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天神,打磨秋,跳扇子舞、竹竿舞、樂作舞——哈尼族六月年

六月年,哈尼語為“苦扎扎”節,於每年農曆6月中旬舉行,是紅河哈尼族人民盛大的傳統節日,猶如漢族過春節一樣隆重。

屆時,哈尼族山寨到處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氣氛。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成群結隊地相聚到磨秋場,打磨秋戲耍娛樂,歡度節日。

磨秋是將堅硬的慄木頂端削尖作軸心,栽在地面,再把數丈長的松木橫杆中間段鑿凹架上即成。打磨秋時,在橫杆兩端騎坐或爬上相等的人,輪流以腳蹬地使磨秋起落旋轉,像磨一樣,所以叫磨秋。

祭天神,打磨秋,跳扇子舞、竹竿舞、樂作舞——哈尼族六月年

打磨秋

(起源)

相傳,古代哈尼族人燒山開田,得罪了眾野獸。野獸上告天神,說哈尼族人毀其家園。聾子神烏麼偏聽偏信,罰哈尼族人在農曆六月稻穀揚花時殺人為祭。哈尼人痛苦不堪,阿匹梅煙天神看在眼裡,就教哈尼族人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打磨秋。眾野獸看見哈尼族人在磨秋上飛懸高喊,以為是天神加重對哈尼族人的懲罰,把哈尼族人一個個地吊在空中打。於是,請烏麼免除了對哈尼族人殺人為祭的懲罰。為感謝阿匹梅煙天神,哈尼族人舉行苦扎扎,祭天神,並請天神到人間與哈尼族人共度佳節。

(習俗)

按照哈尼族人的規矩,磨秋杆必須是黑夜砍好後,小夥子們在黎明前扛回來。他們一路唱著山歌,把用堅硬結實的木頭做成的秋杆抬到寨邊的秋場,將一根木頭栽進土裡,頂端削細當軸心,然後再把長長的松木橫杆從中間鑿凹,架在上面。兩邊的橫杆長短要一樣,還要削得滑溜溜的,以免劃傷手。

下午,穿著絢麗服裝的哈尼族人聚集到了磨秋場,按照哈尼族人尊老敬長的傳統習俗,先由幾個德高望重的老者“開秋”,他們象徵性的甩了幾圈以後,一對對、一雙雙的小夥子們、姑娘們輪流上去轉。打磨秋是一項令哈尼族人充滿情趣的體育活動,它要求磨秋兩邊的人數要對等,騎坐的人用腳蹬地面,時而飛速旋轉,時而升降起伏,反覆轉動,悠悠盪盪。甩秋人的速度越來越快,圍觀的人也顯得更加開心,人群不時發出“哦嗬嗬,哦嗬嗬”的呼喊聲,為其加油助興,氣氛十分熱烈。那些藝高膽大的小夥子,往往成了姑娘們愛慕的對象。

祭天神,打磨秋,跳扇子舞、竹竿舞、樂作舞——哈尼族六月年

扇子舞

夕陽西下,磨秋場上響起了一排清脆的土槍聲,是在通知人們前來唱歌跳舞,那些躲到樹林裡談情說愛的青年男女成雙成對地聚攏來了, 老人和孩子也聚攏來了。老人們圍坐在場上喝酒取樂,孩子們追逐戲耍,青年人則圍成圈子,跳起了扇子舞、竹竿舞、樂作舞。鑼鼓聲、琴絃聲、歡呼聲交織在一起,在群山間迴盪,一個不眠的狂歡之夜開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