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下马陵为何被称为“下马”陵吗?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消息:马陵,位于西安市和平路南段西侧,东西顺城路上。东起和平门,西至文昌门,东西横街。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 年),陕西巡抚都御史赵迁锡将原唐长安常乐坊(今西安交通大学东部)的董子祠移建于此街东段路北。清康熙六年(1667 年),咸宁知县黄家鼎在董子祠建董仲舒墓,称说其门人与儒士过其墓皆下马,俗呼为下马陵。

你知道下马陵为何被称为“下马”陵吗?

相传,汉代著名改革家董仲舒死后,安葬在长安城南曲江附近。一日,汉武帝经过这里时,为了表示对董仲舒的尊敬,特别下马步行,于是民间称这里为下马陵。由于陕西话中“下马”二字与“蛤蟆”同音,几经流传便被称作了蛤蟆陵。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的“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指的就是下马陵,还有唐代诗人皎然《长安少年行》中的“翠楼春酒虾蟆陵,长安少年皆共矜”,谢良辅《忆长安十二月》中的“取酒虾蟆陵下,家家守岁传卮”。

宋代吕大防的《唐长安城图碑刻》中称,虾蟆陵在胭脂坡,位置大体在今西安交通大学东门一带。而元代骆天骧的《类编长安志》记载:“兴庆池南胭脂坡大道东有虾蟆陵。”其位置大抵指在今西安交通大学东边的沙坡。据考,唐长安城东门(春明门)之内、兴庆宫之南,史上确有一高坡,坡上有一大冢。这一坡地,古称“胭脂坡”,宋以后叫“沙坡”。元代李好文《长安志图》中的《城南名胜古迹图》,这个位置仍绘有蛤蟆陵和胭脂坡,两坡紧靠在一起。到了明代正德年间,下马陵才由胭脂坡迁至今址。从明代开始,从文庙到关中书院再到蛤蟆陵,一直是文人墨客流连之处。(供稿 文/图 碑林区委宣传部 编辑 葛小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