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圈,上下通吃疯狂捞金的狠角色——数字货币交易所

币圈,上下通吃疯狂捞金的狠角色——数字货币交易所

数字货币交易所作为整个数字货币交易的中心节点,一直都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也是每一个币友最熟悉不过的。

从利润的角度来说,交易平台在整个数字货币交易中可谓上下通吃,币安赵长鹏仅用了180天就登上福布斯数字货币领域富豪榜,以20亿美元身家名列第三,成就造富神话。那么我们来看看,交易所为什么那么牛?

币圈,上下通吃疯狂捞金的狠角色——数字货币交易所

首先,TOKEN的发行方需要向交易所缴纳高昂的“上币费”。

由于一个区块链项目只有在交易所上线后,才能真正拿到参与二级市场的门票。在艾希欧最火热的2017年,交易平台对是否上线某个项目具有完全的决定权。并且,一个项目如果能上线到知名交易所,本身就获得了一种非常好的信任背书,这对后续的市场表现至关重要。有了如此关键的作用,上币费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并且随着艾希欧热度的增加水涨船高。

上币费的金额,弹性空间往往很大。真正优质的项目,各交易平台都是抢着上的,基本不太涉及到收费,但这样的项目毕竟极少。而普通项目则会被平台收取数百万甚至千万级的上币费,当然费用也可能是用一定比例的token来支付的。

另外,二级市场交易时需要向交易平台缴纳颇高的手续费。

目前,大部分数字货币交易平台手续费率为0.1%-0.2%,远高于证券市场券商在二级市场交易中的手续费率。据统计,币安成交金额全球排名第三,其单日总成交额通常为数百亿人民币,每日仅交易佣金收入就达到数千万元。

除了交易平台尽人皆知的高额利润以外,如何监管和规范、是否应该中心化、安全问题等,也一直都是圈内热议的,今天小姐姐就和大家聊聊这些问题。

上币规则是否合理?

前几天,在三点钟社群,点付大头张银海捅破窗户纸,正面吐槽国内交易所的种种问题。话题核心直指交易所的上币规则是否规范合理,能否真正把优质币种带给了二级市场投资人?

点付大头:本名张银海,是《Ripple从入门到精通》的作者,同时也是成功的区块链项目投资人,曾投资了新经币、量子链、IOTA、元界等众多区块链项目,都获得了超额收益,可谓业界资深人士。

回应者:何一,人称“币圈一姐”,数字货币交易所“币安”的联合创始人。

币圈,上下通吃疯狂捞金的狠角色——数字货币交易所

币圈,上下通吃疯狂捞金的狠角色——数字货币交易所

币圈,上下通吃疯狂捞金的狠角色——数字货币交易所

币圈,上下通吃疯狂捞金的狠角色——数字货币交易所

币圈,上下通吃疯狂捞金的狠角色——数字货币交易所

投票上币为何演变成烧钱大战?

在与点付大头的争论之后不久,胡震生也在“3点钟区块链”群里对数字货币交易平台的投票上币机制提出了质疑,依然是何一出面进行了回应。

“一姐”很忙,但其实最近真正把“投票上币”这件事推上风口浪尖的是业内一直口碑很好的火币网。

币圈,上下通吃疯狂捞金的狠角色——数字货币交易所

币圈,上下通吃疯狂捞金的狠角色——数字货币交易所

币圈,上下通吃疯狂捞金的狠角色——数字货币交易所

币圈,上下通吃疯狂捞金的狠角色——数字货币交易所

币圈,上下通吃疯狂捞金的狠角色——数字货币交易所

币圈,上下通吃疯狂捞金的狠角色——数字货币交易所

币圈,上下通吃疯狂捞金的狠角色——数字货币交易所

火币网投票上币的规则是这样的:

用火币网的代币HT进行投票,参与投票的HT不能退回,用户投1票就需要消耗0.1个HT,每期投票数领先的前10名项目,可以获得上线交易所的资格。

那么去参加投票的会是哪些人呢?反正小姐姐我是不会去投的,因为投票需要消耗HT,并且对于我没有任何直接的利益回报。从利益的角度来说,只有想上币的项目方才会有投票和拉票的动力。

与之前屡遭诟病的凭关系上线交易所相比,投票的方式貌似更民主一些,所谓将上币权利交给用户嘛,但其实呢,不过是赤裸裸的”“肌肉展示”,羊毛出在猪身上,要不是早期从市场上圈来了一大笔钱,哪个项目会如此财大气粗,豪掷几千万来拉票呢。

第一期投票从2月10日到2月28日结束,共有75个项目参与了投票。

让我们来看看最终的战绩:

75个项目总投票数量为3854514320票,每票需要消耗0.1个ht,也就是所火币平台总计回收了385451432个HT,按照小姐姐写稿时的价格算,

这场投票的票面总价值大约是55亿元人民币,前十名成功入围的占比为68%。

第一名EGCC投票花费约为4600万元

第二名SHE花费约为4300万

第三名GSC花费约为4200万

第十名入围的UUU的花费也接近3400万

请注意,上面算出的花费仅仅是HT的折算费用。规则规定是1000个以上的投票人参与投票才有资格入选,所以显然项目方需要通过专门的团队去找足够多的人来投票,这已然形成了一个产业链,一夜之间出现了无数的投票群。某项目方给出50元一票,承接此项目的团队再层层分销,40、30、20元一票以此类推,不少人看到付出0.1HT的成本(1.5左右),就能得到十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利润,投票拉票大军一拍即合,拉皮条的人也赚个盆满钵满,皆大欢喜。

当然,最大的赢家始终是交易所。

接下来我们再扒一扒,参与投票项目所消耗的资金,到底是从哪里的来的。

先看看第一名EGCC:

EGCC在2月份刚刚完成私募,2月16日已经在Bit-z等交易所上市。白皮书显示,EGCC共计发行了100亿个Token,其中私募40亿个,大致的私募金额为2.05亿人民币。同时团队保留了60%的Token,按照目前市场价计算这部分价值约为4.3亿人民币。

第二名SHE是在1月份完成私募的,2月份已经在Allcoin等交易所上市。私募环节共发行20亿个Token,每个约为0.15元人民币,共计募集了3亿人民币。这并没有计入项目方保留的剩余30亿个Token。

第三名的GSC也是在1月份刚刚完成私募,发行了100亿个Token,其中的35亿个Token用于了私募。

可见,胜利者们基本都是刚刚完成私募,拿着投资方的钱,财大气粗地投入这场战斗的。

最近破发的新币这么多,不知与高昂的上币成本有多少关系。作为SM这些项目的散户们,你们原本投资给项目搞研发的钱,并没用于研发,都转手捐给了交易平台,后续的项目开发不知你们担不担心呢?

小姐姐平时也接触过一些埋头钻研技术的团队,现在越来越发现,他们与这个喧嚣的币圈是那么格格不入。如此高昂的上币费用,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个无法完成的考验。

很显然,火币“投票上币”的尝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偏差,使其最终变成了赤裸裸的烧钱大战。

如何削弱数字货币交易过程中最中心化的交易所的话语权,如何创造一个更公平的环境让真正优质的项目有机会出头,这的确是值得整个行业思考的话题。

分叉币和交易所是否存在关联?

在前文中,点付大头吐槽了国内分叉币普遍预挖,且其中很多依然能够上线交易所。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分叉币,我在这儿简单说说。

大多数老韭菜都非常鄙视分叉币,觉得它们没有节操。小姐姐觉得对分叉币一概而论其实并不客观,肯定是有以改良为目的认真做事的团队存在,但不容否认的是也确实存在某些分叉币从诞生之初就是完全为割韭菜而设计的。

那些没底线的空气分叉币,他们大致是这样操作的:在上线之前自己先预挖,手里持有大量几乎无成本的分叉币,然后设法能够上线交易所,上线后拉盘制造暴涨吸引韭菜追高进场,然后在高位出货血洗韭菜。之后选择合适的时机再拉再割,就这样一轮轮的洗劫韭菜们。最终当然也把自己的预挖币都出手套现了,赚得盆满钵满。在这整个操作过程中,交易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所以,很多人也会理解为某些交易所与无良分叉币项目方存在或深或浅的关联。

关于分叉币和IFO本来就是个很大的话题,有机会我会专门写一篇这方面的文章再做剖析。

交易所的安全问题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曾找小姐姐合作,准备去海外开个交易所。

当时,最让我们觉得棘手的是“安全问题”。

交易所每天所面临的安全性问题,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

由于利益的驱使,现在全球最顶尖的黑客们几乎都云集到了数字货币领域,他们盯上的主要目标就是各个交易所。

币圈,上下通吃疯狂捞金的狠角色——数字货币交易所

界各地的交易所都频频发生失窃事件,如日本的Coincheck、意大利的BitGrail都曾发生过大规模的失窃事件。

曾有一位黑客对媒体爆料说:“事实上,绝大多数交易所,都遭遇过黑客攻击,数量远比外界知道的多,只是他们为了自己的声誉会隐瞒消息,自己承担损失”。

盯上交易所的黑客们分工明确,集体作战,从集结、入侵、潜伏养币、再到黑箱洗币,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而比黑客攻击更深、更黑暗、更难以防范的则是“内鬼”。

交易所的内鬼们,会给黑客留好后门,黑客盗走数字货币以后,双方再五五分成。

更防不胜防的,还会有“友商”的夹击,最常用的方式是DDOS攻击,让竞争对手的网站瘫痪,甚至会马上散布消息——“某某交易所被黑客入侵,大量账户被盗”。

对于数字货币领域的发展来说,交易平台是整个领域走向有序的关键环节之一。

想要更健康长远地走下去,小姐姐觉得可以参照一下阿里巴巴。

同为一个新兴领域的开拓者,阿里巴巴从2004年创建支付宝后,就一直主动和相关监管部门保持着积极的沟通,定期给央行做报告,用正面行为来做示范。在保持自律和沟通的基础上,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严格要求自己,最终一步步等到了振策的明朗,走向了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