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原則助力智慧城市騰飛

在社會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城市建設由增量擴張向存量優化轉型,空間生產的主體由國家和集體向個人、企業和社會組織等轉變。新型城鎮化把人的城鎮化作為核心,強調多元社會主體參與,優化城市綜合治理體系。城鎮化的側重點由物質空間向社會關係轉移,傳統的城市管理模式也正在向現代化的城市治理轉型。如何讓智慧城市的建設更完善,更系統,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以下七大原則,或許可以作為答案。

七大原則助力智慧城市騰飛

原則一:智慧城市建設應以人為核心

“城市即人”人是城市的靈魂和城市發展的核心動力。我國智慧城市的建設應重視三個方面,即要以所有人為本、要讓人參與、要為後人著想。把人納入到城市多元協作、協商治理的體系中,讓人深度參與解決方案的制定過程,可以防止數字鴻溝的拉大,促進智慧技術的人性化轉型,推動人和城市共同的智慧化進步。

國家級貧困縣阜平的《智慧阜平總體規劃》從時空多維度出發,通過新技術手段的介入,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支持。同時,運用互聯網平臺和大數據分析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該規劃並沒有過於強調智慧基礎設施的建設,而是強調採用靈活多樣的方式,聚焦民生,發展智慧醫療、智慧教育等服務,為傳統扶貧模式植入互聯網思維,切實改善貧困人口的生活,實現社會治理的優化。

原則二:全面感知城市環境

隨著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城市傳感技術的終端採集裝備不斷完善,智慧城市也開始逐步實現對城市環境更為直接和細緻的全面感知,深度挖掘和綜合分析能力將為優化城市政府的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職能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基於物聯網和互聯網的城市運行監測系列項目“城市數據網格計劃”,通過在100m至1000m的網格中部署城市環境感知設備,形成城市環境感知網格;通過在路口和公共空間進行佈設,與環境感知網格結合,形成城市行為感知網格。從硬件產品到平臺應用,持續探索城市運行監測的技術方法路徑,構建人流、車流和環境的綜合動態數據系統與數據資源共享系統,並結合三維空間信息和可視化動態圖表,對區域整體運行態勢進行精細化監測與管理,極大地優化了城市存量街區的運營管理和規劃建設。

原則三:公眾參與

公眾參與是城市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社會有力地提升了公眾的主體意識,在由互聯網引領的城市變革中,開源的軟件和數據、信息共享及眾包,為公眾介入城市事務帶來了新的途徑。ICT技術可以促進電子參與,促進公眾民主意識的增強,進而促進基於信息平臺的城市問題共同治理機制的形成,而多元共治的格局也將幫助城市形成完善、成熟的公民社會。

原則四:數據開放

大數據是智慧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石,而開放數據有利於更好地發現城市中看不見的問題,挖掘出潛在價值。同時,數據開放也是政府體現公正透明、增進與民眾互信的有力手段,這間接為更好地與民眾溝通,解決城市問題創造了條件。我國需要加快數據資源共享開放,積極推動政務數據資源的互聯互通和共享,建設統一的大數據匯聚融合平臺,加快市級政務數據資源有序向社會開放,引導政務數據和社會數據的融合利用。

城市問題的解決方案,不僅僅涉及到技術問題,更涉及城市治理體系,需要多方協同參與,共同解決。城市問題解決機制的構建包括與利益相關方一起尋找解決辦法、建設城市數據集成與動態分析平臺、推動城市數據運營三個方面的內容。

原則五:與利益相關方一起尋找解決辦法

成功的智慧城市治理模式的構建,需要更多利益相關主體的參與。通過公私合作與多元參與,改變政府主導的單一建設模式,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信息的交流,並促進政府與公眾之間展開有效的合作,有助於“釋放”廣大市民的智慧,促進公眾參與決策,體現“智慧政治”。智慧的城市規劃,應當建立不同利益方信息交流的平臺,對涉及多方利益的城市公共事務展開充分的討論,鼓勵各方對各自的利益進行表達,最後在綜合各方訴求後得出科學的解決方案。

原則六:建設城市數據集成與動態分析平臺

城市數據集成與動態分析平臺是智慧城市的神經中樞,由數據收集、數據挖掘分析及智慧模塊組成,融合了城市地理空間尺度的GIS數據以及建築尺度的BIM數據和城市人口數據,並對各維度、各尺度的城市數據進行整合。共享數據庫的建立,可以打破信息壁壘,實現不同行業和部門間的信息暢通,統籌城鄉信息。當前,日益成熟的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技術手段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城市多源數據分析與決策過程中,使城市數據集成與動態分析平臺逐漸具備了評價、預測和輔助決策功能,進而提升了城市的管理水平。

原則七:共享平臺整合推動城市數據運營

如果對共享服務平臺整合的海量數據缺乏深度分析,那麼數據挖掘則沒有意義。依靠開放數據,通過建立城市數據實驗室與城市數據研究院等,可以整合智慧城市的各個系統數據,以數據挖掘、分析、研發和運營為中心,推進政策研究和科研創新的集成示範。城市數據運營將變靜態、物質性、階段性的智慧城市建設為動態、人本、全週期的智慧城市運營,對社會關係機制進行協同調控,並通過信息的雙向和多向反饋,實現智慧城市“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結合。

新型智慧城市是在以人為本的城鎮化轉型期,內涵不斷豐富、理念不斷提升的智慧城市升級版,是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通過提供開放、多元融合、全程式的服務,智慧城市的核心價值越來越體現出為居民提供高質量的生活。合理制定智慧城市的發展原則,可以從原則上保證人性化的智慧城市頂層設計,為城市的規劃、投資建設與運營設立以人為本的門檻,保障城市的智慧化發展,不斷提升居民福祉。以問題為導向、數據為中心,遵循以上七大原則,將有效突破固有模式,促進創新要素的智能融合和應用,推動大眾參與城市管理,實現城市綜合治理的精細化和智慧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