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妮紡紗機的發明者——詹姆斯·哈格里夫斯

珍妮紡紗機的發明者——詹姆斯·哈格里夫斯

提起18世紀中期開始的工業革命,人們知道得較多的是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其實,工業革命開始的標誌,除了作為動力機的蒸汽機之外,還有作為工具機或工作機的珍妮紡紗機。恩格斯說過:“使英國工人的狀況發生根本變化的第一個發明是珍妮紡紗機。”可見,珍妮紡紗機的發明和應用,具有何等重大的意義和影響!這裡要介紹的,就是珍妮紡紗機的發明者詹姆斯·哈格里夫斯。

英格蘭西北部瀕臨愛爾蘭海的地方,有一個蘭開夏郡。這裡的紡織業有著悠久的歷史,被稱為英國紡織工業的搖籃。哈格里夫斯就是蘭開夏郡人。哈格里夫斯大約是在1720年出生的。他20歲以後,就定居在蘭開夏郡布拉克本市的近郊,過著木工和織工的貧困生活。

由於哈格里夫斯既是一名織布工人,同時又是一個木匠,因此常常接觸一些機械,積累了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當時,還沒有專門設計製造機器的職業工程師,有關安裝轉動裝置和裝配機件等工作,都是由木匠、鐵匠、鎖匠或者鐘錶匠這些人來擔任的。哈格里夫斯因為職業的關係,對機械的安裝和修理比較熟悉,所以也經常被人請去幫忙。人們很讚賞他的高超技術,稱他為“萬能的人”。長期從事機械安裝、修理和製造的實踐活動,彌補了他沒有受過正規學校教育的不足,併為他日後發明新式紡紗機打下了基礎。

哈格里夫斯有位鄰居,是印花織物製造商。1762年,這位製造商僱用哈格里夫斯為他製造一臺梳理棉花的機器。在此之前,圓柱形梳棉機已經由一個名叫劉易斯·保爾的人發明出來了。哈格里夫斯按照劉易斯·保爾梳棉機的模樣,完成了這臺機器的製作。這種梳棉機的結構非常簡單,由一種裝上金屬齒的凹形槽和一些圓筒形梳子所組成。不過,在製造這臺梳棉機的過程中,哈格里夫斯進一步增長了有關機械學的知識。難怪有位科技史學者說:哈格里夫斯在1762年製造梳棉機,“這是他的機械師和發明家的生涯的開始”。

英國的傳統工業是毛紡織業。直到17世紀末期,棉紡織業才在蘭開夏郡首先建立起來。因此,在當時的英國,棉紡織業是一個新興的工業部門。正因為它是新興工業部門,所以較少受到封建行會和傳統法規的束縛,比較容易採用先進的生產技術。為了同傳統工業毛紡織業競爭,同國外輸入的棉紡織品競爭,棉紡織業的技術革新就顯得格外迫切。需要是一切發明創造的前提。哈格里夫斯發明的新式紡紗機,正是當時棉紡織業技術革新形勢需要的產物。

哈格里夫斯發明新式紡紗機之前,紡紗是用舊式手搖紡車進行的。每人操作的手搖紡車,只有一個錠子,每次只能紡出一根紗線。直到18世紀初期,這種手搖紡車雖然效率不高,但是還能勉強滿足舊式織布機對棉紗的需求。可是,18世紀初期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

1733年,機械工匠約翰·凱伊發明了“飛梭”。裝上這種飛梭的織布機,不僅能織出更寬的布匹,而且使織布效率提高了一倍。接著,他的兒子羅伯特·凱伊又加以改進,使用起來更為方便。由於織布效率提高,必須有8個至12個紡紗工紡出的紗線,才能夠供應一個使用飛梭織布機的織工的需要。棉紗供不應求,出現了極其嚴重的紗荒情況。據說,1760年,曼徹斯特有個織布工人,每天要步行五六公里,從五六個紡紗工那裡收集棉紗,才能供給自己一天內的織布之用。如果一個織工想要多弄到一些棉紗,他就得用上衣或新絲帶去賄賂紡紗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