字文或十字文。在特殊的紅色年代,毛澤東的七律、七絕,郭沫若的七言詩也成了正文的唱詞內容。勞動中,若發現有人落伍掉隊了,歌郎就會來到其身後,用力敲鑼打鼓,激勵催促落伍者趕上來。歌郎引吭高歌,激情飛揚,勞動者快速除草,你追我趕,呈現出鼓樂喧天,歡歌笑語的熱鬧場面。

能指揮勞動,活躍現場氣氛,調節勞作者情緒的鑼鼓

薅草鑼鼓敲起來

形式多樣

“薅草鑼鼓”的鑼鼓節拍主要有七拍子、九拍子、十二拍子、花拍子幾種。曲調和唱詞按字數分為七字譜、十字譜,此外還有五字譜等多種曲調及口授心傳的傳統唱詞和即興唱詞等。演唱作品主要有《韓湘傳》《八仙圖》《鸚哥記》《清官圖》等,以及一些山歌如《二面麻柳葉》《三月百草青》等。

川北“薅草鑼鼓”內容豐富,唱打方式真率,質樸,傳承歷史悠久,口頭傳唱歌詞萬餘首,其曲調簡約明快,獨具特色,極富感染力,極大地豐富了大山深處群眾的文化生活。

(傳承)

川北“薅草鑼鼓”具有率真質樸的音樂個性,擁有數千首曲目的豐富蘊藏量,明快簡潔的音樂語彙中保留了大量古代體力勞動中的音樂文化信息,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如今,由於受現代生產方式的影響,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難以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川北“薅草鑼鼓”的生存空間正在日益縮小,老年歌手相繼過世,年輕人多外出打工,勞動力大量外遷,歌手隊伍青黃不接,有瀕臨失傳的危險。

2006年5月20日,川北“薅草鑼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和傳承川北“薅草鑼鼓”,必將豐富和完善中國民間音樂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