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德,五讀書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很多人一聽到命就想到命定論,這種人是有問題的,因為命定論根本是不存在的。如果你相信命定論,那就什麼事都不要做,躺在床上就好了。我命中有一個億,躺著就有一個億了,幹嗎去工作呢?

我命中會當宰相,躺著就可以當宰相了。這些都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根本沒有命定這回事。但命運也不完全是自己創造的,機會是有限的,資源是有限的,壽命是有限的,人力也是有限的,樣樣都有限,命怎麼可能完全是創造的?這樣想,命是什麼就很清楚了。所以一句話就講完了:我們一生的努力,就是在證明我們到底有什麼樣的命。


人生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不努力,你就不知道你的命是什麼;你努力了半天,也不過是知道你的命是什麼而已。孔子的命就是當代不受重用,他很想當官,甚至說只要交給他三年,他就可以把國家治理得好好的(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論語·子路》),可是沒有人用他。見棄於當時,這是孔子的命。但是最後孔子也很愉快,因為他知道這是自己的命。一個人知道這就是自己的命,並且已經努力過了,他就問心無愧了。孔子的命是要給後世人做萬世師表,而不是給當代人做治世能臣。

孔子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論語·述而》)意思是,如果財富是可以求得的,就算我再不願意做的事情我都會去做。孔子是否定命?不是。他說他會相信,但是不會完全相信,這才是孔子的態度。從現在開始,我們要記住:相信,會很危險;不相信,還是很危險。因為世界上的事不只是讓你相信或者不相信那麼簡單。《易經》的態度是站在不相信的立場來相信,或者站在相信的立場來不相信,因為陰陽是不能夠分開的。凡是說相信命運的,那就是有陽無陰,陰跑到哪裡去了?凡是說不相信命運的,那是有陰無陽,陽到哪裡去了?陰陽同時存在,就是容不得你相信,也容不得你不相信,你去做了就知道了。做到最後發現原來自己這輩子是來做乞丐的,也心安理得,這有什麼關係呢?所以孔子經常講“時也,命也”,他一點不消極。


人,生逢其時,比你怎麼努力都要強;生不逢時,你有再大的才能,只有鬱鬱而終。因為沒有機會,根本不容許你發揮。所以命還要跟時配合起來:你是個創造的命,你所處的時代也要容許你創造才行,否則你是跟自己過不去;你是個很守法,很保守的人,也要看你所處時代是不是很重視規矩,如果不重視規矩,你也是要吃虧的。


學習《易經》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易經》的思維方式,那就是任何事物都會同時存在兩個方面,因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而且陰陽是互相變化的。但也正因為這種不確定性,古人常常會說,人的一生會怎樣,主要是看: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德,五讀書。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德,五讀書。這是我們中國人普遍都很瞭解,但是都有一點扭曲的東西。

很多人解釋說,“一命”就是說命最重要,我不覺得是這樣。其實我們也可以從下邊看起,“五讀書”,說讀書才是最重要的,也未嘗不可,並不是排在前面的永遠是最重要的。要不然現在為什麼叫知識時代?但是現在所講的知識時代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因為現代人不知道什麼叫做讀書了。

什麼叫讀書?讀書不是看讀了多少書。讀書最重要的是要明白道理,叫做明理。如果讀了半天不明理,讀書又有什麼用?古代人一輩子沒有讀幾本書,可他們一輩子過得好好的,為什麼?因為明白道理。現在人書讀得比古代人多了不知道多少倍,可是人情世故卻越來越不懂了。讀書這兩個字最好解釋成明理。明白什麼道理?明白《易經》的道理。為什麼一定要讀《易經》?很簡單,因為《易經》是自然的,不是人為的。《易經》很少加上人為的東西,一切按照自然的規律,心安理得。

植物有沒有讀書?沒有。動物有沒有讀書?沒有。可是動植物用不著算命,依然活得好好的。我們明白道理,按照自然的規律去走,就能立於不敗之地。但是,沒有人有這個把握,因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生命有限,哪怕從小就很用功,就很認真,窮畢生之力想把所有的道理都搞通也是不大可能的,這就是人很可憐的侷限性。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用積陰德來彌補。

我按照道理去走,可還是沒有太大的信心,因為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真懂還是假懂。人往往是在沒有去做的時候講得頭頭是道,一開始做就開始懷疑了,到底是對還是錯?這時候心理一定要健全:像我這樣從來不害人的人,老天一定會保佑我的,不然老天保佑誰啊?我們很快就跟天聯繫在一起,天不是神,天就是自然。

我們按照道理去走,如果有一點點閃失的話,積陰德會從旁補助一點,但是要完全依靠它,也是靠不住的。但是我們真的不知道,我們的品德到底是好還是壞。因為只要我們冷靜想一想,就會發現我們經常犯一個毛病,叫做好心做壞事。我們經常出於好心,但是卻把事情搞砸了。實際上,存心使壞的人很少,大多都是好心做壞事。所以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冤枉:我這麼好的人,怎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不瞭解,就是因為自己一味地認為自己好,才不知不覺中種下了很多惡的因,做了很多壞事。所以不得已,退而求其次,我們用風水來彌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