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大視野」國際組織人才培養的中國方案

導語:培養國際組織人才,構建國際治理人才梯隊是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中心過程中不可忽視的議題,也是近幾年來中國高等教育機構的熱點話題之一。目前,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外交學院都已設立相應專業或開設相關課程,還有一些學校也在計劃之中。如何立足中國教育現狀培養國際組織人才,仍有幾個基本問題值得探討。

「太和大視野」國際組織人才培養的中國方案

一、目標定位:國際組織人才的概念應做廣義理解

隨著中國介入國際治理議程設置的程度不斷加深,我們的人才儲備,尤其是在國際組織人才輸送方面,既存在量上的嚴重短缺,也存在人才任職層次等質的問題。以聯合國為例,中國屬於“任職人數偏低”的32個國家之一。根據新華網報道: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聯合國工作組原組長何易參贊介紹,截至2015年下半年,中國在聯合國系統總人數約為450人,僅佔聯合國人員總數的1.09%。按照聯合國適當員額幅度計算,中國應有專業類人員136人,當時實有74人。中國當時在紐約聯合國總部有240多人,但多數是從事翻譯等輔助工作的低級別人員。這顯然與中國目前的國際地位以及中國對有關國際組織的貢獻不相匹配。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的作用日益增大,尤其是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順利推進,中國的國際組織人才缺口會更加明顯。

中國的頂層設計者們顯然已經關注到這一現狀,並且責成中國的高等教育機構抓緊培養合格的國際組織人才。目前,前述各高校所培養的國際組織人才,主要是以“政府間國際組織”,如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洲開發銀行、東盟、國際原子能機構、上海合作組織等為人才輸送的對象。這或許是為了滿足當下最為緊迫的需求,但相對於中國更長遠、持續、結構性的國際人才儲備需求而言,顯然是不夠的。筆者認為,對國際組織人才的界定應該採取更廣義的立場。中國的“國際化”不僅意味著中國政府行為、企業行為的國際化,客觀上還需要代表中國聲音的公民社會、非政府組織的“國際化”。國際非政府組織在許多事務中扮演重要角色,成為當代世界國際治理的顯著特徵之一。中國也需要通過更多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參與那些不適宜由中國政府、中國企業出面介入的事務。因此,國際組織人才的定義應採取廣義的概念,培養國際組織人才應包括培養來自中國的“國際非政府組織人才”。這不是簡單的學術問題,而是中國國際組織人才培養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一個領域,也是中國“走出去”戰略的一條重要通道。國際非政府組織人才將是中國在未來國際社會中講述中國故事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從目前各高校的國際組織人才培養方案來看,這仍是一個容易被忽略的盲點。

二、心智結構:國際組織人才的層次、特殊性和評價標準

培養國際組織人才,與培養傳統人才到底有哪些區別?目前國內高校在國際組織人才培養過程中更多側重“能力結構”。能力結構是就人才技能層面而言,只提及人才的工具性價值,但人才培養其實要複雜得多。筆者建議應更加側重於國際組織人才“心智結構”的培養,不僅包括知識傳授、技能培養,還應包括思想薰陶、情感教育。

國際組織人才的培養屬於精英教育,應採取一種精英培養模式,具有明確的目標指向性、任務導向性、情境特殊性。所謂目標指向性,即人才培養是以滿足未來中國參與國際治理的人才儲備和輸出為目的。所謂任務導向性,即圍繞國際事務治理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國際治理的需求決定中國國際組織人才培養的供給。所謂情境特殊性,即整個國際組織人才培養的具體方案應植根於國際治理的特殊情境,反過來對國際組織人才提出要求,國際治理的特殊情境決定國際組織人才心智結構的特殊構成。這裡要特別強調一點,國際組織人才應當具備語言技能,但絕對不能簡單等同於語言人才。所謂精英教育,即國際組織人才培養不同於一般人才培養模式,在培養方案設計、教育成本、教學安排、指導培訓等方面,其投入都要更多,對人才的要求和標準也會更高。

「太和大視野」國際組織人才培養的中國方案

管理學上對管理人才技能結構是從三個層面來談:技術技能、人事技能和宏觀的概念技能。基層幹部做好本職工作,就是達到技能要求;中層幹部更多要處理人際事務,對人際關係、組織技能等要求較高;到了高層領導,則考驗整體把握全局、運籌帷幄等抽象思維能力。對國際組織人才的心智結構要求,也可以借鑑管理學對管理人才能力結構的三個劃分標準,不能一概而論。人才的培養,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在大學階段而言,應該立足當前教育的發展現狀,在全面培養人才心智同時,尤其注重國際組織的入門教育,即要能給這些輸送的人才一塊有競爭力的“敲門磚”。

在國際組織人才心智結構方面,可以從思想和技能兩個方面概括。所謂思想層面,即加強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思想教育,換句話說,相應道德、倫理規則教育。至少應關注三個層面的道德倫理教育:一是思想政治教育。這塊大體接近傳統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但要特別突出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公民素養的教育,進行理想、道德、紀律、國防和民族團結教育等內容。

二是專業倫理教育。即從事特定職業領域,須遵守特定行業、領域的職務操守。三是國際組織文化與倫理教育。目前大多數國際組織都有自身的組織文化、組織倫理規則要求,以增強組織認同。除了前面三方面的思想教育,還應包括技能教育。概括起來可以包括四點:一是專業知識教育。這是最基礎的內容,比如有關國際關係、國際貿易體系、國際政治、國際治理等必修課、選修課,其中包括語言技能培訓。二是事務管理技能培訓。主要是針對國際事務治理特定領域的課程開設,其中應該包括個人管理技能培訓,這塊是中國大學教育的一塊短板,比如項目管理、事務管理、時間管理、壓力管理等技能培訓。三是人際關係管理課程。比如國際禮儀禮節、跨文化人際溝通等等。四是針對參與國際治理的一些情境性適應力、應變能力等培訓。國際組織人才培養,應該看成是一種跨文化生活方式的養成和教育。

三、培養模式:國際組織人才的中國培養路徑與方案

立足中國現有的教育體制和資源,設計國際組織人才的培養方案,應該把握三點:一是揚長避短,要看到現有人才培養的優勢,尤其要看到短板;二是查缺補漏,以國際組織人才培養的目標指向性、任務導向性和情境特殊性為原則,全面檢討和反思人才培養上的缺漏不足;三是精益求精,即在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上,要保持高標準、嚴要求,致力於有競爭力的精英型人才培養。

一是教育與培訓並重,課程上既有通識教育,也要有特殊的技能培訓。前者可以說是學院派的教育模式,也是中國傳統教育的主流模式,而後者則屬於實務導向的職業技能培養模式。通識教育立足長遠,立足於培養健全、完善、勝任的國際組織人才心智、人格,技能教育則立足中國教育短板,立足於為國際治理提供有競爭力、能跨越國際組織門檻或曰入口的人才。這裡的技能培訓,不僅包括一般國際組織人才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培訓,還應包括能打開國際組織大門的“敲門磚”技能培訓。

二是在教學模式上,要關注傳統課堂的授課,但尤其要注重情境演練型課程的開發。前者是我們傳統教學的主導模式,即填鴨式教育方式。但針對國際組織人才培養,應注重情境型課程設計、模擬、演練和開發。條件成熟的,可以開展實際場景觀摩、實習,有針對性的短期項目培訓和規劃。一句話,教育模式上也應做到情境特殊化。

「太和大視野」國際組織人才培養的中國方案

三是一定要做到課程設計、課程實踐都以學生為主體。中國大學教育課堂上多以老師為主體,老師照本宣科,學生聽講記筆記,這是通常的課堂場景,學生通常都較為消極。但國際組織人才培養,未來學生面對的是來自多元文化背景、多元教育背景,尤其是在歐美教育背景下,課堂主要是學生為主導,學生較為活躍,積極發言、主導論辯,這是通常場景。和這些歐美教育背景的學生相比,我們傳統教育模式下培養的學生,在參與國際組織人才選拔、聘用和未來職業發展過程中,有明顯的不足和短板。當前的國際組織多提倡積極發言、公開討論、論辯理性等組織文化,這些組織文化應在我們的國際組織人才教育培養模式中就落實下去。

國際組織人才培養,非常具有挑戰性,但其本質不是對學生的挑戰,而是對施教者的挑戰,對現有教學教育模式的挑戰。必須積極面對,揚長避短,查缺補漏,理性轉變,如此才能實現我們精益求精的國際組織人才培養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